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戲台

江西古戲台

走進贛劇之鄉——江西樂平,人們會發現一個奇特的文化景觀,這裡分布著412座造型優美、風格各異的古戲台,因其數量眾多、藝術絢麗、風格獨特而被建築專家譽為“中華一絕”和“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樂平也因之被稱為“中國古戲台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古戲台
  • 外文名:Jiangxi ancient stage
  • 類別:戲台
  • 數量:412座
  • 屬性:古文物
  • 省份:江西
  • 所在地:樂平
  • 文物價值:活化石
內容簡介,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楹聯賞析,

內容簡介

樂平處於贛東北山地向鄱陽湖平原的過渡地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居民多是唐末動盪後由四方遷移而來,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移民們既帶來了強烈的生存願望,也帶來了四方文明。定居下來的人們不斷奮鬥、碰撞,也不斷交往、交融,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也能拿得出去的獨特的戲曲文化、民俗文化。
有了戲曲演出,戲台便應運而生。贛劇的演出活動在樂平城鄉盛況空前。有民謠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戲看,雞叫天明亮,還有鑼鼓響”,“三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十天不看戲,見誰都有氣,一月不看戲,做事沒力氣”,這是對樂平人贛劇情結的真實寫照。樂平鎮橋等鄉鎮在樂平素稱“贛劇之鄉”,著名的“樂平腔”又稱“高腔”,是歷史上贛劇的主要支派。
樂平戲台樂平戲台
隨著贛劇在樂平的形成和發展,樂平古戲台也相繼出現和增多,逐漸成為與贛劇血肉相連且並駕齊驅的獨特建築藝術。與輝煌燦爛的贛劇相比,古戲台建築更是燦爛輝煌。一座座精美絕倫的戲台,演盡了千古風流。
樂平古戲台,不僅數量多、分布廣,而且風格多樣,異彩紛呈。就屬性而言,分祠堂台、萬年台、廟宇台、會館台、家庭台五種類型。由於歷史的原因,廟宇台、會館台、家庭台都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消失在曾經的歲月之中。如今,在樂平真正意義上能被稱為古戲台而且隨處可見的其實就是祠堂台和萬年台.

文物價值

江西省樂平市被譽為“中國古戲台博物館”。樂平古戲台以其精湛的建築工藝和深邃的文化內蘊蜚聲海內外,是獨特的歷史文化瑰寶和優秀的人文遺產。該市尚有保存完好的古戲台412座,分為木質結構和石木質結構兩種。古戲台飛檐翹角,金碧輝煌,氣勢恢宏,遍飾戲文浮雕,是融建築、雕刻、繪畫、楹聯、書法、民俗於一體的綜合性人文歷史遺產,被譽為古代民間祭祀歡慶舞台的“活化石”,具有極大的科研價值。
江西古戲台

文物保護

樂平市撥出專款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請能工巧匠對少數蟻蛀、腐朽、坍塌、瀕臨損毀的古戲台進行搶救、修繕。並即將出版《樂平古戲台》、《樂平古戲台楹聯集萃》等書刊,大力推介樂平古戲台,擬通過招商引資興建“樂平古戲台博覽區”和“江南民居民俗館”,讓樂平古戲台重新煥發生機,永續利用。

楹聯賞析

樂平古戲台,大凡都有楹聯懸掛其中,據不完全統計,樂平400多座古戲台中,至少鑲嵌了1000餘幅楹聯,這些楹聯,或描金,或木雕,內容多樣,文句優美,意境深遠,從各個角度都反映了種種民情風俗、歷史事故以及戲劇觀、人生觀。書法家張保增為張家村戲台揮毫的“要知今事通古事,欲曉世情看戲情”,一語天然,警策通俗,短小雋永。
樂平戲台樂平戲台
1986年新建樂平劇院落成,戲劇家石凌鶴聞訊,欣然命筆,題寫長聯一副:“過去為皮黃班流行梆子調舞台上出將入相無非下里巴人多於陽春白雪何必曲高和寡只需遣興怡情然而直溯明清大演員真演混天造反, 如今是樂平戲發展弋陽腔藝術家去蕪存菁做到宣傳教育著重批判繼承主張文茂辭新且要鮮明通俗卻又橫連內外名歌手肯漫夸贛劇馳名”,長言如珠,幽默諧趣,如同史詩。
最常見也是最精彩的當是:
入耳務須平氣聽,
當場頓覺笑顏開
(滸崦村戲聯);
看有味處儼然真,
做到濃時總是假
韓家村戲聯);
金榜題名君歡臣笑空富貴,
洞房花燭龍飛鳳舞假風流
(蚌溪村戲聯);
隨爾演來無非揚善除濁,
自吾聽去都是教愚化賢
界首村戲聯)。
樂平古戲台的楹聯內容不僅僅只拘於題詠戲劇,它的的選用是很寬泛的。有詠贊本鄉本村風水的,如塔瑞村戲聯:“會洎陽琴音如流水頌延陵,和梵寺鐘聲過行雲籠塔瑞”;有追溯本族歷史淵源的,如沿溝村戲聯:“圓水會九龍人傑地靈興萬代,關西成望族枝繁葉茂肇千村”;有感時醒世的,如龍珠村戲聯:“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心術不可得臬於天地”;有言志抒情的,如滸崦村戲聯:“咫尺天涯評論是非功過,須臾歲月曆數萬古忠奸”。
1942年,鄱陽縣爛泥灘鄒家帶班社來樂平河頭鄒家演華宗戲,人潮如涌,竟把戲台擠倒,滿場看客正覺喪氣,村民卻七手八腳,很快又把戲台搭了起來。村里一村儒當即揮筆撰了一聯,貼在新搭的戲台上,寫的是:“做戲看戲看做戲 搭台倒台搭倒台”。當台上重打鑼鼓重開台,人們看戲賞聯,一時忍俊不禁,滿場為之喝彩鬨笑。
即便是“文革”期間,文網綿密,天下鉗口,但還是有些機智的鄉村文人,嘻笑怒罵,戟指凶頑。一劇團在某村演戲,戲台上貼了這樣一幅對聯:“張長弓騎奇馬琴瑟琵琶八大王單戈戰,偽為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合手拿”,這副對聯,掛在台柱上整整十多天,據說也有一些人看懂了,只是不敢明說。還有副對聯掛在山村小戲台上:“你上台,我下台,台上台下,誰都倒過台;你整我,我整你,整來整去,誰都挨過整”,雖然對仗不很工整,但把他們村大小幹部,一次又一次換班,連生產隊長都全部下過台的事實,惟妙惟肖地表達了出來。
不少楹聯配有橫披,多製成匾額懸於戲台的後壁正中上方。樂平古戲台上的匾額也多有妙著。滸崦戲台上後壁楹聯是:“入耳務須平氣聽 當場頓覺笑顏開”,台前柱上的楹聯是:“滸崦擁春台媲聯程灝文章久看愈好, 鳴山峙面鏡歡照古公業績煥發英姿”,後壁上匾額總領兩聯含意:“久看愈好”,這四個字一語雙關,既指演出的劇目意趣深遂,讓人越看越好看,又指戲台宏偉精緻,越看越好看。還有神溪華家戲台匾額:“頂可以”;徐家戲台匾額“百看不厭”,都有同時誇讚戲台和演出的雙重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