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政治,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醫療衛生,特產美食,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榮獲獎勵,
歷史沿革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劃
于都縣東南六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屬
江南西路之
虔州。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為
贛州,紹定四年(1231),升會昌為軍,鹹淳五年(1269),復為縣。而據《會昌縣誌》載:北宋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始設縣,適逢鎮人鑿開得磚12塊,磚上刻有“會昌”篆字,故以“會昌”為縣名。
明洪武二年(1369),復為縣,此後明清二代會昌均屬贛州府。
民國元年(1912),廢清代府州制,次年統一為縣制,各縣直屬省。會昌屬江西省。民國21年(1932),江西省劃為13個行政區,會昌屬第十二行政區(長官公署設寧都)。民國24年(1935),江西省劃為8個行政區,會昌屬第八行政區(專署設寧都),直至1949年8月會昌解放。 1929年,毛澤東、
朱德率紅軍來到會昌,建立了
紅色政權——中共筠門嶺地下區委;1931年10月成立會昌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共會昌縣委員會;1932年7月,會昌、尋烏、
安遠三縣聯合成立中心縣委;1933年2月在會昌縣內設會昌、筠門嶺、西江三縣;1934年9月三縣又全並為會昌縣。
1931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會昌北部地區,10月成立“會昌縣革命委員會”,先駐莊埠,後遷至縣城,隸中央蘇維埃政府。1932年1月,撤銷會昌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會昌縣蘇維埃政府。1933年7月,建立西江、門嶺縣,會昌一分為三,隸粵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5月,西江縣劃為中央直屬縣。同年,會昌縣蘇與門嶺、尋安縣蘇在於都小溪合併成立尋安會縣蘇,隸贛南省蘇。西江縣隸中共瑞西特委。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後,會昌、西江、門嶺縣蘇維埃政權先後解體,會昌復為一縣。
1949年8月22日,會昌解放,成立會昌縣人民政府,屬贛州專署。9月中旬,成立寧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會昌隸屬之。
1952年8月,撤銷寧都分區,會昌屬贛州地區專員公署。此後,贛州行政區劃多次易名,會昌一直隸屬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4年5月15日,設立小密鄉、莊埠鄉。
1988年9月12日,撤銷筠門嶺鄉、
西江鄉,設立筠門嶺鎮、西江鎮。
1995年9月29日,撤銷周田鄉、麻州鄉、莊口鄉,設立周田鎮、麻州鎮、莊口鎮。
1997年1月14日,撤銷文武壩鄉,設立文武壩鎮。
2000年,全縣轄7個鎮、15個鄉:文武壩鎮、筠門嶺鎮、湘江鎮、莊口鎮、西江鎮、麻州鎮、周田鎮、
長嶺鄉、清溪鄉、右水鄉、高排鄉、曉龍鄉、珠蘭鄉、洞頭鄉、中村鄉、站塘鄉、永隆鄉、富城鄉、小密鄉、
鳳凰崠鄉、莊埠鄉、白鵝鄉。
2001年10月22日,撤銷湘江鎮,劃歸文武壩鎮。
2003年10月21日,撤銷鳳凰崠鄉,分別劃歸西江鎮、文武壩鎮、莊口鎮管轄;撤銷長嶺鄉,成建制劃歸筠門嶺鎮管轄。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質
前寒武—寒武與寒武系:主要分布在筠門嶺、洞頭、高排、中村、永隆、站塘、富城、右水、麻州、曉龍等鄉鎮。面積1269.09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46.62%。
白堊系:主要分布在縣城盆地、莊口、莊埠、小密、西江等鄉鎮。面積327.7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12.04%。
侏羅系:主要分布在小密、筠門嶺、周田、清溪等鄉鎮的小塊地區。面積78.9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2.90%。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縣城至麻州、周田鎮下營和西江鎮等地。面積40.29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1.48%。
石炭系:主要分布在西江、小密、白鵝、莊口等鄉鎮。面積32.67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1.2%。
泥盆系:主要分布在白鵝、莊口、莊埠、西江、小密等鄉鎮。面積12.2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0.45%。
二迭系:零星分布在西江、小密、莊口等鄉鎮。面積10.3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0.38%。
岩漿岩:主要分布在筠門嶺、清溪、周田、右水、洞頭、中村、永隆、富城、文武壩、高排、珠蘭、白鵝等鄉鎮。面積950.85平方千米,點開全縣總面積34.93%。
混合岩:分布在前寒武—寒武及寒武系地質的鄉鎮中。
地形地貌
會昌縣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地勢周圍高、中間低,自東南往西北略呈掌狀傾斜。
會昌縣四面環山,中部狹長,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南嶺余脈橫亘西南,主峰盤古嶂1184米,是贛粵分界的天然屏障。武夷山余脈逶迤東部和東南部,主峰洋石崬海拔1107.8米,是贛閩天然分界嶺。東部和西南部地勢較高,低山環繞,峰巒重疊。北部和西北部地勢較低,丘陵起伏,坡崗連綿。縣境山區占全縣面積25%,丘陵占69.7%,盆地占5.3%。其主要地貌為剝蝕構造丘陵和侵蝕構造山地兩大類。
(一)剝蝕構造丘陵地貌 按高程和形狀可分為低丘、中丘、高丘三類。
低丘 海拔高程小於200米,相對高程40~100米,坡度15°~20°,呈小塊或不規則而狹長條帶狀盆地。面積144.23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5.3%。主要分布在周田、右水、麻州、文武壩、莊口、莊埠、白鵝、西江等鄉鎮。
中丘 海拔高程200~300米,相對高程100米,坡度20°~30°,呈狹長火炬形分布。面積528.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19.4%。主要分布在筠門嶺、周田、站塘、右水、麻州、文武壩、珠蘭、莊口、莊埠、白鵝、小密、西江等鄉鎮。
高丘 海拔高程300~500米,相對高程100~200米,坡度30°~40°,呈北西—南東展布。面積1368.8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50.3%。主要分布在中丘東西兩側的筠門嶺、周田、中村、站塘、永隆、富城、右水、高排、麻州、文武壩、珠蘭、莊口、莊埠、白鵝、小密、西江等鄉鎮。
(二)侵蝕構造山地 縣境內只有低山地貌,分布在縣南的東西兩側,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展布。海拔高程500~800米,相對高程200~300米,坡度35°~45°。面積680.6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25%。800~1000米以上的山峰多分布於東、西兩側的低山地區。岩性多為花崗岩、變質砂岩及板岩、混合岩等岩石。
氣候
會昌縣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溫暖溫潤氣候區,具有山區立體氣候明顯的特徵,其特點是:氣候溫和熱量足,日照充裕光能佳,雨水不均易旱澇,四季分明差異大。由於距海洋較近,加之地形作用,一般是春早多陰雨,夏熱無酷暑,秋爽少降水,冬長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9.3攝氏度,一月份平均氣溫8.3攝氏度,七月份平均氣溫28.7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6.7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9.5攝氏度;≥10攝氏度積溫6079攝氏度;平均無霜280天,平均年降雨量1624毫米,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尤在4-6月降雨集中,平均可達752.9毫米,占全年總雨量的48.4%,常引起洪澇災害,而7-9月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88.1毫米,僅占全年總量的24%,加之蒸發量又大於降雨量253.5毫米,常發生乾旱。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春季低溫、夏季洪澇、乾旱以及秋季“寒露風”。
水文
河流眾多,南來的湘江與東來的綿江匯成貢江直入贛江。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
地表水資源豐富。會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約1600毫米,最多可達2000毫米。縣內溪流縱橫,有大小河流319條,且河床比降大,境內河流總長1726千米。水域面積7363.63公頃,河網密度0.64千米/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43.3立方米/秒,集水面積7313.7平方千米。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21.98億立方米。每平方千米產水量80.58立方米。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7.9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發電量2.18億千瓦時。平均水能密度65.8千瓦/平方千米,可供開發量10.5萬千瓦,占蘊藏量的58.6%。
地下水
地下水資源通遍布全縣。據江西九○九地質大隊調查,全縣日產地下水98.35萬噸,年產水量3.59億萬噸。已開發利用地下水1.4萬噸,年利用地下水500萬噸。縣內有礦泉、溫泉18處。洞頭鄉、西江鎮灣興村的礦泉水,純淨無雜質。筠門嶺鎮車心村熱水塘溫泉,含硫磺,對皮膚病有療效。
土地資源
1995年以前,會昌縣土地統計面積為2722.18平方千米。1996年,會昌縣進行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土地資源調查,調查結果面積為2709.91平方千米。其中,林地面積21.0665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77.74%,宜種松、杉、毛竹、油茶、柑桔等。耕地面積2.188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8%,宜種水稻、甘蔗、烤菸、豆類、蓮藕等農作物。其中水田2.07萬公頃,占耕地面積94.6%。還有旱地0.09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4.1%。可種紅薯、花生、大豆等農作物。未利用的土地面積1.25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4.6%。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據2004年二類森林資源調查統計,會昌縣有林地面積202157.2公頃(其中竹林1240.1公頃)。全縣活立木蓄積量627.1039立方米。有樹種82科472種。其中珍稀植物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杏、南方紅豆杉、突托臘梅;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香樟、翠柏、楠木。
2009年,縣內尚存100年以上古樹92棵。其中榕樹21棵、樟樹19棵、楓樹27棵、銀杏5棵、紅豆杉2棵、楠木2棵、羅漢松1棵、馬尾松6棵、杉樹1棵、牛筋子樹3棵、桂花樹1棵、荷樹4棵。
2022年,會昌縣發現大面積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野生南方紅豆杉種群,初步調查統計發現,至少發現有7個種群,這片群落的紅豆杉超過3000株,發現的最大樹圍徑約為3米,胸徑超過1米,樹齡超過1200年。
動物資源
據1985年初步調查,會昌縣野生動物有500多種。其中常見的有野豬、刺蝟、狐狸、麂、山羊、黃鼠狼、野兔、燕子、竹雞、野雞、鷓鴣、麻雀、斑鳩、杜鵑、喜鵲、竹鼠、赤鏈蛇、紅點錦蛇、中國水蛇。因氣候、環境變化和人為捕殺,各類動物逐漸減少。2009年,縣內珍稀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雲豹、蟒蛇;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金貓、斑林狸、河鹿、水麂、虎紋蛙、穿山甲、黑冠鵑隼、烏雕、長耳、短耳、灰背隼、小鴉鵑、蛇雕、黑麂。
礦產資源
會昌縣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部門勘探側定,金屬礦有錫、銅、金、稀土、鐵、鉍、鉬、銻、錳、鈷、鉛、鎢、鋅、鈦等。尤以清溪鄉的錫礦為最,儲量達10萬噸,平均品位0.84%。已開發利用的有錫、鎢、稀土、銅等。非金屬礦有石灰石、岩鹽、螢石、石膏礦、陶土、花崗石、無煙煤等,以周田鎮的岩鹽為最,儲量為21.4億噸。其次是文武壩、筠門嶺鎮的螢石礦儲量260萬噸。分布在西江鎮、小密鄉的石灰石綿延幾十里,正在開採的筠門嶺鎮石膏礦儲量達5000噸,分布在小密、西江、莊口、白鵝等地的無煙煤175萬噸,分布在右水、文武壩等地的陶土5000萬噸,已開發利用的有錫、鎢、石灰石、岩鹽、螢石、廠膏礦、陶土、無煙煤等。其中,錫、岩鹽、螢石已大規模開採。
人口
1986年,全縣總人口34343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622人,占總人口9.21%;農業人口311810人,占總人口的90.79%。2001年,全縣總人口42316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9040人,占總人口11.59%;農業人口374121人,占總人口88.41%。2008年,全縣總人口47655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3152人,占總人口15.35%;農業人口403401人,占總人口84.56%。不足一萬人口的鄉鎮有清溪鄉、莊埠鄉、中村鄉、永隆鄉。四萬人口以上的鄉鎮有文武壩鎮、西江鎮、周田鎮、筠門嶺鎮。2009年,全縣總人口4840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8049人,占總人口16.12%;農業人口405994人,占總人口83.8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88115人;其中: 湘江鎮 35490 、筠門嶺鎮 27740 、西江鎮 41442、 周田鎮 46601、 麻州鎮 24158 、莊口鎮 20438、 文武壩鎮 26882 、長嶺鄉 7758、 清溪鄉 4294 、右水鄉 14250 、高排鄉 11941 、曉龍鄉 12566、 珠蘭鄉 14726 、洞頭鄉 8541 、中村鄉 7108 、站塘鄉 14194 、永隆鄉 7429、 富城鄉 13597 、小密鄉 15770、 鳳凰崬鄉 10147 、莊埠鄉 7768 、白鵝鄉 15275(人)。
2022年末會昌縣常住人口45188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2787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5.94%,比上年末提高0.73個百分點。總戶數142514戶,比上年增加369戶;年末戶籍總人口535457人,比上年末增加1846人。按性別分,男性278782人,女性256675人。按年齡分,0-17歲人口125120人,18-34歲人口150097人,35-59歲人口185274人,60歲及以上人口74966人。據衛健委提供,全年出生率7.81‰,比上年下降0.94個千分點;死亡率2.33‰,比上年下降0.2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5.48‰,比上年下降0.74個千分點。
民族構成
全縣以漢族人口居多,少數民族人口居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全縣有漢、回、苗、侗、壯、畲、傣、高山、滿9個民族。其中,漢族359358人,占總人口363027(含外國一名女性加入中國籍,在右水鄉)98.99%。少數民族3669人,占總人口1.01%。少數民族中,回族3人(男1人,女2人),分布在湘江鎮;苗族6人(女),分布在西江鎮4人,鳳凰崬鄉1人,莊埠鄉1人;壯族136人(男3人,女133人),分布在湘江鎮4人,西江鎮35人,周田鎮1人,高排鄉3人,珠蘭鄉4人,小密鄉12人,鳳凰崬鄉7人,莊口鎮15人,莊埠鄉18人,白鵝鄉37人;滿族1人(女),分布在湘江鎮;侗族2人(男1人,女1人)分布在湘江鎮;傣族1人(女),分布在莊埠鄉;高山族2人(女),分布在湘江鎮1人,右水鄉1人;畲族3518人,分布在各鄉鎮。
姓氏構成
1985年,會昌縣有113姓。1989年9月(身份證建卡)會昌有232個姓氏。安、敖、白、常、諶、成、帶、旦、典、段、鵝、豐、雇、桂、國、汗、杭、恆、享、吉、簡、借、鋸、孝、冷、犁、酈、裘、廬、滿、蒙、寧、農、平、齊、杞、琴、屈、闕、沙、伸、使、史、釋、舒、思、梭、桃、滕、銅、危、韋、翁、席、夏、相、項、解、莘、行、幸、雪、佐、岩、顏、揚、堯、伊、陰、於、郁、湛、仲、祝、諸、壯、卓、宗、奏等姓人口稀少。有18個姓氏的人口超過5000人。其中,5000~10000人的姓氏有吳、許、賴、鄒、胡、何、郭、謝、黃、羅等。10000人以上姓氏有劉、曾、蕭、王、鐘、張、陳、李等。
性別構成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63027人。其中,男性185650人,占51.14%,女性177377人,占48.86%。男女性別比(女=100)為104.76。與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較,性別比上升0.88個百分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88115人,其中,男性200275人,占51.60%;女性187881人,占48.40%。性別比106.55,與第四次人口普查比較,性別比上升1.79個百分點。2005年,根據縣公安局提供的全縣常住人口資料。全縣總人口449125人。其中,男性23424人,占52.8%;女性214301人,占47.72%,性別比109.58,比2000年上升3.03個百分點。2009年全縣總人口484043人。其中,男性250074人,占51.66%;女性233969人,占48.34%。性別比106.88,比2005年下降2.7個百分點。
受教育程度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6歲及6歲以上人口318864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00139人,(男21110人,女79029人),占31.40%。接受國小教育的151026人,占47.36%,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40901人;接受國中教育的49751人,占15.60%,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17886人;接受中專、高中教育的17083人,占5.36%,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4865人;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有865人,占0.27%,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502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6歲及6歲以上人口有340675人。其中,未上過學的19829人,占6歲及6歲以上總人數5.82%;參加掃盲班的25772人,占7.56%。接受國小教育的186103人,占54.63%,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35077人;接受國中教育的82941人,占24.35%,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33190人;接受過中專和高中教育的22765人,占6.68%,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682人;接受大專及大專以上教育的3265人,占0.96%,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2400人。全縣文盲人口18512人,占全縣總人口388156人的4.77%。
人口壽命
隨著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醫療保險事業的發展,人的壽命普遍延長。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70~79歲,有12324人,占總人口的3.18%,其中,男5293人,女7031人。80~89歲,有3064人,占總人口0.79%。其中,男1079人,女1985人。90~99歲,有187人,占總人口的0.05%。其中,男40人,女147人。2000年,全縣60歲以上人口36768人,占總人口388115人的9.5%。2009年,全縣60歲以上人口52140人,占總人口484043人的10.7%,比2000年60歲以上人口增加1.2個百分點。
經濟
綜述
2022年,會昌縣地區生產總值164.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05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62.84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79.19億元,增長4.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6:36.9:45.5調整為17.1:38.3:44.6。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4%、47.4%、40.2%,分別拉動GDP增長0.6、2.5、2.1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325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會昌縣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4.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1.3%。
2022年,會昌縣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增長39.5%;非國有經濟投資增長9.9%,其中民間投資下降3.3%。
2022年,會昌縣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2.5%,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3.0%,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4.7%。
城市建設
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6.52%,比上年提高1.61個百分點。
2019年,會昌縣地區生產總值128.56億元。
第一產業
會昌是傳統農業縣,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1986~2009年,會昌縣通過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特別是雜交水稻的推廣,使糧食單產不斷提高。在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的情況下,2009年糧食總產161920噸,比1986年增長62%。以烤菸為主的經濟作物和以生豬為主的畜禽生產,2009年較1986年都有較大的增長。
農業生產
2022年,會昌縣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現價總產值44.98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農業產值22.80億元,增長13.0%;林業產值5.30億元,增長11.5%;牧業產值12.09億元,下降13.1%;漁業產值2.76億元,增長14.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04億元,增長44.1%。
農牧產品產量
2022年,會昌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34025畝,比上年增加17514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447300畝,比上年增加11100畝。全年糧食總產量160064噸,增長0.1%。年末果園面積249011畝,增長1.6%;水果總產量198918噸,增長5.0%。肉類總產量58481噸,增長3.9%。生豬出欄52.18萬頭,增長0.3%,獲評國家級生豬調出大縣;家禽出籠535萬隻,增長4.8%。
漁業
2022年,會昌縣水產養殖面積3.68萬畝,與上年持平;水產品總產量18802噸,增長5.6%。
林業
2022年,會昌縣人工造林面積3494公頃,零星植樹5.5萬株,育種育苗面積180公頃;採伐出材量4.67萬立方米。
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會昌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6%。實現工業總產值141.62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輕工業產值22.23億元,下降9.3%;重工業產值119.39億元,增長15.4%。在工業總產值中,內資企業產值137.51億元,增長11.7%;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資企業產值4.11億元,下降14%。全縣工業用電量8.58億度,比上年增長31.3%。
2022年,會昌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實現利稅總額18億元,增長19.6%;其中利潤總額15.4億元,增長12.7%,稅金總額2.65億元,增長25.8%。
2022年,會昌縣工業園區實現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23.02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實現利潤12.6億元,增長39.8%。
建築業
2022年,會昌縣建築業增加值7.14億元,比上年增長7.3%。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13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2.98億元,比上年增長19.4%;房屋施工面積44.4萬平方米,增長192.7%,竣工面積7.26萬平方米,增長54.8%。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會昌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75億元,增長5.7%。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0.78億元,增長39.1%。從銷售行業看,批發業銷售額20.96億元,增長14.7%;零售業銷售額51.95億元,增長5.3%;住宿業營業額1.94億元,增長16.9%;餐飲業營業額11.06億元,增長5.6%。電商產業發展迅速,快遞單量突破2700萬單,電商交易額達34億元,增長20%
對外貿易
2022年,會昌縣出口總額22.05億元,增長28.4%。
2022年,會昌縣實際利用外資131萬美元,增長274.3%;利用省外20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31.06億元,增長9.83%。
財政
2022年,會昌縣財政總收入157480萬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中央收入36821萬元,下降16.7%;省級收入14880萬元,增長35.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5779萬元,增長1.9%。實現稅收收入104787萬元,比上年下降30.5%;其中國內增值稅40297萬元,下降35.2%;企業所得稅24216萬元,增長30.2%;個人所得稅3552萬元,增長9.4%;資源稅5926萬元,增長151.3%;城建稅2099萬元,下降31.4%;房產稅1380萬元,下降25.8%;印花稅1055萬元,增長14.4%;城鎮土地使用稅1268萬元,下降29.5%;土地增值稅3601萬元,增長25.1%;耕地占用稅6531萬元,增長14297.8%;契稅11248萬元,增長24.3%;菸葉稅1870萬元,增長15.6%。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0029萬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9475萬元,增長0.1%;公共安全支出17101萬元,下降1%;教育支出106018萬元,增長2%;科學技術支出9779萬元,增長0.4%;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7303萬元,下降31.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1725萬元,增長7%;衛生健康支出33856萬元,增長2.4%;節能環保支出6171萬元,與上年持平;城鄉社區事務支出28800萬元,增長0.7%;農林水事務支出86220萬元,增速與上年持平;住房保障支出8751萬元,下降1.3%。
金融
2022年,會昌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39.47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住戶存款199.36億元,增長14.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17.97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住戶貸款111.52億元,增長11.2%;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106.44億元,增長16.4%。存貸比為91.02%,比上年下降0.37個百分點。
指標名稱 | 存款(億元) | 增速(%) | 貸款(億元) | 增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市場主體
2022年,會昌縣個體工商戶25343戶,比上年增長6.0%;私營企業4633戶,增長10.5%。註冊資本金210.86億元,增長7.3%,其中個體40.63億元,增長9.6%,私營企業170.22億元,增長6.7%。
交通運輸
2018年,會昌縣貨運量512萬噸,比上年增長0.9%;貨物周轉量53506萬噸公里,增長2.4%。客運量427萬人,增長1.4%,旅客周轉量28516萬人公里,增長3.7%。
會昌有二條高速公路(
廈蓉高速、
濟廣高速)、二條國道(
323國道、
206國道)、二條鐵路(
贛龍鐵路、規劃的鷹(潭)瑞(金)汕(頭)鐵路)穿越全境東西、南北方向,另有會武線(會昌至福建武平)、省道會杉線、周版線(會昌周田至安遠縣版石)構成境內主要交通幹線。會昌縣實現了鄉鄉通水泥路。
政治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1986年後,會昌縣通過科技宣傳普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深入人心。1989年冬,縣委、縣政府正式提出並組織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到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上,大力開展科技興縣活動,制定科技興縣22條措施和科技進步獎勵辦法。1986~2009年,全縣先後投入資金570.513萬元(包括市級以上科技部門下撥項目經費和補助費187.21萬元),累計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畫330項次,有58項科技成果獲縣級以上獎勵,其中,縣級獎36項,地市級獎13項,省級獎5項,國家級獎4項。科技興縣活動的廣泛開展,使全民科技意識得到增強,勞動者科技素質得到提高,良種良法得到全面推廣,主要種植項目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其中,水稻良種覆蓋率達100%,主要家禽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40%提高到2009年的60%以上。
教育事業
1986~2009年,基礎教育得到鞏固和發展。1986年,會昌有幼稚園47所,在園幼兒1909人,有完小178所,初小229所,教學點84個,國小在校學生58809人,有國中24所,完中4所,中學在校學生10249人。1998年,國小入學率達100%,畢業率為99.2%,國中入學率95.1%,畢業率98.2%。當年10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通過省政府檢查驗收,會昌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7年秋開始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同時興辦特殊教育學校,填補特殊教育空白,創辦珠蘭示範學校,成為中國農村教育改革試點學校。2008年,投入1.5億元,動工興建新會昌中學。2009年,會昌有幼稚園257所,在園幼兒12678人,有完小96所,初小99所,教學點56個,國小在校學生71249人,有國中23所,高中4所,國中在校學生16629人,高中在校學生7228人。國小入學率為100%,國中入學率99.9%,殘疾兒童入學率為94%。高中考取大專院校學生數2005年突破4位數,2009年為1661人。
1986~2009年,教師隊伍得到充實。1986年,全縣教職工總數3111人,有國小專任教師2115人,中學專任教師460人,職業學校專任教師40人。2009年,全縣教職工總數4335人,比1986年增1224人。其中有國小專任教師2481人,中學專任教師1579人,職業學校專任教師54人。全縣有高級職稱教師201人,中級職稱教師1265人,初級職稱教師1985人。
1986~2009年,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辦學條件明顯改善。1986年,學生人均教育經費僅49.9元,2009年增加到3153.3元。2005年後,教育經費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2009年,4年累計投入7.8億元,是1986~1999年14年總和的5.3倍。1986~2009年,累計投入校建資金31471.51萬元,新建校舍32.148萬平方米,改建校舍26.851萬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4.56平方米。
2022年會昌縣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1697人,畢業生4508人;普通國中在校學生20265人,畢業生6474人;國小在校學生37538人,畢業生6688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14人,畢業生3人;學前教育在園人數15323人,離園人數4281人;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3772人,畢業生774人。
文化
鄉村文化活動由鄉鎮文化站組織、指導。每逢節日喜慶,鄉文化站都會組織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在鄉村,一批優秀民間藝術得到弘揚。各地民間燈彩(龍燈、馬燈、獅燈、香火龍等)、民間舞蹈(花鼓)、民間演藝(木偶戲、帳子戲等)、民間劇團等活躍在民間,以其淳樸的鄉情、熱烈的氣氛、吉祥的祝願、生動的故事感染著萬千民眾。會昌為客家人聚居縣。千百年來,客家人勤勞、勇敢、敦厚、樸實之風,代代相傳,其獨特的風情民俗,大多得到保存沿襲。改革開放後,大批青壯年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區和全國各大中城市,或務工、或經商,並在異地他鄉的生產生活中感受文明新風。
2022年,會昌縣擁有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文化站19個,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1986年,會昌縣有縣屬醫療機構4個,鄉鎮衛生院21所,村衛生所272個,廠礦、學校醫務室9個,有病床329張,平均每萬人有病床10張。1986年後,全縣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新建縣人民醫院住院大樓、門診大樓,新建縣中醫院,兩所醫院均已成為贛州市內縣級先進醫院。先後投入資金7809萬元,購置1000元以上先進設備1313台(件),縣、鄉醫療機構均配有救護車,醫療、檢驗條件大為改善。2009年,全縣有縣屬醫療機構4個,鄉鎮衛生院19所,村衛生所397個,廠礦、學院醫務室7個,個體診所29個,有病床672張,平均每萬人有病床14張。有衛生技術人員919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19人,中級技術人員250人。縣、鄉醫療機構重視醫技人員的業務培訓和新技術成果的推廣,先後派出縣、鄉兩級衛生技術人員1096人次到省級以上醫療機構進修學習,或到外地醫學院校培訓,先後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37項,全縣醫技人員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機構的救護水平顯著提高。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的治癒好轉率均達到97%以上。
2009年底,會昌縣被評為省級衛生城市。
2022年,會昌縣擁有各類醫療機構565個,其中醫院15個(含13個民辦醫療機構)、衛生院20個;擁有床位2829張,其中醫院和衛生院床位2116張。擁有執業醫師1078人,註冊護士1499人。
特產美食
會昌豆乾
會昌豆乾全稱會昌醬油豆乾,江西會昌是有名的醬乾之鄉。會昌醬乾富於悠遠濃厚的文化底蘊,它在清代嘉慶年問,被官府指定為貢品,譽滿京華。實際上,它的歷史淵源還可上溯到“真龍天子”乾隆皇帝,盛世佳話,傳為美談。產品獲"江西省世紀之光"新產品獎。由江西省會昌縣美好食品有限公司、江西省會昌醬乾等公司生產。生產的會昌醬乾、會昌豆乾、保鮮豆乾、麻辣香乾、醬乾王,有“康壽”牌、“香而嘉”牌等品牌。會昌豆乾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更是添加了多道秘制工藝,綠色、健康、鮮香味美、唇齒留香。
會昌米粉
中國的米粉在江西,江西的米粉在會昌。會昌的米粉出口量占了全國出口量的60%以上。會昌是中國米粉之鄉,會昌米粉有悠久的歷史,並已通過了國家原產地標記註冊認證。產品80%以上出口到美、加、英、法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會昌茶葉
會昌茶葉色清味香耐泡,久負盛名,清乾隆前曾列為貢品。年產茶葉90噸。會昌縣土產公司經銷。
珍珠粉
又稱珍珠丸。以優質晚米為原料製作而成,呈漂白色,粒小如珠,食用方便,滑爽鮮甜,別有風味。會 昌縣土產公司經銷。
香菇
有花菇、厚菇、平菇三種,是席上山珍。全縣年產量達160噸。由會昌縣土產公司經銷。
蜂蜜
又稱“蜜糖”。分白、黃、紅三種。蜂蜜含有葡萄糖、果糖70-80%,以及其他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也是加工藥丸的主要原料。會昌氣候溫和,花木叢生,盛產蜂蜜,年產蜂蜜2.5萬斤以上。由會昌縣土產公司經銷。
筍乾
品種有茅竹筍、黃竹筍、桂竹筍、苦竹筍等。產量最多的是茅竹筍,有冬、春筍之分。冬筍產量少,味道美;春筍量多,曬成筍乾,可長年儲存,是席上山珍之一,年產量達50噸。會昌縣土產公司經銷。
酸棗糕
亮澤透明,類似琥珀,酸甜可口,營養豐富,含有原糖和多種維生素。1984年列為省級科研項目,由江西省會昌縣果品廠生產。
風景名勝
會昌縣境內旅遊景觀有
漢仙岩、盤石山、肖帝岩、會昌山、獅子岩、車心溫泉等。相傳八仙之一漢鐘離得道成仙處的漢仙岩被流傳為“虔南第一山”,並有“江南小蓬萊”之美譽。另外會昌還是個
紅色旅遊城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全紅縣”,有3.86萬人參加紅軍,7700多名志士進入烈士名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會昌是
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蘇區
南大門。會(昌)尋(烏)安(遠)中心縣委、筠門嶺關稅處、貿易分局、
粵贛省委、省蘇、省軍區都設在這裡,成為領導和組織閩粵贛邊區各縣人民開展革命鬥爭的重要樞紐。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從事偉大的革命實踐,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1927年8月,周恩來、
葉挺、劉伯承等率領
八一南昌起義部隊揮師南下,與國民黨
錢大鈞部進行了著名的“會昌戰役”;1932年5月至1933年3月,鄧小平先後擔任中共會昌縣委書記和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領導南線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鬥爭;1934年7月23日,毛澤東登上會昌城外高峰,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清平樂·會昌》;10月紅九軍團11538人在會昌集結,踏上長征路。為了革命的成功,38600多名青壯年參加了紅軍,77200多名民眾加入了支前作戰行列,為了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成千上萬優秀的會昌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會昌的紅色旅遊景區主要有文武壩粵贛省舊址群、會昌山景區、筠門嶺舊址群,均為清末建築,原貌保存,向各地遊客免費開放,是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漢仙岩
漢仙岩風景區位於會昌縣筠門嶺境內,為贛南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自古以來就有“虔南第一山”和“江南小蓬萊”的稱譽,其自然景觀可以跟龍虎山和武夷山媲美,是鑲嵌在閩粵贛三省邊境上的綠明珠。由羊子岩、漢仙岩、盤古山、羊角古城和會仙溫泉等部分組成,集碧水、丹山、古建、溫泉、森林於一體,核心景區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面積為75平方公里,發源於尋烏縣的湘水貫穿其南北。外圍景區尚未界定,普遍認為應該包括周田等鄉鎮的部分地域,總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1995年,漢仙岩風景區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白蓮池
民間傳說何仙姑漂海之後,把蓮花放在這口池塘中,因為水淺,所以蓮花很快就紮下了根,隔日便盛開滿池白蓮花。後來有人在池塘下面又開鑿一口池塘,移栽白蓮。奇怪的是,從此白蓮全部枯萎凋謝。據說,仙家留下遺言:要想栽活白蓮,等到太平盛年。
石罅泉
泉水大旱不乾,大澇不滿,泉水清冽,甘甜爽口。民間傳說,鐵拐李因口渴難耐,就用鐵拐杖在這裡捅開一個窟窿,於是清泉涌流,供給八仙飲用。當地人又叫它“長命泉”,常年飲用這裡的泉水,可以益壽延年,長命百歲。民間傳說《仙畫》中的李子鄉就在這裡遇上鐵拐李,得到一團寶貝,能畫出會活動的動物,成為一絕。
千手觀音
“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觀音,又稱觀世音、觀音聲、觀自在,是家喻戶曉的菩薩。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音”或“千眼千臂觀音”。他普渡眾生,救人於危難之中。據密宗經典所記,觀音菩薩曾立下誓言,要“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於是長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表示遍觀世間。這棵樹長出的枝叉,用“千手觀音”來描述非常恰當。
盤古山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
盤古山”這個地方,盤古文化廣為流傳。典籍上詳細記載“盤古山”的有北宋的羅苹《路史·前記一》。書上寫道:“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
湘鄉有盤古保,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古之謂也。”民國之前,會昌行政區劃為勸鄉、湘鄉、浮鄉、化鄉、承鄉等五鄉。湘鄉管轄縣城以南地區,盤古保是其中的一部分,位於筠門嶺鎮盤古村。類似名稱的還有盤古村、盤古隘、盤古嶂等。會昌盤古山位於筠門嶺鎮南7公里處的民范村。自古就有著名的盤古十景,曾經遊歷過盤古山的歷史名人不計其數,留下了不少詩歌和文章,充實了盤古山的文化底蘊。宋代山上建有浮屠宮,現存眉林寺,寺內有《盤古寨門碑記》等石碑9塊,其中5塊為清康熙年間的。另據會昌縣舊志記載,筠門嶺鎮有盤古山眉林寺,為會昌名寺。南宋進士曾作《盤古山記》一文云:“其出盤紆,崚崢”,“本盤固,固訛為古耳。”清代朱微曾作《盤古山》。盤古山四壁陡峭,東
臨湘水,奇峰突起,獨冠群山。山頂布滿蒼松翠竹,居中坡度較平緩,形似一個周長5公里、直徑1.5公里的大圓盤。山頂可攀援處都築有堅固的山寨,唯西南有一條鑿石磴道盤岩壁而上,人稱“自古盤山一條路”。
著名人物
賴聲川:台灣舞台劇導演,藝文工作者,表演工作坊總監。
榮譽稱號
2020中國淨水百佳縣市。
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2019年3月,會昌縣入選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第一批)。
2020年6月,會昌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7月,會昌縣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2020年8月,會昌縣入選江西省雙擁模範縣。
2020年12月,會昌縣入選江西省雙擁模範縣。
榮獲獎勵
2022年6月,江西省會昌縣因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工作成效突出,激勵措施:2022年,在質量工作改革創新試點示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布局建設、質量提升行動重點幫扶、參與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制定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