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 “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

江蘇省“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

物流業聯結生產、流通和消費,高度集成和深度融合運輸、倉儲、配送、信息、金融等服務功能,是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在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升國民經濟循環效能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作用。“十四五”是江蘇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篇章的關鍵階段,也是江蘇物流強省建設的重要機遇期。面對新發展階段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率先探索積極融入和主動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江蘇路徑,應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物流業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實現現代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根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編制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蘇省 “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
  • 發布地區:江蘇省
發展規劃,發展基礎,面臨形勢,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發展重點,空間布局,物流通道布局,物流樞紐布局,物流功能定位,主要任務,樞紐經濟發展,物流產業推進,物流改革創新,物流一體化,城鄉配送,國際物流服務,推動物流發展,提升物流能力,重點工程,樞紐示範工程,物流園區工程,融合創新工程,物流企業工程,智力引擎工程,縣域物流工程,物流培育工程,綠色快遞工程,冷鏈物流工程,實施保障,加強領導實施,夯實物流工作,加強物流政策,

發展規劃

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我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推進物流降本增效,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物流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保障作用顯著增強。
物流規模效率全國領先。202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32.88萬億元,占全國比重11%左右,“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7.4%;實現物流業增加值6145.12億元,占全省GDP比重達6%。2020年全省公鐵水空完成貨運量27.5億噸,“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6.7%;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9.7億噸,居全國第一位。物流效率持續提升,202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3.8%,較“十二五”末下降了1個百分點,低於全國0.9個百分點。
物流供需結構加快調整。內需驅動的民生物流提速發展。“十三五”期間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年均增速51.7%,比社會物流總額增速高44.3個百分點。2020年全省快遞業務量達69.8億件,“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25%。運輸結構調整成效顯現。2020年,全省水路貨運周轉量占比達到62%,居全國前列。江蘇新亞歐大陸橋貨櫃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等4個項目成功創建國家級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南京、蘇州、常州、無錫、海安等相繼開通海鐵聯運班列,無接觸配送、統倉共配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崛起,倉儲結構持續加快最佳化,高標準倉儲設施比例明顯上升。
平台主體建設成效顯著。樞紐建設取得新突破,成功創建南京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蘇州(太倉)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蘇州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6個城市入選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連雲港海港、徐州淮海國際陸港、淮安空港互為支撐的現代物流“金三角”建設加快。持續推進示範物流園區創建工作,省級示範物流園區達60家,其中,6家入選國家級示範物流園區。大型骨幹物流企業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全省4A級及以上物流企業達274家,居全國第一位。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物流主體在保障全國防控救援物資運輸、生產生活物資流通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智慧綠色態勢加速形成。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加快套用。智慧物流園區、智慧港口、數字倉庫、大數據中心等一批物流新基建投入使用。傳統物流業務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物流全程數位化、線上化和可視化漸成趨勢。平台經濟創新發展,2020年全省網路貨運平台達83家,整合車輛59.8萬輛,運輸貨物達1.7億噸,交易額達202億元,處於全國領先地位。綠色物流取得新進展,全省5個城市入選國家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居全國第一位;托盤循環共用、掛車交換共享、倉庫太陽能屋頂日益普及,快遞企業探索使用可回收包裝和可循環材料,電子面單普及率達99%以上。
國際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國際航運、航空能力逐步提升,全省開闢貨櫃近遠洋航線72條,國際及地區通航城市達52個。“十三五”以來,“江蘇號”中歐班列開通25條線路,累計開行5254列。“連新亞”“蘇滿歐”“寧新亞”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班列品牌線路。國際物流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擁有10個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20個綜合保稅區,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南京中國郵政國際貨郵綜合核心口岸、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等標誌性工程取得積極進展,東西雙向開放大通道正遞進形成。
行業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物流政策環境持續最佳化,全面推進國家賦予的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任務,推動以智慧物流發展促進物流降本增效。圍繞物流高質量發展、降本增效、冷鏈物流、物流園區創新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檔案。國家和省各項降本增效改革措施加速落地,物流企業獲得感顯著提升,減稅降費取得實效,“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優惠公路水路通行費達147億元,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江蘇經驗”和“江蘇模式”。
“十三五”期間,全省統籌推進物流業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和降本增效,物流業發展基礎日益鞏固。但同時,我省物流業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物流降本增效仍需繼續深化。物流全鏈條效率低、成本高、綜合效益不顯著問題突出,設施聯通不暢、多式聯運占比偏低、標準化水平不高亟待解決;物流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力度還需增強,公共信息資源共享還需推進;以智慧物流為主抓手的降本增效綜合改革仍需加大力度。二是服務能級提升還有很大空間。物流樞紐多而不強,集聚輻射效應發揮不充分;高端供給存在結構性短板,現代供應鏈服務能力和嵌入產業鏈深度廣度不足,本土“鏈主型”企業較為缺乏;應急物流保障、民生物流品質和綠色物流發展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三是創新生態機制亟待充分激活。物流主體創新動力不夠強,資金、技術、人才瓶頸依然存在,對新技術新業態國際標準、行業標準制定的參與度不夠;在技術套用、產學研協同、智慧化改造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基礎薄弱;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匹配的高技能、高層次物流人才仍有較大缺口。四是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待全面增強。物流行業治理方式仍較為傳統,與物流新業態發展相適應的規則標準、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相對滯後;治理合力不足,行業信用體系、統計評價體系和信息共享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行業組織深度參與行業治理的力度不夠,完善政府決策、引導行業自律和規範發展的作用發揮不顯著。

面臨形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國內外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不確定性和風險挑戰進一步增多,統籌穩與進、質與量、內與外的各項任務依然艱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江蘇物流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變化。
1.“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為江蘇物流高質量發展賦予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為我省物流業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江蘇作為物流大省,基礎設施完備、平台經濟發達、智慧物流水平高、人才資源富集,逐步形成了以樞紐經濟為牽引、多業融合發展的物流產業集群,具有開放和創新先發先行優勢。“十四五”時期,江蘇物流業發展邁入樞紐能級加速提升期、物流體系關鍵成形期、物流主體國際競爭力培育期,要緊扣“強富美高”的總目標總定位,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中發揮現代物流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聚焦高質量發展、高品質服務、高效能治理,著力激發新動能、開闢新空間、塑造新優勢,在降本增效、改革創新、產業融合、區域協同等方面形成引領示範,為江蘇高質量發展貢獻物流力量和物流智慧。
2.新發展格局為江蘇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明確新方位。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新發展格局下,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成為基本立足點,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供需高效對接,產品面向國內國際市場進行輻射,均需要物流進行有機串接和高效協同,將推動物流輻射範圍、流量流向、網路布局、服務組織的變革重構。物流流向由外循環單環流動為主轉向內循環—外循環雙向流動,物流服務網路更多面向服務強大國內市場進行布局,對物流通道和樞紐布局提出新的要求。貨物規模擴張增速放緩,物流需求結構向個性化、品質化、精益化轉變,對物流服務供給結構和質量提出更高要求。江蘇作為國內眾多產業循環發起點聯結點和融入國際循環的重要通道有力支點,要順應國家產業布局、內需消費和物流空間融合重構發展態勢,最佳化物流空間布局和服務組織方式,加快構建內外聯通、高效運作的“通道+樞紐+網路”現代物流運行體系,擴大高質量物流服務供給,增強需求適配性,推動物流體系向以服務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海陸統籌方向轉變。
3.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實施為江蘇物流業開放協同發展創造新機遇。“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多重戰略疊加交匯,為江蘇參與全球合作競爭、加強區域協作和創新協同發展拓展了新空間,經濟集聚度、區域聯通性、政策協同效率進一步提升,將推動物流形成跨區域聯通、一體化協作的發展格局。內陸樞紐規模化布局、沿海沿江港口競爭,對江蘇物流樞紐地位、跨區域物流服務能力等帶來挑戰。江蘇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長江經濟帶重要樞紐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核心區域,要充分發揮物流比較優勢,消除跨區域物流堵點和斷點,打破區域內部和跨區域物流服務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推進物流跨區域設施聯通、資源共享、協同運作、區域共治。推進高能級物流樞紐網路建設,加快物流要素資源合理配置和規模集聚,提升跨區域物流服務能力。拓展國際物流通道服務網路,提升現代物流企業國際競爭力,推動物流企業、標準、技術、品牌走出去,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提供支撐。
4.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推進為江蘇物流業創新發展提供新動能。以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物流業廣泛套用,智慧型物流裝備和技術加速疊代,推動物流資源要素的數位化改造、線上化匯聚和平台化共享,物流人員、裝備設施以及貨物將全面接入網際網路,呈現指數級增長趨勢,形成全覆蓋、廣連線的物流網際網路,將實現物流作業流程、技術套用、組織運作、經營管理、業態模式的全面創新。江蘇作為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發展高地,要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加快物流業數位化、智慧型化賦能,全面推進物流技術、業態、模式和管理創新。加快物流創新主體培育,推進物流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強化智慧物流平台建設,全方位提升管理效能和現代化治理水平,打造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智慧物流產業體系,形成萬物互聯的數字物流新生態。
5.現代產業體系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對江蘇物流供應鏈優勢重塑提出新要求。江蘇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全國規模最大的製造業集群,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位勢和能級不斷提升。物流是提升產業運行效率和價值創造能力的保障環節。現代產業體系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將推動生產物流和城鄉消費物流服務體系重構,推動供應鏈管理、精益物流以及快遞快運、即時物流、冷鏈物流等細分領域快速發展。要充分發揮物流在塑造供應鏈競爭優勢上的關鍵作用,深化與實體經濟鏈條的高效協同,按照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要求,加快構建創新引領、要素協同、安全高效、競爭力強的現代供應鏈,提升供應鏈服務水平和價值創造能力。妥善應對錯綜複雜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加強供應鏈安全國際合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韌性。進一步增強物流業在製造、商貿、農業等產業體系重構中的戰略引領能力,實現江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價值鏈高端化。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使命,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聚焦物流業“降本、增效、提質”,著力提升樞紐網路服務能級,著力提升物流主體國際競爭力,著力提升物流數智化、綠色化、國際化水平,著力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更好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規劃引導,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最佳化營商環境,推進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全面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
統籌兼顧,區域協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入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建立跨區域物流協同機制,提升跨區域物流合作層次和水平。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城鄉物流一體化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物流,穩步提升物流均等化水平,強化社會民生物流保障。
重點突破,系統推進。堅持補短板與鍛長板相結合,推進物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航空物流、高鐵物流、冷鏈物流、農村物流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發展。堅持系統性思維,全局性謀劃降本增效綜合改革、物流設施建設、服務體系構建、業態模式創新等,全面推進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
開放共享,融合創新。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築互利共贏的物流與供應鏈合作體系。推進物流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深化物流與先進制造、現代商貿、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加強供應鏈創新套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智慧綠色,安全可控。以科技賦能促進物流業創新發展,加快物流數位化轉型和智慧化改造。堅持綠色低碳,深入推進現代物流節能減排,完善逆向物流體系,實現物流全鏈條綠色化發展。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完善應急物流體系,強化糧食、能源等戰略物資保障能力,增強供應鏈安全韌性。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形成樞紐引領、內聯外通、集約高效、智慧共享、綠色安全的現代物流體系,努力把江蘇打造成為全國物流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物流數位化建設先行區、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驗區。
現代物流樞紐網路建設取得新突破。形成以國家物流樞紐為骨幹、以省級物流樞紐和省級示範物流園區為支撐的物流樞紐體系,新增5家國家物流樞紐、5家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40家省級示範物流園區,建設28家省級物流樞紐。物流網路通達能力顯著增強,便捷化程度居全國前列,貨物經由江蘇口岸到達主要已開發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國際物流通達性進一步增強。城市、農村配送網路不斷完善,建成城市快遞服務中心(公共服務站)15000個,建制村主要品牌快遞通達率100%。
物流服務質量效率實現新躍升。系統性物流降本增效取得新突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1.8%左右。貨物運輸結構明顯最佳化,大宗貨物實施“公轉鐵”“公轉水”成效明顯,鐵路貨運量占比較2020年末提升3個百分點,貨櫃多式聯運貨運量年均增長10%。多式聯運、高鐵物流、航空物流、冷鏈物流等重點領域的服務品質明顯提升。物流主體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領軍企業。
智慧綠色發展增添新動力。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在物流領域的覆蓋率大幅提升,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和智慧型裝備在物流領域廣泛套用。省級重點物流企業套用數位技術的比例達到80%以上、省級示範物流園區智慧化率達到80%以上。物流綠色化水平明顯提升,逆向物流體系基本建成,郵政快遞全面使用循環中轉袋(箱),電商快件基本不再使用二次包裝,郵政快遞網點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城市新增和更新的郵政快遞新能源車比例達到80%。
現代化管理體制釋放新效能。物流行業“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建成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體系,“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實現全面套用。政府創新監管取得突破,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政務信息開放共享機制基本建成,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公共物流信息發布、統計直報、信用體系、行業監測等方面發揮新成效。
江蘇省 “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
表1-1.jpg
江蘇省 “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
表1-2.jpg

發展重點

“十四五”時期,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江蘇現代物流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全面推進“三個轉變”。從數量降本向系統增效轉變。鞏固和深化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的江蘇成果,進一步破除“中梗阻”、打通微循環,完善物流運行體系,創新組織方式,提升綜合服務效率,系統性降低經濟循環成本。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把創新作為推動江蘇現代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大物流技術、管理、組織、服務和體制機制等創新力度,打造創新賦能的物流經濟。從基礎支撐向價值創造轉變。在發揮好物流業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突出強化現代物流價值創造能力,提升現代物流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引領性作用,推進江蘇物流業向集成產業供應鏈、塑造競爭新優勢、實現價值創造的方向發展。
重點圍繞“一個方向、兩大體系、三個高地”推進實施,提升江蘇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
聚焦一個主攻方向。聚焦物流業“降本、增效、提質”,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統一,以結構性調整、技術性創新、制度性改革為路徑,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系統性推進物流改革創新,激發現代物流發展內生動力。加快補齊物流樞紐設施網路建設短板,進一步最佳化物流空間布局,推動解決設施銜接不暢、信息不共享等問題,提升多式聯運銜接效率,高質量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物流業態模式創新和服務領域拓展,加大智慧物流技術套用,創新物流服務組織方式,發展平台化服務組織模式。強化物流高質量服務供給,延伸物流服務價值鏈條,探索物流業價值創造的基本路徑。著力深化物流“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推進降稅清費、最佳化監管服務、強化部門協同,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
完善兩大支撐體系。一是聚力打造“通道+樞紐+網路”物流運行體系。持續放大江蘇綜合交通物流暢通循環效應,進一步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網路,加強與國內物流通道網路的一體銜接、與國際物流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著力推進物流樞紐、物流園區聯通成網,全面提升物流樞紐服務效能,在更大範圍促進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有力支撐江蘇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二是著力構建安全可靠的現代供應鏈體系。發揮“鏈主”企業與供應鏈服務商的引導輻射作用,以物流為牽引,加快推動供應鏈各主體各環節設施設備銜接、數據互動順暢、資源協同共享,促進資源要素跨產業、跨區域流動和合理配置,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
加快三個高地建設。一是智慧物流創新高地。構建“數字驅動、協同共享”的智慧物流創新發展新生態,加強新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智慧型物流裝備套用,推進相關領域信息技術套用創新,大幅度提升物流數位化、安全性水平。加大物流科技創新與人才集聚,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推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物流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速形成引領行業發展的技術標準體系、大數據中心、智慧物流雲平台和套用新場景,搶占智慧物流發展戰略制高點。二是產業物流融合高地。大力提升產業物流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速高端化、品牌化、高附加值化,形成產業物流融合發展的示範效應。提升製造業供應鏈協同發展水平,大力發展以柔性化生產、資源高度共享為特徵的精細化、高品質現代供應鏈服務,形成引領行業發展、具有典型示範效應的融合模式和標桿主體,增強物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消費規模及品質雙升級。三是民生物流品質高地。適應內需擴張、消費升級,提升民生物流運行水平和服務品質。強化城鄉雙向物流服務能力,推進形成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立足江蘇、輻射全國的物流基礎設施和服務網路。適應新零售、新消費等模式崛起,激發民生物流業態模式創新活力,以高質量供給激發消費需求,進一步提升郵政快遞、冷鏈物流、跨境電商、綠色物流等民生物流品質化、便利化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空間布局

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及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推進形成“三橫三縱”物流通道布局和“一極兩翼多節點”的物流樞紐布局,明確城市物流功能定位。

物流通道布局

1.“三橫”物流通道。
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依託隴海鐵路、連霍高速等,發揮陸海統籌、聯動亞歐的區位優勢,增強西向開放輻射和東向出海能力,提升中歐班列運行規模與質量水平,完善海鐵、海河與公鐵聯運網路,強化國際貨櫃運輸、大宗物資集散、國際供應鏈基地建設,支持連雲港和徐州聯合建設“一帶一路”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標桿示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東西雙向跨境物流大通道。
長江聯運轉運通道。依託長江黃金水道,發揮江海河統籌、承東啟西優勢,增強港口一體化發展合力,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完善多式聯運網路,強化江海聯運、遠洋中轉、近洋直達等功能,構建起服務長江經濟帶、聯通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通道。
滬寧綜合立體通道。依託京滬鐵路、滬寧鐵路、滬蓉高速公路等幹線網路及世界級機場群建設,發揮綜合交通優勢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強化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和物流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國際航空貨運、海鐵聯運、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構建起立體化、強輻射的陸海空協同物流大通道。
2.“三縱”物流通道。
沿海物流開放通道。依託沿海鐵路、沿海高速公路,發揮連南接北、通江達海優勢,強化貨櫃出海能力建設,加強港口間物流協同,增強江海河、鐵公水等多式聯運服務能級,整體提升江蘇沿海港口的出海功能,構建起面向東亞、接駁內陸的國際物流海上通道。
京杭綠色航運通道。依託京杭大運河,發揮高等級航道網水運優勢和產業集聚優勢,推進與沿江沿海港口的深度合作,強化內河貨櫃運輸、大宗物資中轉集散、公鐵水多式聯運等功能,提升內河智慧、綠色航運水平,構建起智慧型高效、綠色安全的現代生態航運物流通道。
中軸南北互聯通道。依託京滬高速、錫泰、常泰過江通道等,發揮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優勢,推進高能級物流樞紐建設,強化陸路中轉集散和公鐵水多式聯運功能,提升錫常泰創新要素南北傳導輻射能力,構建起東融上海、西接南京都市圈的中軸物流通道。

物流樞紐布局

以打造南京都市圈多類型國家物流樞紐疊加優勢為物流樞紐增長極,以蘇錫常通和徐連淮物流樞紐組團為兩翼,以省級物流樞紐為支撐,形成“一極兩翼多節點”的物流樞紐布局。
1.打造南京物流樞紐增長極。
發揮南京都市圈作為長三角帶動中西部發展傳導區域的獨特優勢,加快推進多類型的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全面增強海港、空港、陸港、商貿服務、生產服務等國家物流樞紐集聚輻射能力,提升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核心貨運樞紐的服務能級,加快數字物流創新套用,加強全球供應鏈組織能力,建成服務長三角、帶動中西部、連結國際的物流樞紐增長極。
2.打造蘇錫常通與徐連淮“兩翼”物流樞紐組團。
蘇錫常通環滬物流樞紐組團。發揮蘇州(太倉)港貨櫃幹線港、蘇州國際鐵路物流中心、無錫區域性航空樞紐、常州綜合港務區、南通通州灣長江貨櫃運輸新出海口等樞紐組合疊加優勢,推進蘇州、無錫、南通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強化江海聯動、樞紐協同、全球供應鏈組織功能,推進國際高端要素集聚平台與融合創新高地建設,建成服務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引領區域開放協同發展的物流樞紐門戶。
徐連淮物流“金三角”樞紐組團。發揮徐州淮海國際陸港、連雲港國際樞紐海港、淮安航空貨運樞紐的多式聯運優勢,布局建設徐州—連雲港—淮安綜合性物流樞紐,推進物流樞紐一體化規劃,強化協調合作、設施聯通、功能協同,推動樞紐經濟發展,全面提升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建成加速蘇北崛起、聯動蘇魯豫皖、輻射中西部的物流樞紐引擎。
3.打造五類物流樞紐。
港口型物流樞紐。依託南京、蘇州、南通、連雲港等城市,推進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依據港口基礎設施能級、多式聯運水平、產業條件、中轉集散能力等因素,重點推進鎮江、泰州、江陰、張家港、鹽城、揚州、淮安、常州、徐州等城市建設港口型省級物流樞紐。
空港型物流樞紐。依託南京等城市,推進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依據區域發展戰略、機場能級、航空貨運規模、產業條件、中轉集散能力等因素,重點推進無錫、南通、淮安等城市建設空港型省級物流樞紐。
陸港型物流樞紐。依託南京、徐州等城市,推進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依據公路和鐵路貨運規模、高等級公路和鐵路設施網路、多式聯運水平、產業條件等因素,重點推進蘇州、無錫、常州、淮安等城市建設陸港型省級物流樞紐。
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依託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推進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依據工業生產總值、優勢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總體水平等因素,重點推進徐州、揚州、鎮江、泰州、連雲港、宿遷等城市建設生產服務型省級物流樞紐。
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依託南京、南通等城市,推進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依據專業市場、城鄉消費、電子商務、貿易規模等因素,重點推進無錫、常州、常熟、鹽城、揚州、海門等城市建設商貿服務型省級物流樞紐。
江蘇省 “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
圖1圖2.jpg

物流功能定位

綜合考慮國家戰略與全省物流空間布局,發揮各城市比較優勢,結合現有基礎和未來發展趨勢,明確城市物流的功能定位。
1.南京。強化江海聯運、集散分撥、供應鏈管理、應急物流等功能,推進國際貨郵樞紐、航運物流樞紐建設,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全國智慧物流發展高地。
2.蘇州。強化貨櫃多式聯運、供應鏈管理等功能,進一步推進國際鐵路樞紐場站、貨櫃近洋集散和國際供應鏈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跨境物流服務平台,建成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組織中心、全國有影響力的港口樞紐經濟先行區。
3.無錫。強化航空物流、國際快遞、供應鏈物流等功能,推進多式聯運、陸港物流等業態高質量發展,加快樞紐經濟體系建設,建成區域性航空物流樞紐、江蘇樞紐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
4.常州。強化鐵公水空多式聯運、區域分撥、分銷配送功能,推進常州綜合港務區建設,促進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建成長江中下游多式聯運物流中心、江蘇中軸核心物流樞紐、長三角現代物流中心城市。
5.南通。強化江海聯運、大宗物資集散、航空物流功能,加強與蘇南物流融合,推進南通通州灣、南通新機場建設,加快形成江海河、鐵公水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建成長江貨櫃運輸新出海口和江海聯運新樞紐。
6.徐州。強化國際鐵路貨櫃中轉集散、區域分撥、公鐵水聯運功能,推進徐州淮海國際陸港建設,做大做強樞紐經濟,建成“一帶一路”重要的物流節點城市、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淮海經濟區物流中心城市。
7.連雲港。強化多式聯運、大宗散貨物流、石油化工品物流等功能,推進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組織出海基地建設,強化跨境物流大通道服務能力,建成面向“一帶一路”物流強支點、國際物流樞紐、國際大宗商品供應鏈基地。
8.淮安。強化航空貨運、內河貨櫃物流、鐵公水聯運功能,加強機場貨運與高鐵快運高效銜接,推進航空快遞、區域分銷分撥等物流功能建設,建成淮河生態經濟帶航空貨運樞紐、蘇北高鐵快運物流基地。
9.鹽城。強化與長三角區域物流協同,加強與日韓航空貨運功能對接,推進多式聯運、電商物流、農產品冷鏈物流、製造業供應鏈建設,打造長三角北翼區域性物流樞紐、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新門戶、江蘇沿海重要大宗商品物流基地。
10.揚州。強化公鐵水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建設,增強與南京都市圈區域物流協同,推進港口物流、汽車物流、冷鏈物流建設,建成連線蘇南、服務蘇中、輻射蘇北的區域性物流中心。
11.鎮江。強化公鐵水聯運、公路集散、大宗物流功能,加強與南京、揚州物流協同,推進特色產業物流、能源物流建設,建成長江下游重要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清潔能源儲存轉運物流基地。
12.泰州。強化多式聯運、分撥集散、專業物流等功能,加強與無錫、常州跨江物流協同,推進大宗商品物流、冷鏈物流、區域分撥功能建設,建成長江下游重要的大宗商品供應鏈物流基地、江蘇中軸重要物流支點。
13.宿遷。強化內河航運、集散分撥、專業物流等功能,加強與物流“金三角”的物流協同,推進智慧型家電供應鏈、電商物流、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建成淮海經濟區重要的供應鏈物流基地、內河聯運物流樞紐節點。

主要任務

樞紐經濟發展

1.提升樞紐集聚輻射能力。推進要素資源向國家和省級物流樞紐集聚,補齊鐵路專用線、多式聯運轉運設施、應急物流設施等基礎設施短板,提高幹線運輸規模和支線運輸密度,整合專業化倉儲、區域分撥配送、通關保稅等設施。推進物流樞紐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推動樞紐內企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信息共享。打通多式聯運“中梗阻”,加強幹支銜接、標準對接和組織協同,切實解決跨運輸方式、跨作業環節“卡脖子”問題。推進既有貨運鐵路連線成網,加快蘇州(太倉)港、連雲港徐圩港、南通通州灣港、常州綜合港務區、鹽城大豐港和濱海港等港區鐵路專(支)線建設,打通鐵路貨運幹線通道與重點港區的“最後一公里”。提高海河聯運內河航道等級,提升多式聯運網路化運作水平。提升樞紐一體化組織運營能力。通過戰略聯盟、資本合作、功能聯合、平台對接、資源共享等市場化方式,培育形成優勢互補、業務協同、開放高效的物流樞紐運營主體,進一步提升組織運營、資本運作和資源配置能力。
2.打造多元協同的樞紐體系。推進建立協同高效的物流樞紐聯盟機制,加強樞紐間功能協同和業務對接,形成多層次、立體化、廣覆蓋的物流樞紐網路體系。強化水水中轉、水陸聯運有機銜接,進一步發展壯大淮安港、徐州港、宿遷港、蘇州港、無錫港等內河貨櫃港,推進江海河一體化的港口型物流樞紐網路建設。強化乾支運輸、區域分撥、中轉集散等功能,推進乾支配一體化的陸港型物流樞紐網路建設。強化全貨機航線直達、跨境物流和聯運服務,推進內外聯通、快捷高效的空港型物流樞紐網路建設。強化供應鏈管理、乾支聯運、分撥配送等物流功能,推進與重點製造業和商貿集聚區深度融合的生產服務型和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網路建設。以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載體,串接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類型的物流樞紐,有效聯結物流園區、貨運場站、配送中心、倉儲基地等物流設施,加快推進物流樞紐間開行“鐘擺式”“點對點”直達貨運專線、班列班輪、卡車航班。
3.培育發展樞紐經濟。統籌樞紐與城市、產業協同發展,強化樞紐綜合競爭和規模經濟優勢,打造要素集聚全、流通效率高、業態模式新、聚合能力強的樞紐經濟成長極。強化“樞紐+企業”“樞紐+平台”,提升樞紐組織能力,放大集聚發展輻射效應。重點吸引企業總部和研發、銷售、物流、結算、營運中心等功能性機構落戶,培育引進一批全球領先的平台型供應鏈企業,做大做強區域分銷分撥、大宗物資交易、跨境貿易、保稅通關、產業金融、創新協同等平台服務功能,形成樞紐發展與企業成長的共贏格局。強化“樞紐+產業”“樞紐+城市”,構建樞紐經濟產業體系,推動港產城互動融合發展。發揮物流樞紐產業鏈供應鏈的組織功能,推動現代物流和先進制造、現代商貿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樞紐緊密型、偏好型、關聯型產業,促進資本、技術、管理、人才等各類資源和生產要素集聚,推動發展航空經濟、臨港經濟、高鐵經濟等,提高城市經濟發展能級和產業競爭力。

物流產業推進

1.推進供應鏈管理模式創新。發揮物流在供應鏈管理上的關鍵作用,提升物流企業的供應鏈組織管理能力,培育壯大一批現代化、專業化的供應鏈企業。強化供應鏈技術套用和服務模式創新,進一步增強供應鏈金融、採購執行、分銷執行、質量追溯、商檢報關等增值服務能力;推進供應鏈企業加大數位化投入力度,提升供應鏈要素數據化、數據業務化和信息安全化水平,加強數據標準統一、信息互聯和數據共享,推動供應鏈全流程業務上雲,打造數字供應鏈和產業新生態圈。加快建設技術水平高、集成能力強的一體化供應鏈組織中樞,聚合鏈主企業、物流企業、金融機構、增值服務商等,推動供應鏈系統化組織、專業化分工、協同化合作,實現集中採購、共同庫存、支付結算、物流配送、金融服務等功能集成,提高供應鏈快速回響能力。
2.提升重點產業供應鏈競爭力。提升現代供應鏈戰略地位。緊扣我省“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和“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畫,完善重點產業供應鏈政策規劃體系,推進分行業供應鏈戰略規劃設計和精準施策,加大供應鏈重大基礎設施、服務平台建設力度。提升重點產業供應鏈協同和集成能力。圍繞全產業鏈整合最佳化,創新供應鏈組織模式,強化製造企業供應鏈組織和要素資源整合能力,提升物流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帶動製造業流程再造、模式創新、質態提升。圍繞智慧型製造,打造一批具有訂單管理、庫存管理、數據輔助決策等功能的協同管理平台。提升重點產業供應鏈彈性。加強供應鏈安全國際合作,提升國際運輸通道安全風險防控和應急保障能力。推進與跨國物流集團、龍頭供應鏈企業建立戰略協作,提高全球供應鏈協同和配置資源的能力,促進重要資源能源、關鍵零部件來源的多元化和目標市場的多樣化。研究建立重點產業供應鏈風險監測、預警、應對工作機制,引導行業、企業間加強關鍵零部件供應鏈中斷風險信息共享和互助協同,分散化解潛在風險。
3.創新產業融合發展。依託重點產業集聚區,加快布局與產業發展緊密關聯的一站式聯託運、公共外庫、分撥配送等設施,推進完善保稅、冷鏈、快遞、雲倉等物流服務功能。推進物流企業與製造企業、商貿企業加強信息編碼等基礎類、質量控制等服務類、托盤等裝備類的標準統一和銜接。推進工業供應鏈管理平台建設,推動物流企業深度參與製造企業資源計畫、製造執行系統等關鍵管控軟體開發,複製推廣先進的信息融合模式,實現採購、生產、流通等上下游環節信息實時採集、互聯共享。實施“快遞進廠”工程,拓展郵政快遞企業與製造企業融合發展深度,大力發展線邊物流、逆向物流、準時物流等嵌入式駐廠服務,以“項目制管理”方式與先進制造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係。依託重點商圈、商貿集聚區、跨境電商平台,推動物流企業與商貿流通企業共同打造一體化供應鏈服務體系,強化集中採購、統倉共配、郵政快遞、保稅通關、支付結匯等物流服務功能。引導傳統流通企業向供應鏈服務企業轉型,推進現代物流與新型末端商業模式融合,加快完善直達社區、村鎮的共同配送物流網路,提升末端物流服務效率。依託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電商、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加快構建農產品物流服務網路,完善基於農產品流通大數據的產銷對接機制,拓展加工配送、安全檢測、溯源查詢等服務功能,延伸農產品加工鏈條,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能力。推進物流與金融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利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創新物流金融服務模式,為物流企業提供融資、結算、保險等服務,進一步激發物流市場主體活力。

物流改革創新

1.加快推進物流數智化套用。推動5G、大數據、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套用。加快貨、車(船、飛機)、場、物流器具等物流要素數位化轉型升級。推動物流樞紐、物流園區(基地)、港口碼頭、貨運場站等物流基礎設施數位化改造升級,打造一批智慧物流園區、全自動化碼頭、無人場站、口岸智慧型通關、數字倉庫等。推進智慧型化多式聯運場站、短駁及轉運設施建設。加快運用無人機、無人駕駛貨車、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快件箱、自動分揀機器人等智慧型化裝備,推進數位化終端設備的普及套用。加快推廣“信息系統+貨架、托盤、叉車”倉庫基本配置技術,推進傳統倉儲設施的數位化轉型。
2.全面推進物流數位化管理。加快推進物流業務的數位化轉型,推動企業在車(船)貨智慧型配載、多式聯運、安全運輸、信用監管、路徑最佳化等方面實現全流程數位化改造,建立物流業務基礎數據的採集管理系統。推動企業開展數據“上雲”行動,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挖掘、套用物流大數據價值,提高物流大數據在風險識別、網路最佳化、市場預測、客戶管理等領域的套用水平。培育基於“數據+算力+算法”的核心能力。推進基於數據驅動的車貨匹配、運力最佳化和車路協同等模式創新。推進智慧型物聯網在運輸風險管控、安全管理領域的套用,提升運輸精細化運營和主動安全管理能力。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重點,打通信息壁壘,構建安全高效的政企數據共享機制,不斷完善安全監管標準。探索建立基於區塊鏈技術匯集運輸、倉儲、交通、稅務、銀行、保險等多方信息的物流公共“數據池”,推進物流數據資源跨地區、跨行業互聯共享。加快推進物流領域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構建基於大數據的信用約束、精準實施、分類扶持、協同監管的智慧化治理體系。
3.進一步深化智慧物流綜合改革。推進智慧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成果的集成套用。圍繞城市物流智慧化治理,打造一批智慧物流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智慧技術套用廣泛、物流樞紐智慧互聯、智慧物流主體集聚效應顯著的智慧物流示範城市。圍繞園區智慧化改造,建成一批作業自動化、過程可視化、產品追溯化、設施數位化、管理智慧型化、運營網路化的智慧物流示範園區。圍繞智慧物流關鍵場景,推進物聯網感知、物流仿真、車路協同、大數據挖掘算法等的研究套用。培養一批技術先進、模式新穎、服務高效的智慧物流示範企業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設一批引領江蘇智慧物流快速發展的智力引擎載體。結合物流降本增效試點任務,進一步完善智慧物流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技術、裝備集成套用的智慧物流產業生態,推進制定適用於智慧物流企業的管理標準和辦法,建立智慧物流企業評估和評價體系。

物流一體化

1.深化都市圈物流一體化發展。圍繞物流設施共建共享、網路互聯互通、行業共管共治,統籌布局物流樞紐節點,最佳化配置物流資源,推進都市圈物流設施網路建設,加快構建區域分撥、城市配送服務體系,提升都市圈物流一體化組織服務效能。發揮南京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的聚合輻射作用,突出周邊城市比較優勢,構建樞紐引領、分工協作、層次分明的都市圈物流體系,合力推進都市圈物流一體化先行示範。強化南京海港、空港、陸港、商貿服務、生產服務等物流樞紐功能,提升多式聯運、中轉集散、供應鏈組織能力,加快推進南京全國航空貨物和快件集散中心、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發揮周邊城市產業承接優勢,在鎮江、揚州、馬鞍山、滁州等城市布局建設一批乾支銜接、智慧高效的城際配送中心,探索跨區域同城化的共同配送組織協作模式,創新配送車輛同城化通行管理舉措,加快形成1小時物流配送圈。推動蘇錫常海陸空物流樞紐資源共享共用,做強蘇州江海轉運、做大無錫航空貨運、做優常州公鐵水聯運,推進無錫、常州打造陸港型物流樞紐。加快物流“金三角”建設,完善徐州陸港、連雲港海港、淮安空港樞紐設施功能,建立樞紐建設協調推進機制,加強物流設施互聯、信息互通、業務聯動,推進徐州都市圈其他城市物流協同發展。
2.加強長三角城市群物流協同。立足長三角產業經濟規模大、開放創新水平高、綜合交通網路發達等基礎,充分發揮上海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龍頭帶動作用,放大江蘇產業鏈供應鏈組織能力強、開放口岸平台眾多、科教創新資源豐富等比較優勢,強化物流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推進建立蘇浙滬皖物流一體化協作機制。推進樞紐共建、設施聯通、資源共享、創新協同,營造市場統一開放、規則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物流業發展環境,共同打造區域物流一體化示範標桿。統籌規劃物流基礎設施布局,推進物流樞紐共建和設施聯通。依託世界級港口群建設,加強港航物流合作,高水平推進蘇州(太倉)港近洋貨櫃樞紐港和遠洋貨櫃餵給港、長江南京以下江海聯運港區、南通通州灣長江貨櫃運輸新出海口共建共享和業務融合。提升南京、無錫、鹽城和南通等城市機場物流服務能力,有效承接上海國際航空樞紐資源溢出。深化口岸合作,提升通關一體化水平,複製推廣“滬太通”貨櫃多式聯運模式,推進常州、蘇州、無錫等地布局內河貨櫃中心(ICT),開發直通上海港、寧波港的海鐵聯運班列。聚焦關鍵前沿技術,開展物流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建設開放、協同、高效的物流技術研發套用平台。依託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共同打造國際供應鏈組織和物流總部經濟聚集區,推進建設一批集貿易分銷、區域分撥、綜合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線下展示交易與分銷分撥平台。發揮江蘇民生物流資源集聚優勢,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糧食物流、郵政快遞、應急物流等服務水平,擴大面向長三角的優質民生物流服務供給。
3.推動跨區域物流聯動發展。立足國內大循環,推進建立跨區域物流聯動機制,加快形成便捷通暢、經濟高效、協同運作的物流服務網路體系。圍繞大宗商品、生產資料、特色農產品、工業品等跨區域流通,推進與重要資源基地和消費市場的高效物流通道建設,加快發展樞紐間鐵路幹線運輸,增開一批雙向鐵路貨運班列,最佳化物流組織模式,提高跨區域物流運行效率。推進建立與陝西、甘肅、新疆等中西部省份物流協作機制,強化我省重要物流樞紐節點跨區域中轉集散、聯運轉運、交易交割等功能,加強物流樞紐間基礎設施聯通對接。圍繞貨櫃、件雜貨、大宗散貨的跨區域流通,有序推進港口型物流樞紐班輪航線建設,加快推進與武漢、重慶等長江中上游港口城市建立物流聯動合作機制。提升江海河聯運、水水中轉、鐵水聯運等服務功能,加強長江支線“班輪化”運作,增強航運資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集聚力和影響力,提升長江黃金水道物流運輸效能。圍繞國際航運、航空貨運、供應鏈管理、冷鏈物流、跨境物流、人才培訓等重點領域,建立完善與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以及廣州、深圳等城市物流聯動機制,密切與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聯繫,加強物流標準對接,推進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間交流,深化拓展業務合作,提升跨區域物流合作層次和水平。

城鄉配送

1.加快城市配送網路一體化。立足城市經濟循環,加快完善布局合理、有機銜接、層次分明的城市配送網路體系。最佳化城市物流空間布局,推進物流資源集聚集約發展,構建形成“物流園區(分撥中心)—配送中心—末端網點”三級城市配送網路。充分發揮商貿物流樞紐核心輻射作用,適應本地電商、直播帶貨等新零售發展,推進建設以商貿物流樞紐為核心的配送網路,引導生產和商貿流通企業合理布局產地倉、前置倉、配送站、快遞驛站、自提點和社區門店,高效銜接即時配送、網店配送、門店自提等模式,提高“最後一公里”本地配送效率和服務質量。布局建設一批集運輸、倉儲、加工、包裝、分撥等功能於一體的公共配送中心,強化統一存儲、集中分揀、共同配送等功能。圍繞城市商圈、景區、客運站等,完善快遞攬收網點布局。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完善城市快遞末端服務體系,加強郵政、交通、電商、快遞等資源整合,推進設施共享共用,推廣智慧型快件箱(信報箱)等新型設施建設。
2.創新集約高效的城市共配模式。立足資源協同共享,推動城市共同配送組織模式創新。強化城市貨運配送統一管理,加快建立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發展“網際網路+同城配送”,推動平台型企業整契約城貨源和物流運力資源,加強配送車輛的統籌調配和返程調度。推進快遞末端配送資源整合最佳化,大力推廣統倉共配、分時配送等先進物流組織方式,引導快遞企業通過聯盟、合資等方式建立共同配送平台,建立統一品牌、統一管理、統一數據、統一分揀的共同配送體系。引導城市農產品流通由供應原料為主向供應成品、半成品為主轉變,建設面向城市的低溫加工處理中心,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新模式。
3.建立健全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立足鄉村經濟循環,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網路,建設一批縣域物流園區、公共配送(分撥)中心、鎮級配送站和村級公共服務網點,健全鄉到村工業品、消費品下行“最後一公里”和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的雙向物流服務網路。全面實施“快遞進村”,整合社會資源推動農村快遞服務網路建設,推動交通運輸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利用客運車輛開展代運郵件和快件。完善農村物流公共服務站點,促進農村物流“最後一公里”節點網路共享、運力資源共用。推進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電商快遞供應鏈網路下沉鄉村,布局建設冷鏈物流產地倉、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進交通運輸、郵政快遞與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企業組建產業聯盟,建立“種植養殖基地+生產加工(倉儲保鮮)+電商平台+快遞物流”一體化的供應鏈體系,完善產運銷一體化的農村物流服務網路。圍繞省內特色產業集群和特色農產品產地,推進直播電商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發展“直播電商+產地倉+快遞共配”模式,推動物流賦能鄉村發展。

國際物流服務

1.強化國際物流通道建設。立足國際循環,適應全球產業鏈深入融合和跨國供應鏈加速重構趨勢,以“三橫三縱”物流通道為基礎,強化物流樞紐的國際物流設施建設,推進國際物流通道布局最佳化,加快構建便捷暢通、多向立體、內聯外通的國際物流通道網路。加強“一帶一路”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強化新亞歐東向出海通道建設,深化與國際重要港口協作聯動,推進開闢至重要戰略性物資基地的海運直達航線。拓展加密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重要貿易國家重點產能合作地區的國際空運航線、航班,重點開發日韓、東南亞、歐美、港澳台等方向航線,大力發展國際全貨機航線。強化經蘇州(太倉)港至東亞、南亞,經連雲港、鹽城至日韓的通道建設。進一步暢通西向陸路國際物流通道,最佳化南京、蘇州、徐州、連雲港四市中歐班列國際鐵路運輸組織,增強鐵路貨櫃集結能力,支持在沿線重要節點布局加工組裝基地和物流樞紐,進一步完善中歐班列通道線路布局和境內外攬貨體系。圍繞東亞小循環,重點加密至日韓等近洋航線,提高全貨機航線直達率和航班密度。加強南京龍潭港、蘇州(太倉)港等江海聯運樞紐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國際航運樞紐聯動,最佳化至美西、中東、西非等遠洋航線運輸布局。推進連雲港港、通州灣新出海口建設,強化貨櫃遠洋航運功能。
2.提升國際物流綜合服務能力。強化物流樞紐通關保稅和全球要素集聚等功能,打造內外有機聯動、多運輸方式協同的國際物流服務體系,提高服務國內國際市場能力。推進省市級公共海外倉建設,引導省內有實力的企業通過資本運作、業務合作等方式,圍繞美國、歐盟、東協等主銷市場和“一帶一路”沿線等新興市場的港口、鐵路和航空樞紐,布局一批配套服務功能完善的公共海外倉,為外貿企業提供通關、倉儲配送、行銷展示、退換貨和售後維修等服務。推動省國際貨運班列公司、跨境寄遞服務企業在國際物流重要節點區域設定海外倉,完善境外物流和寄遞服務網路。大力發展海運快船、國際鐵路定製班列、集並運輸等模式,推進海鐵聯運和江海聯運發展,進一步增強國際航運和鐵路物流服務能力。增強全貨機定班國際航線和包機組織能力,完善國際航空貨運服務關口前移、空陸聯運等服務,提升國際貨源和運力資源組織水平。加快發展國際寄遞物流服務,實施“快遞出海”,鼓勵有條件的地市規劃建設快件監管中心,增強進出境郵件、快件及貨物的國際集散能力。適應跨境貿易碎片化新趨勢,緊抓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跨境物流發展新機遇,加大對東南亞的物流布局與整合,推進具有跨境出口、海外倉配、全程追蹤、金融融資等服務功能的跨境物流綜合服務平台建設,為跨境電商發展提供全鏈路一站式跨境物流服務。
3.培育壯大國際物流服務主體。發展物流總部經濟,加快推進具有全球供應鏈運營能力的航運企業、供應鏈管理企業、跨國公司採購分銷中心在江蘇設立高能級物流總部。推動省級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大型跨國物流集團,建設一批骨幹海運企業、航空物流企業和中歐班列運營企業,提升我省物流企業在全球物流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推動省內企業通過投資併購、戰略聯盟、業務合作等方式整合境內外國際運輸、通關、境外預分揀、海外倉等資源,提高到岸物流與境外落地配送服務能力。推進我省物流企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物流交流合作,跟隨產業投資、重大工程項目走出去,提供配套國際物流服務,拓展全球物流網路。

推動物流發展

1.營造綠色物流發展新生態。全面提升物流設施、技術、模式綠色化發展水平。推進綠色物流樞紐、園區和基地建設,加強土地和存量資源的集約利用,推廣套用綠色節能物流技術裝備,提升綠色化發展水平。加大貨運車輛(船)適用的LNG加氣站、充電樁、岸電設施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倉儲設施的節能降耗與綠色發展,引導企業規劃和建設綠色倉儲新設施,推動企業對舊有的倉儲設施實現綠色化升級改造。推廣綠色低碳運輸工具,淘汰更新或改造老舊車船,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加大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在樞紐園區、城市配送、郵政快遞等領域套用。積極推進運輸結構調整,推動大宗貨物運輸由公路轉向鐵路和水路,推動形成公路與鐵路、水路合理的比價關係,加快發展鐵水、公鐵、公水等多式聯運。探索建立物流領域碳排放監測體系,開展物流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研究。
2.發展綠色物流新模式。推動綠色運輸、倉儲和包裝等環節協同運行,實現物流全鏈條綠色化發展。推廣先進運輸組織模式,推進公共“掛車池”“運力池”“托盤池”等共享模式和甩掛運輸等綠色運輸方式發展。推廣套用裝箱算法、智慧型路徑規劃、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科學配置運輸裝備,合理布局倉儲配送設施。推動物流樞紐、示範物流園區等採用能源契約管理等節能管理模式。推廣普及電子面單、環保袋、循環箱、綠色回收箱,推進物流企業與製造、商貿流通企業包裝循環共用,推廣使用循環包裝和生物降解包裝材料,推行實施貨物包裝和物流器具綠色化、減量化。
3.構建逆向物流新體系。最佳化城市逆向物流網點布局,完善城市社區廢舊物資回收網路。創新逆向物流回收模式,圍繞家用電器、電子產品、汽車、快遞包裝等廢舊物資,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務平台和回收網路。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導生產企業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推動汽車、工程機械、電子產品等生產企業利用售後服務體系建立再製造逆向物流回收網路。培育一批逆向物流服務主體,推動第三方物流開展逆向物流業務,提供個性化和專業化物流服務。

提升物流能力

1.冷鏈物流。圍繞更好滿足生鮮農產品生產流通規模化需求、城鄉居民生活消費品質化需求、生物醫藥等專業化需求,加快補齊冷鏈物流短板、打通流通堵點、完善網路體系,全面提升冷鏈物流發展水平。依託省內重點農產品產銷地、集散地,分層次完善各類專業冷庫設施布局,最佳化冷庫供給結構,提升冷鏈物流設施水平。依託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物流園,推進建設面向城鄉居民消費的低溫加工配送中心。依託進境肉類、冰鮮水產品、水果指定監管場地、藥品進口口岸及保稅區,推進建設一批集保稅倉儲、加工配送、冷鏈查驗、保稅展示、冷藏運輸、價格結算等功能於一體,具有區域影響力和市場輻射力的跨境冷鏈交易平台。依託大型生物醫藥生產和流通企業,強化疫苗等生物製劑的冷鏈數據監測、國際航空冷鏈等服務功能,全面提升醫藥冷鏈物流專業化服務水平。圍繞高鐵貨櫃冷鏈、航空冷鏈、醫藥冷鏈、生鮮電商、溫控供應鏈等,打造一批冷鏈物流高端服務品牌。全面提升冷鏈物流節能安全管理水平。推廣套用冷藏貨櫃、冷藏車、低溫物流箱、移動冷庫等標準化設備,改善前端和末端冷鏈設施裝備條件,提升城鄉冷鏈服務網路覆蓋水平。建立完善從田間地頭到居民餐桌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監控平台,加強冷鏈產品全程溯源和溫濕度監控。加快推進形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供需匹配、綠色安全的冷鏈物流體系,提升冷鏈物流價值創造能力。
2.航空物流。加快補齊航空物流短板和弱項,構建與江蘇先進制造業水平、外貿規模、消費能力相適應的航空物流服務體系。以南京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南京中國郵政國際貨郵核心口岸、機場三期國際貨運站、大通關基地建設,加強機場貨運設施與物流樞紐高效銜接,強化跨境電商、國際快件、空空聯運、空鐵聯運等功能,進一步推進航空物流資源向樞紐集聚。推進蘇南碩放國際機場、淮安漣水國際機場區域性貨運樞紐建設,強化南通新機場航空物流功能,提升保稅通關、航空快遞、航空冷鏈等服務能力,拓展卡車航班等業務。推進既有航空貨運設施改擴建,完善地面配套服務體系,提高航空運輸與地面物流作業環節的銜接轉運效率。推進機場物流與臨空經濟區、綜合保稅區高水平聯動,實現區港一體化運營。培育和引進一批規模化、專業化、網路化航空物流龍頭企業。拓展加密面向日韓、東南亞、歐洲等地的國際全貨機航線,加快形成服務長三角、輻射周邊國家地區、通達全球主要樞紐的航空物流網路。
3.高鐵物流。發揮高鐵準時高效運量大的優勢,加快構建與現代化鐵路網相匹配的高鐵物流服務體系。推進南京、徐州、連雲港、淮安規劃建設高鐵物流樞紐,在具備條件的高鐵沿線城市布局一批高鐵快運基地。加強高鐵場站功能設施改造升級,完善與高鐵物流相配套的硬體基礎設施,強化貨物安檢、快速接卸貨、分揀、存儲、轉運等功能建設。推動新建高鐵樞紐同步規劃建設郵政快遞物流設施。依託高鐵樞紐打造城市綜合體、高鐵快運物流基地和現代快遞產業園。鼓勵電商、快遞等企業參與高鐵物流樞紐建設,就近或一體化布局電商快遞分撥與配送中心,完善與高鐵物流高效銜接的分撥、配送網路。推廣套用可加掛高鐵貨運車廂、高鐵貨運櫃等專用運載裝備。推進高鐵物流樞紐開行跨區域、長距離的“點對點”的高鐵貨運班列、專列。圍繞電商、快遞、高端冷鏈及貴重物品、精密儀器等時效性較強貨物,打造一批“次晨達”“次日達”“當日達”高鐵物流服務產品,推進形成多點覆蓋、靈活組織的高鐵物流服務網路。
4.應急物流。圍繞保障各類、各級突發公共事件的物資供應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加快建設布局合理、平戰結合、回響快速、安全高效的應急物流保障體系。依託物流樞紐、示範物流園區等,布局建設一批應急物流基地,圍繞重要交通物流節點,布局建設應急物流轉運場站。整合最佳化存量應急設施,推動既有物流設施嵌入應急功能,推進各類物資儲備設施和應急物流設施在布局、功能、運行等方面的匹配和銜接。提高應急物流技術裝備水平,發展快速通達、轉運裝卸和“無接觸”技術裝備。突出實物與產能、政府與社會相結合,構建多元參與、互為補充、協調聯動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充分發揮應急物流企業主力軍作用,制定應急物流保障重點企業名錄,建立高效回響的運力調度機制,提升物資跨區域大規模調運組織能力。推進交通、物流、衛生、糧食與物資儲備等應急物流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共用,建立分級回響的應急物流保障協調機制,加強預案管理,提高應急物流系統韌性。
5.糧食物流。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發揮江蘇糧食生產大省、消費大省和流通大省優勢,依託糧食物流設施完備、加工產業發達、糧油品牌眾多和糧機產業集聚等良好發展基礎,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功能拓展、價值創造,推進國家級糧食物流樞紐建設,將江蘇打造成立足長三角、服務長江經濟帶、聯動全國和“一帶一路”的重要糧食安全保障物流基地。進一步提升沿東隴海鐵路、沿淮河出海線、沿江、沿海、沿京杭運河、沿連申線運河等糧食物流通道能力,強化重點糧食物流園區集疏運和集聚輻射能力。推進園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加快園區智慧化改造,提升公共服務、聯運轉運、糧食交易、精深加工、供應鏈管理等服務能力。全面推進糧食物流數位化建設,加強糧食物流園區信息互聯共享,建設集物流資源調度、保供穩價、應急供應、安全監控、大數據分析等功能於一體的糧食物流產業大數據平台,提高糧食全產業鏈的智慧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新亞歐大陸橋陸路通道和沿海沿江通道的國際糧食物流能力,構建安全高效的全球糧食供應鏈服務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化布局、國際化貿易、供應鏈組織等能力的糧食物流運營主體,提升全球糧食資源配置能力。依託沿江沿海重要糧食物流設施,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糧食物流樞紐,加快形成層次分明、銜接高效的糧食物流體系,全面提高糧食物流運營效率,降低糧食物流成本。

重點工程

樞紐示範工程

依託國家和省級物流樞紐,創新“樞紐+”發展模式,突出產業集群、企業集聚、平台集成、產城融合,強化物流樞紐要素組織和集聚輻射能力,提升經濟發展效益和產業競爭力,打造一批支撐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樞紐經濟示範區。
加強臨港產業整合提升,推進連雲港港、南京港、蘇州港、南通港等強化國際貿易、大宗商品交易、航運服務等功能建設,做優港口型樞紐經濟;大力發展臨空經濟,推進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等強化高端國際貿易、高端製造、航空快遞等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做強空港型樞紐經濟;加強鐵路與公路物流資源整合和布局最佳化,推進徐州淮海國際陸港、無錫陸港、常州陸港等強化智慧物流、電商快遞、區域分銷、現代供應鏈等功能建設,做精陸港型樞紐經濟。
發揮樞紐引領帶動效應,推進與重點製造業集聚區、商貿集聚區深度融合發展,提升樞紐經濟發展層級,到2025年,打造一批要素匯聚能力強、開放聯動水平高、產業集聚優勢明顯、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物流樞紐經濟示範區。

物流園區工程

打破物流園區孤島格局,突出科技賦能、互聯互通、線上線下融合,全面推動國家物流樞紐、省級物流樞紐、示範物流園區之間加強業務合作、功能協同、要素流動、標準對接,加快構建線下互通、線上互聯的物流園區網路。
全面推進省級示範物流園區提質增效,加強園區的數位化轉型、智慧化改造、專業化運營、現代化管理,推動全省物流園區規模化、組織化、網路化、平台化發展。補齊縣域物流園區短板,在產業基礎較好、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的縣(市),布局建設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縣域物流園區。提升重點物流基地資源集聚、運營管理能力,將符合條件的重點物流基地升級為省級示範物流園區。建立有進有退動態調整機制,開展全省物流園區競爭力評價,打造一批物流園區品牌。打造協同高效的物流園區聯盟,推進全省物流園區公共服務雲平台建設,拓展平台資源共享、安全管理、業務融合、數據挖掘等功能,開展全省物流園區上雲行動。
大力推進物流園區線上線下融合創新,全面提升江蘇物流園區整體競爭力,到2025年,全省示範物流園區互聯成網,形成乾支銜接緊、覆蓋範圍廣、運作效率高、服務能力強的物流園區網路。

融合創新工程

重點圍繞特高壓設備等10條卓越產業鏈和積體電路等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突出設施設備融合、信息互聯共享、業務流程協同、標準規範銜接,強化網路化協同、專業化服務、一體化運營,打造一批推動產業升級、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兩業融合創新服務品牌。
圍繞重點產業集群,適應敏捷製造、準時生產等精益化生產需要,加快建設一批聚合乾支運輸、倉儲管理、即時配送、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等功能的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圍繞重點產業鏈,推進一批重點物流企業深度嵌入產業供應鏈,為製造企業提供全球採購、庫存管理、入廠物流、調運配送、應急儲備、逆向物流等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引導重點產業“鏈主”企業整合內外部供應鏈資源要素,整合盤活存量物流設施,加快實施供應鏈流程再造,提升集中採購、分散式製造、協同物流、市場分銷等全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管理水平。
推進物流業製造業創新融合試點示範,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物流業製造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新型示範項目和標桿企業,打造一批服務模式新、技術水平高、競爭能力強的融合模式和對接平台,引領帶動全省物流業製造業融合創新水平顯著提升。

物流企業工程

充分發揮江蘇物流數據資源豐富、物聯網發展先行優勢,突出數位化轉型和新套用場景構建,加快搭建網路化、協同化的物流雲服務平台,全面推進物流全鏈條和關鍵環節的數位化,全力打造數字物流江蘇樣板。
在公共物流管理、供應鏈服務、多式聯運、物流園區、電子口岸等重點領域,加強信息共享、資源共用,打造一批具有數據倉庫、數據挖掘、數位化解決方案等功能的物流雲服務平台。結合重點產業數位化創新套用,打造一批面向全供應鏈的雲標桿企業。推動大中型物流企業將信息基礎架構和套用系統向雲上遷移,實現管理上雲和業務上雲。推進中小微物流企業使用雲套用軟體,充分發揮網路貨運平台作用,開展基於雲的移動化或網際網路化套用。結合物流企業上雲需求,培育一批雲平台套用服務商,推進技術產品創新,提升雲平台套用服務能力,推廣一批面向物流企業的普惠性服務。
全面實施物流企業“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到2025年,在全省打造一批便捷高效、成本經濟的物流雲服務平台,培育一批雲平台套用服務商,樹立一批上雲標桿企業,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數位化轉型模式和成功經驗,推動全省物流業數位化轉型走在全國前列。

智力引擎工程

發揮江蘇科教、產業、創新資源集聚優勢,依託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突出產教融合、供需對接、智力共享、分類培養,加快培養適應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打造一批全國有影響力、引領江蘇物流高質量發展的智力引擎載體。
依託物流頭部企業,選擇重點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優質物流研究資源,聚焦國家戰略,緊扣物流科技發展前沿,加強政產學研融合,推進建設全國領先、全球有影響力的物流產業創新中心和物流技術創新國家實驗室。全面實施全球物流人才引才聚才計畫,加強與國際供應鏈領先的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加快集聚一批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型人才和旗艦團隊。依託省內高校、職業院校、行業組織和優勢企業,緊扣物流與供應鏈全鏈條套用型技術和管理需要,推進物流產教融合,加強物流套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緊扣激發創新創業靈感、培養提升實踐能力,打造一批物流技能大賽、算法大賽等物流品牌賽事,加強職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形成一批物流培訓產品;加強職業人才培訓的國際合作和證書互認,建設一批產學研有效融合的物流職業人才培養和輸出基地、物流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激發物流人才創造創新活力,到2025年,將江蘇打造成全國物流培訓產業集聚區、物流產教融合示範區、物流創新創業先行區,為物流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縣域物流工程

圍繞全面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融合發展要求,加強縣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物流服務功能,補齊農村物流短板,加快構建對接區域、覆蓋城鄉、雙向暢通、保障有力,有效滿足當地產業發展和民生消費需求的縣域物流體系。
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縣域物流園區,強化園區產業和服務功能,全面提升物流園區集聚能力和運營水平。推進園區與當地產業融合發展,強化物流園區乾支銜接、集中倉儲、倉配一體、供應鏈管理等功能。推進交通、郵政、快遞、電商、供銷等物流設施和服務資源整合,創新發展交郵融合、城鄉統倉共配等新模式,深入實施城鄉物流一體化“十百千萬”工程和“快遞進村”工程。推進農村物流配送公共服務站建設,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補齊冷鏈、應急物流短板,推進縣城及周邊、產地冷庫設施、應急物資運輸中轉場站建設。
推進縣域物流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到2025年,城鄉物流一體化網路基本建成,農村物流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形成有力支撐城鄉經濟暢通循環的功能完善、雙向通達、智慧高效、綠色安全的縣域物流體系。

物流培育工程

立足提升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突出數位化轉型、網路化布局、一體化運營,加快培育一批根植江蘇,具有品牌影響力、創新引領力、市場帶動力的現代物流領軍企業。
在網路貨運、跨境物流、物流園區運營等領域,突出科技研發、運營創新,重點強化大數據挖掘和平台生態圈建設,拉長服務鏈條,創新服務產品,提升“平台型”企業創新活力和市場覆蓋面。在供應鏈管理領域,突出要素整合、套用創新,重點強化與製造企業的流程、設施和標準融合,加強物流資源集成、網路協同和模式輸出,提升“供應鏈管理型”企業全鏈路集成和服務能力。在醫藥、冷鏈、糧食、紡織服裝、技術服務等細分領域,突出產業融合、模式創新,提升專業化、精益化服務能力,推進與製造業、商貿業深度融合,強化供應鏈專業服務平台建設,提升“精專型”物流企業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在綜合物流領域,突出資源整合、協作共享,重點強化乾支銜接、多式聯運、信息平台建設,加強全國性物流網路布局和國際化網路拓展,提升“綜合型”物流企業的國際化、規模化、一體化組織能力。推進企業加強與製造、外貿企業深度合作,精耕國內市場,協同“抱團出海”。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戰略性兼併重組、強強聯合。研究制定物流領軍企業培育實施方案,完善支撐政策和保障體系。依託研究機構、行業組織,科學制定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加強分類指導,定期發布年度“江蘇物流企業30強”名單。
大力實施物流行業“壯企強企”工程,到2025年,打造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平台型”領軍企業,8家具有全球供應鏈組織能力的“供應鏈管理型”領軍企業,10家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精專型”領軍企業,20家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綜合型”領軍企業。

綠色快遞工程

圍繞綠色發展理念和民生服務品質提升,推進綠色快遞園區建設,強化綠色包裝和綠色技術的套用,創新包裝循環回收模式,打造快遞發展集聚化、集約化、共享化,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發展示範。
圍繞電商快遞產業集聚基礎較好的城市,推進建設一批綠色快遞示範園區。強化快遞物流設施共建共享,增強園區數位化運營能力,推進園區套用綠色低碳技術,加快分散式光伏、節能建築材料、節能降耗功效的技術設備在園區內的套用,降低物流成本和能耗。依託龍頭快遞企業,推廣綠色環保包裝套用,提高可降解綠色包裝材料套用率,全面使用電子面單,促進膠帶減量化。推進快遞包裝循環使用,鼓勵郵政快遞企業與商業機構、便利店、物業服務、第三方回收機構等開展多方合作,在大型社區、商圈、高校等快遞集中區域投放快遞包裝、可循環快遞箱(盒)回收設施。
推動形成全省綠色快遞發展新生態,推進快遞園區、電商、快遞等企業上下游協同、綠色發展,到2025年,打造一批節能降耗、低碳環保、生態共治的綠色快遞示範園區,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環保技術套用、快遞包裝減量化循環化新模式。

冷鏈物流工程

圍繞高附加值生鮮農產品產區和中轉集散地,突出集聚集約、功能集成、價值創造,加快布局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鮮明、高效便捷的骨幹冷鏈物流基地,提高冷鏈物流的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網路化水平。
依託南京、連雲港、南通、徐州、常州、鹽城等城市,重點選擇運營良好、需求旺盛、布局集中、條件成熟的冷鏈物流設施群,布局一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加強冷鏈物流設施設備改造,推進公共服務型冷庫、集疏運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強化農產品交易、加工、分撥配送與金融支持等功能,打造具有數據保障的安全和溫控雙追溯監控體系。培育壯大一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運營主體,推動單一企業或企業聯盟統籌推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和運營管理。
發揮骨幹冷鏈物流基地的組織中樞功能,加快冷鏈物流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到2025年,打造一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推進具備條件的創建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形成覆蓋城鄉的冷鏈物流服務網路。

實施保障

加強領導實施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規劃組織實施的各領域全過程。完善全省現代物流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行業綜合協調和調控,細化各職能部門任務分工,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確保規劃落地見效。完善規划動態評估、跟蹤、預警機制,健全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總結評估的全過程動態規劃評估體系,嚴格規划動態調整和修訂機制。建立現代物流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加強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和政策儲備,指導規劃科學實施。推動行業協會積極參與行業治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和規範發展,協助規劃落地推進。

夯實物流工作

健全物流領域標準體系。強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規範指導行業發展,推動與國際國內物流標準接軌。依託物流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示範物流園區、行業龍頭企業等,在冷鏈物流、物流園區、智慧物流等領域開展物流標準化試點示範工作,率先形成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
完善物流統計體系。依託江蘇省物流統計直報系統,推進建設全省物流大數據套用庫,加強對物流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監測,建立全省示範物流園區、重點物流基地、重點物流企業的競爭力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制定製造業內部物流成本核算體系,開展企業物流成本統計調查試點。最佳化江蘇物流景氣指數、物流倉儲指數,研究編制江蘇物流業發展指數、供應鏈發展指數和各設區市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建立健全科學反映全省物流高質量發展的監測指標體系。
加強物流人才支撐。堅持產才融合、以產聚才、以才興產,最佳化物流人才培養開發體系。綜合採取專業培訓、校企協同等模式,引育一批掌握現代物流技術、熟悉物流業務管理、具備國際化視野的創新型物流人才。加大職業人才教育投入,強化繼續教育制度,開展物流管理“1+X”證書制度試點。加大對海外高端物流人才引進力度,改革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

加強物流政策

加強物流用地支持。完善物流設施用地規劃,促進物流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重點保障國家物流樞紐、骨幹冷鏈物流基地、示範物流園區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項目用地。研究合理設定物流用地績效考核指標。支持通過彈性年期出讓、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等多種方式供應物流企業用地;支持利用工業企業舊廠房、倉庫等存量土地建設物流設施或提供物流服務。
加強財稅扶持。鞏固減稅降費成果,嚴格落實物流行業稅費優惠政策,加大物流領域收費行為監管力度。深化收費公路制度改革,推廣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降低通行成本。發揮中央和省專項資金作用,支持物流樞紐、智慧物流、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應急物流等領域建設,優先支持列入“十四五”物流業規劃的重大項目。加大物流標準制定支持力度,對符合要求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項目編制單位予以一定財政補助。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大型物流企業集團設立物流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用,加大對物流領軍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和支持資金流向創新型物流企業。引導金融機構開發更多符合物流企業融資特點和融資需求的金融產品,用好人民銀行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專項政策。開展物流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拓展市場化主動融資渠道,穩定企業融資鏈條。
(四)最佳化物流營商環境。
深化物流領域“放管服”改革,放寬物流相關市場準入。推動物流領域資質證照電子化,加快電子政務系統建設,實現註冊、審批、變更、註銷等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深入推進通關一體化改革,最佳化通關流程,提升通關效率。研究制定政府物流數據開放清單,推動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政務信息開放共享。加強物流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物流行業經營主體和從業人員守信激勵對象名單、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制度,研究制定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措施。加強物流行業安全建設,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推行包容審慎監管,預防和制止物流領域平台經濟壟斷行為,為物流新業態新模式營造規範適度的發展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