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3日,安徽省氣象局和省科學技術廳簽署協定,共同設立江淮氣象聯合基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淮氣象聯合基金
- 設立時間:2022年2月23日
2022年2月23日,安徽省氣象局和省科學技術廳簽署協定,共同設立江淮氣象聯合基金。
2022年2月23日,安徽省氣象局和省科學技術廳簽署協定,共同設立江淮氣象聯合基金。發展歷史江淮氣象聯合基金是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的組成部分,基金項目資助工作參照省自然科學基金相關管理辦法,按照省自然科學基金運行機制和有...
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主要任務為瞄準暴雨防災減災的國家目標和氣象業務服務需求,開展中國暴雨的套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重點是我國陸地暴雨,特別是江淮梅雨鋒暴雨和鋒前暖區暴雨,同時開展我國北方暴雨的比較研究。在多年的科技攻關中,逐步形成了中尺度暴雨機理研究、中尺度數值模式研究、暴雨監測預警...
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發生嚴重洪澇災害,許健民提出了用氣象衛星資料客觀有效地監測洪澇,得出了87個縣淹沒情況和受災嚴重程度的比較表,為國務院和民政部提供了準確的水情信息,受到中國國家防洪指揮部表揚。許健民在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極軌)和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靜止)套用系統工程建設中,負責組織方案設計、進行技術協調、...
2024年陝西暴雨是指2024年陝西省發生的暴雨。2024年7月16日5時至17日5時,陝西漢中普降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大暴雨。2024年7月17日15時,陝西啟動省級自然災害救助四級應急回響。7月17日18時,陝西省氣象台降級發布暴雨藍色預警。7月18日,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針對陝西省嚴重暴雨洪澇災害,啟動國家四級救災應急...
2016.11-2017.12 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學(聯合培養)研究領域 自然資源與環境審計。教學課程 資源與環境經濟專題。主要課題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項目“熱帶和中高緯季節內振盪的動力機理及延伸期預報方法研究”(2015-2019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江淮流域災害性天氣的延伸期預報方法研究”(2015-2018...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INTERNATIONAL GLOSSARY OF HYDROLOGY》(國際水文學名詞術語,第三版,2012年)中有關水資源的定義,水資源是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個水源應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合適的質量,並滿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時間內具體利用的需求。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
丁一匯成為第一批成員前往美國學習;1982年回國後擔任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主任,兼國家海洋預報總台台長;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擔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4年出任國家氣候中心第一任主任;1996年出任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組主席;2001年擔任中國氣象局氣候...
王黎娟,女,教授,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第九屆、第十屆江蘇省青年聯合委員會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高校博士點基金、973專題、中國氣象局軟科學項目、江蘇省高校自然基金、江蘇省氣象災害重點實驗室基金等項目。主要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等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
吳國雄在國際上首創濕傾斜渦度發展理論(SVD)和全型垂直渦度方程,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渦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發展機理,揭示副熱帶高壓形態變異的成因和副熱帶季風-沙漠共生機理;證明原始方程中的無加速定理以及大氣運動的動力強迫和熱力強迫的調配率;開展創新性氣候動力研究,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學者關於青藏高原對大氣環流...
加快構建地方金融體系,積極發展各類股權投資基金,促進保險業快速健康發展,規範有序發展地方融資平台,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 (五)堅持和諧發展,提升人民民眾幸福指數 順應全省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建設江淮兒女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堅持以人為本,推動包容性增長,實現興皖和富民的有機...
2024年6月20日,國家防總辦公室繼續組織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會商,視頻調度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貴州等10省份,進一步分析研判雨情汛情發展態勢,細化安排防汛救災具體措施。會商指出,當前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區已相繼入梅,局地降雨具有極端性,華南地區前期累計降雨量大、...
2024年6月20日,國家防總辦公室繼續組織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會商,視頻調度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貴州等10省份,進一步分析研判雨情汛情發展態勢,細化安排防汛救災具體措施。會商指出,當前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區已相繼入梅,局地降雨具有極端性,華南地區前期累計降雨量大、...
2024年8月19日06時,中央氣象台發布暴雨藍色預警:預計,8月19日08時至20日08時,吉林西部、黑龍江南部、遼寧西部和南部、華北東部、黃淮東部、江淮東部、福建東南部、華南南部以及雲南西部和南部、新疆沿天山地區等地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其中,廣東東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暴雨(100~180毫米)。上述部分地區伴有短時強降...
加快發展民營經濟。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實施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強化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鼓勵大眾創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業創辦門檻,加快青年創業園和留學人員創業園建設,在江淮大地掀起新一輪創業熱潮。著力...
蔣尚城教授長期從事衛星氣象及災害性天氣、氣候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成就卓著,多次獲獎,並為促進國際及海峽兩岸大氣科學的學術交流做出了積極貢獻。他主持或參與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和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十多項。發表論文70餘篇,出版專、譯著7部。蔣尚城教授參與的科研成果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國家農委和...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於深度學習的江淮地區強對流天氣臨近預報方法研究(42375145)”,2023年,主持 2. 中國氣象局雷達氣象重點開放實驗室開放重點課題,“基於非自回歸時空Transformer模型的長時效雷達回波智慧型外推方法研究(2023LRM-A02)” ,2023年,主持 3. 北京象元氣象觀測技術研究院“基於GAN...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加強“50·科技之星”創新團隊建設工程的成效總結、考核,發揮人才種子基金培育與示範效應。柔性引進產業升級和學科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支持創新人才及團隊與企業聯合申報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安徽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創新創業項目等,充分發揮創新人才及團隊在科技創新與產業...
加強省級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建設,開展重大農業氣象災害智慧型識別、農業天氣指數保險產品等關鍵技術研發,創建農業農村部、中國氣象局聯合認定的農業氣象服務中心,為...依託江淮大數據中心,完善省農業農村大數據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功能,加強數據資源體系、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市縣涉農數據互動對接,推進農業農村數據資源全面、有效、集約...
[26] 曹鑫,任雪娟,孫旭光 . 江淮流域夏季持續性強降水的低頻特徵分析. 氣象科學,2013,33(4): 362-370 [27] Xiaomei Wang, Xuguang Sun* , Jianping Tang, Xiuqun Yang, 2015: Urbanization-induced regional warming in Yangtze River Delta: potential role of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International ...
1931年甲子社第六屆年會議決,改名人文社,設人文圖書館籌備處。1932年計畫建築館舍,經該社第七屆年會議決,如有私人獨力捐助購地建築費及基金者,即以其人之名名此圖書館。鴻英圖書館 1932年6月25日,黃炎培與蔡元培、史量才、穆藕初等123名著名人士聯名發起籌建上海圖書館公啟。1933年4月3日,上海實業家葉...
加大國家各類科技計畫向農業領域傾斜支持力度,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基金,推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建設,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深化農業科研院所改革,完善農業科研立項和科研評價機制,積極培育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升級,鼓勵企業承擔國家各類科技項目,不斷...
1999年,張素久受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聘請,出任清華大學北美教育基金會的會長,並在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丁肇中以及清華大學現任校長顧秉林等的指導下,在美國為清華大學籌措了大量資金,僅2006年1月至10月就為清華大學提供了140餘萬美元的資金,資助了34個項目。張素久還創辦了《北美清華》雜誌,為在...
蕪湖市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長江、青弋江穿城而過,龍窩湖、奎湖、竹絲湖散布其間,赭山公園、...充分利用國家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政策,做好基礎設施項目儲備,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氣象部門聯合會商預報機制,實現生態環境、氣象信息共享,在重污染天氣時增加會商預報頻次,做好重污染天氣...
全面取消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優先安排主產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不斷提升主產區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油料生產大縣一般性轉移支付,擴大獎勵規模和範圍。研究實施棉花大縣獎勵政策。加快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完善增量補貼與糧食產量特別是商品量掛鈎的機制。從土地...
省直相關部門聯合選派了一批科技特派員和特聘員,組建了一批股份制產學研合作實體,建立了10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省、合肥市和企業聯合建設的公共創新總中心進展順利。引導設立創業投資基金13支,總規模達40.2億元,累計對企業投資10.7億元。省直相關部門制定了22個試驗區自主創新政策實施細則,科技保險、專利質押貸款...
投放產業發展基金21.7億元。實現直接融資1398.5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邁上2000億元、1000億元台階。發放“稅融通”、新型政銀擔貸款、續貸過橋資金132.4億元,為企業結構性減稅54.9億元。強化責任擔當,為408家中小微企業化解了977個歷史遺留問題。五年來,我們深化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發展活力持續...
新設興蚌一、二、三號城市發展基金,規模65億元。博物館、規劃館、檔案館建成開放。文明創建力度加大。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並躋身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啟動實施“九城同創”。集中整治老舊小區、背街小巷、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環境。持續強化三車整治,聯合治理非法營運三輪車。著力推進戶外廣告整治,加強店招店牌管理...
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母基金規模超過30億元,參股設立子基金10餘支,撬動社會資本近70億元。商事登記實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三級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體系建成,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強化。啟動聘任制公務員試點。市級公務用車改革基本完成。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居住證管理辦法。建立居民...
成立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創建全國文明村鎮8個、文明單位7個。國防教育、國防動員深入發展,雙擁模範城創建工作通過省級驗收,人防軍事鬥爭準備工作通過省檢驗評估驗收。婦女兒童、民族宗教、檔案、地方志、殘疾人、紅十字等事業健康發展。統計、外事、僑務、對台、氣象、新聞出版、防震減災、應急管理、無線電管理、機關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