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立貴溪鄉村師範學校校友會會刊

《江西省立貴溪鄉村師範學校校友會會刊》1936年1月創刊於江西貴溪,刊期不詳,師範學校刊物,由江西省立貴溪鄉村師範學校校友會出版課編輯。主要撰稿人有曾國華、金源、章鎮緒、江若舟等。停刊原因以及時間不詳,館藏有1936年創刊號一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立貴溪鄉村師範學校校友會會刊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6年
辦刊宗旨,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該刊以聯絡校友感情、砥礪學行、發展互助精神為主要宗旨。為紀念該校成立九周年,在校和已經畢業的學生已經有一定數量,故成立校友會,以期使各界的校友可更好的進行學術上的交流,成立本刊為學校和師生之間更好的實現信息交流、對話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作為一所鄉村師範類學校的校本刊物,所刊載的內容多以“培養優秀教師資源,改進鄉村現狀”為主題,也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責任。該刊中所刊載的文章絕大部分來自於本校學生或校友,介紹了在社會上做事的經驗,對學理的真知灼見。

欄目方向

該刊載內容編排上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其一主要是介紹了江西貴溪鄉村師範學校的教學情況、文體活動情況、教務情況和有本校師生髮表的教育論文等,並詳細介紹了鄉村教育實施概況,這一部分主要占據刊物的核心位置,所刊載的文章雖沒有進行欄目劃分,但可根據內容將其大致分為教育論文、科學常識科普文,國外優秀辦學經驗分享、鄉村教育建設規劃及實施情況、散文、小說、詩歌以及校友對學校建設所提出的建議等,代表文章有《鄉村教育對於復興農村的力量》、《現在中國的危機和今後應有的覺悟》、《民眾補習夜校教育談》等。其二登載該校校友會的會務概況、職員一覽表、校友會成員名錄、校友合影、以及歷任校長以及歷屆優秀畢業生名錄等。
該刊作為鄉村師範學校所辦的刊物,其中大量關於鄉村建設的文章為我們研究上世紀鄉村建設運動在江西地區的展開情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對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地方社會建設以及地方教育發展都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

文化傳統

《發刊詞》:
自有本校以來,迄今已歷九稔,校友不下五百餘員,散處四方,聲息不通,豈惟無吾收切磋之益,且亦乏友朋之道,校友會組織,不可緩也,而且責則在於在校校友。與去年秋間,在校成立籌備處。從事調查,草擬章則,至十二月,召集會員大會,通過簡章,選舉職員,於二十四年一月二日,遂熱烈舉行成立大會。撫今思昔,追溯本校之由來,尚有不能巳於言者,自民國十六年春。省教育廳程廳長天放令將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三四年級學生,歸併上饒第十中學,改稱省立上饒中學校,其一二年級及預科生,則遷移貴溪,成立省立貴溪中學校,並委周克剛為委員長。清黨後,周君負保管之責,是年十一月,吳大樽接任校長,奉令改為省立第十四中學校,確定城北舊象山書院為校址,停招師範學生,十七年秋,吳君他調,徐作哲任校長,全校只國中三班,學風囂張,有待整治,十八年二月趙壁由省督學調長斯校,深虞隕越,未遑寧處,初意期至二十年度,完成國中六班,乃始則教育經費無法增加。繼則地方不靖,匪患頻仍,以致迄二十一年度內,尤為國中四級,二十二年度開始,奉令改辦鄉村師範,學校改易今名,回憶有校以來,學校之形不定既如彼,人事之變,無常又如此,則校友會正式成立,遲之至今,非無故也,賴校友之熱心,在短期內,而有會刊之編撰,所以倉促複印,內容缺乏充實,然從此散處之校友,得以互通聲氣,情感之聯絡,學業之砥礪,為不可少也矣。抑有形者,本校為鄉村師範,負培養師資改進鄉村之責,在校校友應堅持其志趣,深其造詣,為鄉村之改造者,離校校友,以其在社會做事之經驗,或真知灼見之學理,多多發表於本刊,俾資借鏡,以達吾人教育之目的,則尤為趙壁所聲香祈祝者也。民國二十五年元旦,粵都劉趙壁謹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