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關大樓

江海關大樓

江海關大樓在上海號稱“萬國建築博覽會”,一座座或精美或雄偉的建築,正是近代上海社會歷史文化的巨大容器和舞台。在上海眾多優秀建築中,是與世博聯繫最多,聯繫最早的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海關大樓
  • 外文名:Jianghai customs building
  • 別名:萬國建築博覽會
  • 地點上海
  • 屬性:最早的建築
簡介,歷史見證,

簡介

江海關大樓
1867年,清政府接受法國政府巴黎世博會的邀請書,委託海關總稅務司署統管中國參展世博工作,從那時起,江海關就與世博會結緣。
“洋人把持的海關除了建立起一套比較先進的管理制度,另一個功勞就是受清政府委託組織參加了20多屆西方國家舉辦的世博會。”上海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胡寶芳表示。
1867年,接到清政府正式委託,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委派任福州海關稅務司的法國人巴·德·美理登利用回國休假時間,兼職參加世博會工作。但由於時間倉促,海關組織參加這屆世博會的展品非常有限,參展影響不大。
而隨後海關組織參加的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卻產生了空前的影響。
1872年開始,海關總稅務司通令各海關將所有通過中國海關出口工業品、反映地方特色的產品抽樣作為展品;同時要求各地海關從民間徵集展品。展覽期間,組織參展世博的海關代表人員廣泛散發了中國展品的目錄等資料,詳細介紹了各種展品在中國的用途和價值,以及中國各種風俗文化的內涵。中國此次參展獲得博覽會舉辦方的高度肯定,舉辦方為中國參展代表頒發了多種特別勳章。
由於維也納博覽會參展的成功,清政府總理衙門對以後各國邀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照會基本上都接納下來,並交由海關總稅務司署辦理。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資料表明,1867-1905年中國參加世博會基本是由海關負責的。這期間,中國共參加了29次世博會。江海關不僅要負責徵集江海轄區內展品,其他海關轄區的展品最後也都要匯總到江海關。因此,江海關還需承擔全國展品的包裝、運輸、登記等工作。
可以說,江海關大樓這一地塊是見證中國參加世博會展品最早、最多的一個地方。江海關是中國通向世博會的重要關口,這一角色直到20世紀30年代依然沒有改變。
正因為江海關與世博會有這樣的歷史淵源,江海關檔案室還能找到1876-1905年中國參加世博會的幾乎所有的展品目錄冊。這樣完整的“中國與世博”的歷史記錄在中國、在世界都屬罕見。

歷史見證

江海關大樓從1857年在外灘現址重建開始,就落入洋人掌控中。據史料記載,1853年9月,小刀會占領上海縣城,清朝上海道吳健彰從城上緣繩逃出,江海關工作停滯,外商趁機拒納關稅。1854年6月,英國領事阿禮國提出“外國成員和中國當局相結合”的海關組織方案。不久,吳健彰和英、美、法領事商定上海海關章程,由三國領事各推委員一人,主持上海海關稅收。從此,中國海關這把“國門鑰匙”落入外國人手裡。
“清政府對於他們全權委託的海關總署非常滿意,因為洋人管理的海關比以前朝廷官吏管理的海關更高效,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中國海關問題專家、學者邱克介紹,1859年,稅課收入高達263萬兩,是清政府戶部定額的60倍。1865年上海海關統一管理全國海關後,十年間,稅收從830萬兩增加到1875年的1200萬兩。19世紀70年代末,清朝的財政收入中,關稅占到20%。
清朝海關制度雖然獨立自主,但架構落後,官員無能。而洋人管理下的中國海關,採用當時先進的西方行政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其中,英國人赫德發揮了重要作用,1863年他被清政府任命為總稅務司,一直到1908年因老病離任,整整幹了45年。赫德建立起來的海關機構和制度被民國政府全盤繼承,一直運行到1949年。
不過,清末就有明智人士指出洋人把持海關是“盤踞要津,阻撓稅則,左袒西商”。中國海關進口稅率一直保持在5%的水平,而同期美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實行高達50%的關稅,其他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平均進口稅也保持在20%~30%。“5%的進口稅率使西方國家的工業品充斥中國市場,完全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也壓制了民族工業的發展。”邱克表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同年5月30日,上海市軍管會派軍代表接管江海關。江海關揭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