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白堊系及其被子植物花粉和演化

江蘇白堊系及其被子植物花粉和演化

《江蘇白堊系及其被子植物花粉和演化(精)》主要內容包括:作者經近30年的潛心生產、研究、資料積累,建立了白堊系自下而上的系統有序的20組孢粉組合帶和1組丹尼期孢粉組合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江蘇地區白堊紀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階段和演化規律,論證、補充和完善了江蘇地區白堊系各組段的序列。從第一手資料積累的長期性、系統岩芯孢粉分析資料的可靠性而言,這是一部該領域的“絕版”性專著。著作中第一手資料豐富,內容新穎獨特,併兼有鑑定孢粉化石“工具書”的性質,對於石油地質、煤炭地質等地質生產單位以及與地質、孢粉學領域有關的科研、教育、生產套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江蘇白堊系及其被子植物花粉和演化
  • 類型:古生物學
  • 出版日期:2009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94905674, 9787894905673
  • 品牌:浙江大學出版社
  • 作者:周山富 周荔青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470頁
  • 開本:16
  • 定價:9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江蘇白堊系及其被子植物花粉和演化(精)》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周山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華東分公司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7年退休。1937年出生於浙江省桐鄉市烏鎮,1962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石油系,在地質礦產部第六普查勘探大隊從事鑽井地質和石油地質研究。1969年開始從事孢粉學研究。連同本著作,單獨或合作發表專著、論文達300多萬字,共37篇(本)。合作專著《江蘇地區白堊一第三紀孢粉組合》和《中國孢粉》(第一卷,晚白堊世和第三紀孢粉)分別被國內孢粉界公認為是我國孢粉學發展時期和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單獨或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1篇,論文集有《古孢粉學研究和套用》,專著有《擬千屈萊粉類(化石)及其演化》和《孢粉地質學》,連同本著作創建新屬18屬,新種260多種。多篇論文被俄羅斯莫斯科全俄科技情報研究所和美國杜爾薩大學等有關雜誌轉載,有3篇論文摘要發表於第5屆和第7屆國際孢粉會議論文摘要集。
在近30年的生產實踐、研究中,將孢粉學與地質學緊密結合,套用孢粉學解決地質構造方面的巨觀地質研究作了些奠基工作。撰寫了《套用孢粉資料探討蘇北白堊一第三紀地殼運動》、《雙氣囊花粉與三垛運動》、《孢粉學與地殼運動及實例分析》和《正常孢粉顏色指數與埋深的關係及其在地質構造中的套用》等論文。依據國內外孢粉學的有關資料及本人的生產實踐,進行了大量的綜合研究和總結,編寫了《孢粉地質學》,這是孢粉學與地質學邊緣科學的首部專著,是以研究微觀的孢粉等微古植物化石,來探討、研究巨觀的地質現象、地質作用和有關礦產等與地質學有關內容的專著。
在孢粉結構功能和演化方面的研究也有較高的造詣和獨特的見解,代表作有《刺參粉和江漢粉的結構功能和演化》、《風媒向蟲媒演化的刺參粉》和《擬千屈菜粉類(化石)及其演化》。後者被美國同行稱為傑出的單型花粉著作,對演化作了高標準的解釋。
1979年中國孢粉學會成立至2000年,被選為第一屆至第五屆中國孢粉學會理事,是國際孢粉學會、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石油學會和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個人業績被收編於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知識界國際名人錄》(1995-1996)和國內的《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中國世紀專家》(第四卷)、《中國專家大辭典》(5)等10多種名人、專家集。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江蘇地區孢粉學研究簡史和地質概況
第一節 研究區位置和材料、方法
第二節 江蘇地區孢粉學研究簡史
第三節 白堊系劃分及分階年齡值
第四節 地層建組簡史
第五節 地層岩性簡述
第六節 構造概況

第二章 早白堊世孢粉組合帶序列及時代歸屬
第一節 第1孢粉組合帶,克拉梭粉-蘇鐵粉-希指蕨孢組合
第二節 第2孢粉組合帶,克拉梭粉-松科-原始松粉組合
第三節 第3孢粉組合帶,松科-原始松粉-克拉梭粉組合
第四節 第4孢粉組合帶,克拉梭粉-蘇鐵粉-隱孔粉組合
第五節 第5孢粉組合帶,克拉梭粉-隱孔粉-棒麵粉組合+
第六節 第6孢粉組合帶,無突肋紋孢-克拉梭粉-星粉組合
第七節 第7孢粉組合帶,克拉梭粉-無突肋紋孢-晚三溝粉組合
第八節 第8孢粉組合帶,克拉梭粉-隱孔粉-早三孔溝粉組合
第九節 第9孢粉組合帶,克拉梭粉-希指蕨孢-晚三孔溝粉組合
第十節 第10孢粉組合帶,克拉梭粉-錫林粉-晚三孔溝粉組合

第三章 晚白堊世孢粉組合帶序列及時代歸屬
第一節 孢粉化石產地和資料來源
第二節 第11孢粉組合帶,克拉梭粉-希指蕨孢-紫樹粉組合
第三節 第12孢粉組合帶,希指蕨孢-克拉梭粉-英吉莎粉組合
第四節 第13孢粉組合帶,希指蕨孢-克拉梭粉-克氏粉組合
第五節 第14孢粉組合帶,克拉梭粉-希指蕨孢-泉頭粉組合
第六節 第15孢粉組合帶,克拉梭粉-希指蕨孢-擬千屈菜粉類組合
第七節 第16孢粉組合帶,希指蕨孢-克拉梭粉-北方粉組合
第八節 第17孢粉組合帶,希指蕨孢-刺參粉-棒瘤四溝粉組合
第九節 第18孢粉組合帶,皺體雙囊粉-隱孔粉-榆粉組合
第十節 第19孢粉組合帶,榆粉-鷹粉類-堅固粉組合
第十一節 第20孢粉組合帶,榆粉松科-刺參粉組合
第十二節 第21孢粉組合帶,松科-榆粉-江蘇粉組合

第四章 江蘇白堊紀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階段
第一節 國際上對被子植物花粉的研究概況
第二節 我國對被子植物花粉演化階段的研究和意義
第三節 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特徵和認識過程
第四節 江蘇地區白堊紀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階段
第五節 江蘇地區白堊紀被子植物花粉演化的特性和共性
第六節 白堊紀被子植物花粉演化序列和規律及其成因
第七節 江蘇地區白堊紀被子植物花粉演化階段與國內外的對比

第五章 江蘇地區白堊紀微古植物地理區的屬性
第一節 早中白堊世全球的微植物地理區
第二節 晚白堊世全球的微植物地理區
第三節 我國白堊紀微植物地理區
第四節 江蘇地區白堊紀微植物地理區在全球中的屬性

第六章 被子植物花粉描述
第一節 無萌發器粉類和歧槽粉類
第二節 單溝粉類
第三節 橢球形三溝粉類
第四節 扁球形三溝粉類
第五節 多溝粉類
第六節 三突起粉類(包括鷹粉類)
第七節 橢球形三孔溝粉類
第八節 扁球形三孔溝粉類
第九節 三孔合溝和三孔副合溝粉類
第十節 多孔溝粉類
第十一節 單孔粉類
第十二節 赤道、亞赤道多孔粉類
第十三節 正型粉類
第十四節 散孔粉類和多合體粉類
參考文獻
屬種索引
英文摘要
圖版及說明

文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我國幾乎未開展孢粉學研究工作。隨著我國石油地質工作的開展,孢粉學工作迅速發展。建國初期,我國石油地質調查勘探工作始於西部地區,孢粉學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那裡。徐仁教授(1955、1956)的《植物碎片和孢子花粉的研究及其在地質學上的意義》和《吐魯番、酒泉和柴達木盆地第三紀沉積中的孢粉組合和其地質時代》是我國孢粉學最早套用於石油地質的論文。徐仁教授是我國孢粉學的創始人。
20世紀50年代末,根據李四光的理論和建議,我國的石油地質工作自西部地區轉移至東部地區。1958年,在江蘇地區開展了石油地質調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緊跟著開展了江蘇地區的孢粉學研究工作。6。年代末,中國地質科學院王大寧、孫秀玉等從北京來江蘇協助地礦部第六普查勘探大隊培訓孢粉分析、鑑定人員和籌建孢粉組。70年代初,地礦部第五普查勘探大隊自湖北江漢地區調至江蘇地區開展工作。該時期,除上述三個單位外,尚有南京地質礦產所、江蘇省地質礦產局等6-7個單位,在江蘇地區開展了孢粉學研究工作。
張春彬(1962)的《江蘇句容早白堊世孢粉組合》是江蘇地區孢粉學的第一篇論文。以後研究規模較大的論文有: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教研室和江蘇省第六普查勘探大隊實驗室(1978)《蘇北地區早第三紀孢粉組合及其古地理古氣候意義》,鄭亞惠、周山富、劉祥琪等(1981)《蘇北和南黃海盆地晚第三紀孢粉>>和宋之琛、錢澤書(1989)《蘇北盆地泰州組孢粉研究》。尤其值得提及的是1973年在江蘇石油勘探指揮部崔振東指揮的授意下,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與地礦部第五、第六普查勘探大隊合作,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965年的初步總結的基礎上,補充充實資料,深入全面研究,進一步對江蘇地區的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的孢粉組合。進行總結、提高,合作編寫了《江蘇地區白堊紀一第三紀孢粉組合》一書。1975年2月脫稿交出版社,計畫年內出版,同時手稿在全國流傳。因某些原因,該書直至1981年才正式出版,導致一些著作中的某些新屬種創建日期的混亂。該書被中國孢粉界公認為中國孢粉學發展和繁榮時期(1976一1998年)的代表作之一。至目前不完全統計,有關江蘇地區的孢粉學著作和論文有60篇(冊)以上,其中有關白堊紀的孢粉學著作、論文有20多篇(冊)。

序言

江蘇地區白堊系較發育,僅“淮安組”(包括部分浦口組)最大沉積厚度可達6000m以上。鑽遇的中生界中油氣顯示活躍,迄今有70餘口的鑽井中見油氣顯示,主要在白堊系,尤以“浦口組”、“淮安組”較多。“淮安組”中的暗色泥岩厚達1500m,是有希望的生烴源,又有豐富的鹽礦資源。晚白堊世晚期的泰州組更是儲油層之一。世界上分布於白堊系的大油氣田十分豐富,其儲量可占大油氣田總儲量的近1/3,且90%以上的大油氣田的油、氣的生成、運移和聚集的時間在白堊紀和古近紀、新近紀。我國松遼盆地的大慶油田是我國主力產油氣基地就是例證。這些均與白堊紀氣候溫暖、海浸範圍較廣、板塊活動強烈、生物死亡和演化較頻繁,導致有機質豐度較高有關。同時白堊紀的三期缺氧事件,使有機質得於保存,成為油氣源的物質基礎。從油氣普查勘探和鹽礦等綜合找礦看,對江蘇地區的白堊系應有足夠的重視。
江蘇地區的白堊系主要發育於盆地內,地表出露十分零星。地層的發育、後期地殼運動的改造和在盆地中對揭露深部地層能力的限控,至目前,上白堊統主要見於蘇北盆地;下白堊統主要見於蘇南句容盆地。蘇北盆地面積3500km2,是蘇北一南黃海盆地的陸上部分,是中新生代陸相盆地。句容盆地面積1500km2,是位於蘇南隆起上的陸相中生代殘留盆地。
江蘇地區白堊系雖發育,但由於陸相地層沉積相變化較大,沉積岩與火山噴發岩的同期異相或交替出現,甚至不同坳陷因構造間隔而沉積自成體系,這些均導致了本區地層對比或與外區地層對比的困難。盆地邊緣或隆起地區地層出露範圍的窄小和零星,所含化石的稀少,對地層的全面認識和對比更是雪上加霜。
筆者在近30年的生產實踐中,親自或參與鑑定了約12。口鑽井和若干露頭剖面近2t)00塊(包)的白堊系樣品,在逐年對白堊系的龍王山組、雲合山組、大王山組、葛村組、浦口組、赤山組或“淮安組”、泰州組等井下系統剖面樣品的孢粉組合等的研究中,漸漸積累和完善了江蘇地區白堊紀各期的孢粉資料。
本書簡要敘述了江蘇地區白堊系的建組史、各組段的岩性特徵及地質概況,論述了我國早、晚白堊世的微植物地理區及本區在世界微植物地理區中的屬性。在已產有較多或豐富的孢粉化石的約1200塊(包)樣品的基礎上,精選系統產出孢粉化石的具有代表性的若干鑽井剖面為主體,進行近距離的孢粉組合和地層對比,結合其他一些樣品或地面露頭樣品,綜合成了白堊紀各時期的孢粉組合帶序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