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文武壩鎮原為文武壩鄉,於1997年撤鄉設鎮。2001年10月經省
民政廳批准,原湘江鎮併入文武壩鎮成立新的文武壩鎮,是縣黨政機關所在地,是會昌縣
政治、
經濟、文化、
交通的中心。
全鎮土地總面積181.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334畝,轄27個村,7個居委會,289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 96714人(2017年),境內居住有漢、畲族等民族。鎮人民政府駐留馬寨,距離具城1公里。
土地革命時期,文武壩曾是中共粵贛省委、粵贛省蘇維埃政府、粵贛省軍區駐地。老一輩
無產階級革命家
毛澤東、
鄧小平等都在這裡戰鬥和生活過,留下了許多動人故事和豐富的
歷史資料,毛澤東同志在此寫下了詩詞《清平樂-會昌》
自然資源
文武壩鎮全年氣侯溫和、雨量充沛,水利資源豐富,會昌縣最大的
水庫——石壁坑水庫坐落在文武壩鎮。境內有中型水庫一座,小(一)(二)型水庫六座,水庫容量500餘萬立方,年發電量100萬千瓦時,文武壩鎮土地肥沃,農副產品充足,盛產
稻穀、
水果、
水產、
大豆、
蔬菜等,是會昌縣糧食高產中心和重點,也是城區蔬菜、肉類、水產品供應基地。文武壩鎮礦產資源豐富,有
瑩石、
稀土、
瓷土、
銅、
花崗石等礦藏,瓷土儲量達1000萬噸,上半嶺村瑩石儲量達250萬噸,且易采品位高,其主要產品瑩石精粉是冶煉、化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2000年來,文武壩鎮工業經濟發展迅速,立足本地資源,先後發展起了以紅磚生產為主的建材業;以瑩石精粉、
氫氟酸生產為主的礦產品採掘加工業;以醬乾、
米粉、
辣椒、
酸棗為主的食品加工業。
該鎮全年氣侯溫和、雨量充沛,水利資源豐富,全縣最大的水庫——石壁坑水庫坐落在該鎮。境內有中型水庫一座,小(一)(二)型水庫六座,水庫容量500餘萬立方,年發電量100萬千瓦時,文武壩鎮土地肥沃,農副產品充足,盛產稻穀、水果、水產、大豆、蔬菜等,是縣糧食高產中心和重點,也是城區蔬菜、肉類、水產品供應基地。全鎮果業面積10000餘畝,主要品種有臍橙、萘李、沙梨等。2005年水果總產量達200萬公斤,產值400萬元。該鎮礦產資源豐富,有瑩石、稀土、瓷土、銅、花崗石等礦藏,瓷土儲量達1000萬噸,上半嶺村瑩石儲量達250萬噸,且易采品位高,其主產品瑩石精粉是冶煉、化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
交通條件
文武壩鎮交通便利,206國道、會杉線,穿境而過。一天內汽車可往返
南昌和
廈門、
廣州、
深圳、
珠海等沿海發達地區。由於文武壩鎮地處
贛江源頭的綿、湘兩江匯合處,使文武壩鎮擁有非常便利的航運條件。鎮內實現了村村通
公路,形成了公路、水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經濟發展
文武壩鎮是會昌縣城所在地,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產業結構合理,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商家看好。中共文武壩鎮委員會、文武壩鎮人民政府因勢利導、抓住縣委、政府實施大縣城戰略,建好開放、生態、和諧平安的會昌的機遇,不斷拓寬發展空間:一是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最佳化發展環境。以新會昌一中建設為契機,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大發展。全面貫通村村通水泥路,紅旗大道東路延伸工程、水西、黃坊、南外出口路抓緊實施,擴大集鎮面積,改善投資硬環境。二是舉全鎮之力主攻工業戰略。擴大現有鄉鎮企業規模,形成年產超過一億塊的紅磚企業,並以此帶動相關建材業和建築業的發展。大力扶持鷹鵬礦業公司的五萬噸
氫氟酸生產線儘快投產,發展以酸棗糕、醬乾、辣椒為主的食品加工業和以家私、滕具為主的竹木加工業。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走出去,引進來”,和以誠招商,以情招商”為外來投資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簡化辦事手續,保護合法權益,創造寬鬆的投資軟環境。
文武壩鎮在鞏固糧食生產的同時,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在文武壩、彭逕、聯豐等村建立水產養殖基地,在彭逕、小壩等村建立生豬生產基地,在黃坊、水西、下半嶺、晨光、林崗、小壩、湘東、彭逕等村建立
蔬菜生產基地,發展好白竹村的菸葉產業;力爭全年實現水產養殖面積2200畝,出欄生豬15000頭,蔬菜種植面積3500畝,新增臍橙面積500畝;烤菸生產力爭2006年烤菸種植面積達600畝,實現收購1100擔以上;確保辣椒、大豆種植面積達1000畝;擴大西瓜等瓜果類種植面積200畝;進一步扶持壯大興昌食品廠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圍繞文武壩鎮產業培植方向,2006年內完善好水產養殖協會、生豬生產協會、蔬菜種植協會、果業生產協會,讓25%以上農戶加入各級各類農村
合作經濟組織,切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工業經濟發展迅速,立足本地資源先後發展起以紅磚生產為主的建材業,以螢石精粉、氫氟酸生產為主的礦產品採掘、加工業,以醬乾、辣椒、酸棗為主的食品加工業。2009年,鎮內有個體私營企業72家,其中建材加工企業31家,食品加工企業18家,螢石礦產品加工企業2家。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664萬元。
有耕地1198公頃,盛產稻穀、菸葉、大豆、蔬菜等,是縣糧食高產中心和重點,也是城區蔬菜、肉類、水產品供應基地。2009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200公頃,其中無公害蔬菜面積達67公頃,有水產養殖面積173公頃,放養著經濟效益較高的甲魚、大口鯰、草蝦等品種。
產業發展優勢明顯,全鎮果園面積573公頃,主要品種有臍橙,柰梨、梅子、枇杷等。2008年水果總產量達3000噸,產值600萬元。牧業以養豬為主,2008年肉豬出欄4萬頭,母豬存欄2137頭。
2009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60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8元。
社會
和諧平安村
文武壩鎮緊緊圍繞“和諧平安村”創建活動,精心構建綜治網路,加強村民
道德教育,郊區小村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村民和諧共處,彈奏出一段和諧平安曲。
2008年,文武壩鎮水西村舉行“文明戶”測評表彰會,經過村道德評議
理事會成員、“五老”、村民代表的公正評選,董木生等五戶被評為“文明戶”,受到了表彰。
水西村歷屆兩委班子都把村民道德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像這樣的“文明戶”評選活動,二十多年從未間斷過。只要具備尊老敬老、遵紀守法、助人為樂、家庭鄰里和睦等條件的村民都可參選,村里對每年評選出的“文明戶”都給予獎勵。
在抓好村民道德建設的同時,水西村充分發揮
黨員、村幹部、村民小組長以及村“五老”的綜治骨幹作用,以“班級式”管理的方法,構建起村級綜治網路。村里把他們聘為綜治聯絡員,以就近就親的原則,每人掌控五六戶人家的情況,多個聯絡員又組成一個治安小組,構建起一張“家有聯絡員、片有治安組、村有治保會”的綜治網路,將綜治觸角伸進了家庭。村民陳會勇
中學剛畢業時,整天無所事事。東遊西逛,情緒十分低落,村綜治聯絡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對他進行了耐心的教育,並在技術、
資金上給予幫助,如今陳會勇成了家,經營起一家酒店並蓋起了新房,過上了和諧幸福的生活。
如今的水西村,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門口,家家都裝上了
閉路電視、
電話,村民生活日漸富足,30多姓人家和和睦睦親如一家,村里50年沒有發生一起
刑事案件,是全國
計畫生育協會先進村、省級文明村。
村鎮建設
文武壩鎮加強村鎮建設,改善農民生活環境。2005年內全面完成所有村的建設規劃,國、省道路邊二十戶以上的自然村,必須搞好
建設規劃。按照“增點擴面,整體推進刀的要求,認真抓好省、市十二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建設,嚴格按規劃要求協助建房戶搞好建築設計;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民眾參與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採取“三清三改”村莊整治、“空心戶”改造等行之有效手段,村容鎮貌的殘垣斷壁,破爛的豬、牛欄、
廁所、破舊的“
空心房”堅決予以拆除,積極推廣雙瓮式、三格式、
沼氣式改廁,進一步解決好行路難及安全飲水問題,逐步改變村容村貌;2005年,重點抓好勤建、水西、晨光、文武壩等示範點新村鎮建設;同時,八個
居委會及城中村積極支持配合縣城“三創”活動,切實抓好“三清”工作,徹底根治個別城區“髒、亂、差”的形象,美化縣城環境。
名優特產
醬乾: 具數百年的歷史,早為明清
貢品,質地光亮透明,富有彈性,風味獨特。產品獲
江西省輕工業廳優質產品獎。採用青、
黃豆作主要原料,加入上等
醬油、
茴香、
八角、
甘草、
沙姜等磨製而成。材料製作精細,比例妥當、火候適度,醬乾光亮透明,
堅韌、多味、
香口,它富含人體所必需的
腦磷脂、胺基酸和各種維生素,集香、鹹、辣、甘於一體,吃用方便、保質保鮮、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吃後口齒留香,回味無窮。產品經檢驗“各項衛生指標均符合
國家標準”,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港澳地區,深受
顧客好評。
酸棗糕:亮澤透明,類似
琥珀,酸甜可口,具有酸棗香氣口味酸甜可口,口感韌軟,略具咀嚼性,營養豐富,含有多種豐富的
維生素、
果膠、
胺基酸以及
鈣、
鐵、
碘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有健胃補氣、益肝潤肺之效,是理想的營養
保健食品。1984年列為省級科研項目。
辣椒:用
酒釀和鮮
辣椒為主要原料精製而成,保鮮達一年之久,鮮嫩可口。
清平樂會昌
原文
《清平樂-會昌》
毛澤東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
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
更加鬱鬱蔥蔥。
注釋
〔會昌〕縣名,在江西省東南部,東連福建省,南經尋烏縣通廣東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澤東為開闢贛南根據地,就率領紅軍到過會昌,以後又常途經和居住在這裡。這首詞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粵贛省委所在地會昌進行調查研究和指導工作時所作。
〔莫道君行早〕舊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註:“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這邊〕指中央革命根據地南線。
〔會昌城外高峰〕指會昌城西北的會昌山,又名嵐山嶺。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憶說: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顛連〕起伏不斷。
〔東溟(míng明)〕指東海。
〔南粵〕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廣東、廣西一帶。這裡指廣東。
背景介紹
會昌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在今江西省贛州市東部,東接福建,南臨廣東,地處贛、閩、粵三省交界,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稱。全縣大多數是山林丘陵地帶。會昌縣城三面環水,綿水河繞城而過。
一九二九年二月毛澤東等人率領紅四軍進入會昌,一九三○年四月,毛主席再次率領紅軍進入會昌,不久打進會昌縣城,從此,會昌縣成為的中央根據地的一部分。隨著紅軍不斷勝利,紅色根據地在會昌的地域也一天天擴大,終於紅遍了全縣,會昌也就成為中央根據地的“全紅縣”。以後毛澤東常途經和居住在會昌。
會昌南面不遠處,是廣東筠門嶺——中央根據地的南大門。為了更好向西南擴大根據地,在南方戰線上作戰,開發鎢礦和發展出入口貿易,一九三三年八月,中央根據地政府決定在根據地南部江西(簡稱“贛”)廣東(簡稱“粵”)兩省交界一帶設立粵贛省,省政府即設在會昌。
會昌縣人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為紅色根據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全縣青壯年男子大多參加了紅軍。
會昌山,又名嵐山嶺,橫臥在會昌城西北,是武夷山脈的一部分。站在上頭,眺望過去,山峰逶迤起伏向東南延伸。會昌山雖只海拔四百多米,由於與會昌縣城僅一水之隔,從山上向下望去,會昌城似乎就偎依在會昌山下。相襯之下,會昌山就顯得高峻挺拔了。
寫作背景
1933年10月,蔣介石親自指揮約一百萬國民黨軍隊開始了第五次“圍剿”。當時極左路線控制中央領導權,他們以“禦敵於國門之外”為宗旨,否定了前幾次反“圍剿”採用的“游擊戰”和“運動戰”。讓裝備簡陋的幾萬紅軍與優勢敵人打正規戰、陣地戰,與敵人對攻。結果紅軍人數急劇下降,根據地日益縮小。而此時毛澤東已經被調離紅軍領導崗位,被排除在黨內決策權外。
在中央根據地北大門——
廣昌、南大門——筠門嶺先後失守之際,毛澤東從
瑞金趕到會昌,發動民眾,激勵部隊。在當地民眾支持下,毛澤東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身份指揮當地紅軍連打幾個勝仗,終於扭轉南線的被動局面。以後中央根據地只有南部戰線比較穩定,其餘三面都是節節敗退,損人失地。
在這種情況下,心急如焚的毛澤東多次向極左路線領導人提出改變打法,結果反而受到留黨察看的處分。眼看自己一手創立、無數先烈鮮血換來的根據地越打越小,自己又有力無法使,毛澤東心境可想而知。
1934年7月,敵軍重兵開始向根據地中心地區進攻,形勢十分嚴峻,第五次反“圍剿”敗局已定。毛澤東建國後回憶此時:“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此時,毛澤東正在會昌縣城東門外的文武壩參加粵贛省委擴大會議。
會議期間的一天拂曉,毛澤東會同中共粵贛省委幾位幹部,從文武壩出發,渡過綿水,登上會昌山。
夏日的會昌山滿目蔥籠,生機勃勃。極目遠眺,宏偉壯麗的江山引人遐想。在會昌城外的高峰,眼見紅軍戰士守衛在各個山頭,與戰士們交談後,目睹眼前群山晨景,想到當前危急形勢,毛澤東頓生感慨,於是吟誦《清平樂 會昌》的初稿,回到文武壩住處揮筆寫下了《清平樂 會昌》。
賞析
《清平樂 會昌》一詞通過登臨會昌山的所見所想,表現了作者對中國革命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種憂鬱之情。
由於極左路線的錯誤領導,當時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形勢十分嚴峻。但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激情充盈著作者之心,所以本詞寫得輕鬆隨意,所涉時空似乎只是登上山巔的片刻和眼中有限的景物,但作者以心馭景,以景寫心,卻在短短的詞中寫出了深遠博大的內涵。
上闋寫登山的時間和感受。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欲”渲染出破曉時的特徵——夜色即盡而未盡,天色將亮而未亮。“君”這裡是指作者,因為紅軍戰士早已守衛在山上,和他們比起來,早起的作者還不能算早。
“踏迫青山人未老”一句既指作者又指紅軍。是作者憶起在以往征戰歲月轉戰南北時踏遍的眾多山峰及艱難險阻,鬥志依舊堅定,精神依舊旺盛。作者相信,有這顆與的革命事業熔鑄在一起的青山般不老之心,勝利終會來到。
“風景這邊獨好”表面是讚美會昌山風景美麗,實際是對紅色根據地的讚美,與對國統區形成對比。
整個上闋里,充滿朝氣的景物與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輝映,構成了悠遠深長而又充滿生氣的意境,讀者透過那朦朧曙光,仿佛已看到了那輪即將噴薄欲出的燦爛朝陽,看到了中國革命的無限希望。
下闋具體描繪了會昌山風景和與戰士的接觸,表達了作者堅信革命雖然曲折艱難,但必然成功。
一開始,“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表明作者的視線便從近處縣遠處展望,把連綿無際的逶迤山峰和目光之外的遙遠的東海呈現讀者眼前,使畫面無限拓展。既印證上闋的“風景這邊獨好”,也暗示中國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守衛在會昌山上的紅軍戰士向作者介紹這裡的一切,並主動給作者“指看南粵”,表現紅軍戰士警惕守衛紅色根據地,包含了作者和紅軍戰士對根據地的深情熱愛。“鬱鬱蔥蔥”具體是描繪南望廣東時看到樹木茂盛的景象,實際是作者在預示革命的將來一定形勢大好,表明作者的樂觀之情。
儘管當時根據地形勢危急,在下闋里,作者依舊在充滿激情地吟詠,體現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這裡,會昌山上這個破曉時的片刻景觀已超越時空,負載著深遠的歷史內涵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這首詞在語言上淺近而又深沉,結構緊密而不擁促,在亦情亦景中,以豪邁的氣概把宏大的主題輕鬆道出,顯示出作者的領袖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