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洪(醫生江洪)

江洪(醫生江洪)

江洪,男,1958年生,醫學博士,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重點學科帶頭人、跨世紀學科帶頭人,進入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洪
  • 出生日期:1958年
  • 臨床職稱:主任醫師
  • 教學職稱:教授
現任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學會委員、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學會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委員,湖北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學會副主任委員,湖北醫學會內科學會委員,武漢醫學會心血管學會副主任委員、武漢青年醫師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心律失常雜誌》、《中國起搏與心電生理雜誌》常務編委,《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誌》、《臨床心電學雜誌》、《湖北臨床醫學雜誌》編委。在全國專業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和參編專著10部;主持與參加科研項目1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獎等獎二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獎等獎二項、二等獎五項、三等獎二項,申請專利一項。獲第十五屆賽克勒中國醫師年度獎(1999年度)。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江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江洪
1986年起對心律失常的電生理機制進行研究,提出和證實“單極標測定位心動過速起源”的方法體系,先後套用於心動過速的外科治療和心動過速的射頻消融治療,研究結果獲1994年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獲2000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一等獎。該成果目前已被國內同行廣泛採用並作為消融治療指南。
1989年開始在國內外首次系統研究經皮球囊二尖瓣成形術對風心二尖瓣狹窄伴房顫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術後房顫復律治療的適應症、效果和影響因素,並部分上升為理論。獲1999年湖北省科進步三等獎。該成果已在全國40餘家醫院廣套用,治療隨訪病人達2000餘例, 2001年獲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二等獎。
1990年起對冠狀動脈腔內成型術術後再狹窄進行研究,在國內系統地報導了有關再狹窄的臨床特點和處理措施。1998年提出“自體血漿包被技術” (專利號:ZL OO 2 29895.3),其包被的“32P核素支架”經體外流體實驗,核素示蹤和動物冠狀動脈內植入研究,均證實其包被膜能有效攜帶藥物和核素對冠脈局部發揮作用。2002年開始利用幹細胞技術防治再狹窄的實驗研究,已經完成了內皮祖細胞包被支架的可行性和體外實驗。
1991年開始對房室結雙徑起源的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發生機理和防治策略的研究,對於慢徑消融的方法學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經導管定位房室結慢徑的可靠指標和慢徑消融成功的有效指標,並提出射頻消融術後早期(3~7天)食管心臟電生理檢查對遠期療效具有預測價值。以該成果作為核心內容的“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的發病基礎及射頻消融”獲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開始關注心房顫動的機制研究與射頻消融治療嘗試,發現心靜脈肌袖存有P細胞,率先提出射頻消融肺靜脈肌袖的最適溫度為50℃,參與的項目“心房顫動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獲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為全國房顫工作組成員。近年來關注影響房顫射頻消融治療後復發問題,提出了若干與射頻消融後房顫早期和延遲復發的影響因素。
1994年在國內首次採用射頻消融技術成功治療2例特發性左室室性心動過速患者,2000年開始關注惡性心律失常的基礎研究與射頻消融治療,2004年在國內率先報導通過消融觸發物早搏治療特發性心室顫動的個案,在多種雜誌上發表相關述評,為全國室速室顫工作組成員。目前正在進行惡性心律失常機制與風險評估體系的研究,並獲湖北省“十一五重點攻關項目”支持。
主要學術論著
心室顫動射頻消融治療的最新進展
支架攜帶放射性核素能力的實驗研究
有關慢徑消融的終點及方法學探討
程控刺激不能誘發的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慢徑消融的臨床療效評估
肺靜脈異常電活動引起持續性心房顫動的電生理特點和消融治療
右前隱匿性旁路的心電生理特點和射頻消融治療
射頻消融治療起源於肺靜脈的房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評價
判斷慢徑阻斷的新指標
射頻消融治療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的方法學研究—判斷慢徑阻斷的新指標
起源於上腔靜脈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電生理特點和消融治療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第四次學術會議紀
冠狀動脈閉塞病變的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成功率及其影響因素探討
食管心電圖輔助的心腔單導管消融房室旁路的方法學和臨床意義
射頻消蝕右側顯性房室旁路的靶點圖特徵
風濕性二尖瓣狹窄伴心房纖顫球囊二尖瓣成形術後心房纖顫的復律治療
右側顯性房室旁道合併右後隔慢旁道的電生理特點和消融治療
射頻消融室性早搏治療特發性心室顫動
快徑間斷逆傳是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的少見電生理表現
房性心動過速:目前認識和治療建議
單極標測左側房室旁路指導射頻消蝕治療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