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源助學行動

青海省第一家公益性質的民間慈善網路助學平台“江河源助學行動“,從2005年7月開始至目前二年多的時間裡,組織助學自願者行程2000多公里實地走訪了1200名貧困家庭學生,通過網路倡議和宣傳,並積極與格桑花助學、福州義工等內地助學或公益網站合作,動員發達地區的網路朋友資助了青海省門源、大通、湟中等地總計391名貧困生,募捐到資助金202330元。

其中湟中地區資助了5名貧困生髮放資助金750元,大通地區資助了60名貧困生髮放資助金30550元,門源地區資助了貧困生326名發放資助金171030元,其中貧困家庭大學生2名,發放資助金8500元;貧困家庭高中生154名(次),發放資助金124060餘元;貧困家庭國中及小學生170名,發放資助金38470。給貧困學生募捐發放學習用品、衣服等物資近10噸。
2006年4月,幾位戶外運動愛好者在徒步穿越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二塘溝一帶時不幸遭遇雪崩,致使3人遇難。在雪崩之後的救援中,門源縣委、縣政府及時組織武警及公安、檢察、法院的工作人員上山開展救援工作, 事發當地幹部民眾,尤其是頭塘村村民表現出了極大的奉獻精神 ,自帶乾糧自發參加救援活動,在堅持了一個多月後終於找到了3名遇難者的屍體。3名遇難者的家屬及朋友們為了感謝頭塘村村民,捐助了8000多元購買了一些物資對當地村民表示謝意。但頭塘村的村民除接受了救援用的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堅決謝絕了其家屬及戶外運動愛好者的給錢答謝的好意。頭塘村民眾的熱心和無私感動了戶外運動愛好者,就越發想將募捐到的善款送到當地民眾手中,在相持不下時,戶外的朋友們考慮到門源縣作為西部地區山區貧困縣,有很多農村小孩學習條件都比較差,倡議捐贈給門源縣的貧困學生,於是大家購買了一些學習用品,在時任縣教育局局長倉存福同志的安排下,全部贈送給了頭塘村國小學生。通過這件事情,戶外網路的朋友們在原江河源熱線論壇上與各方面助學熱心人士進行了一些相關的討論,並藉此機會開展了門源的助學活動,開始深入到門源縣的各山區國小調查貧困中小學生,利用網路平台進行嘗試性的助學工作。經過半年的努力,大家逐漸認識到應該形成一個固定的網路公益組織,為各方面資助人搭建一個平台對農村失學兒童和貧困學生提供資助,於2005年12月15日在門源縣陰田鄉黨委書記王成軍同志的支持下,門源的網友籌款1500元創建了江河源助學網站,組織起了專門的助學網路平台,並發展了50多名志願者,組織專門的調查義工對農村學生進行深入系統的調查,把失學和貧困學生的資料發布到網上,再以網友認捐的方式為這些學生提供支持,至目前被資助了兩年的第一批高中生已經全部被省內外大學錄取,其中家住青石嘴鎮下大灘村的趙延軍同學考出了514分的好成績,成為了2007年門源縣本土學生考試的理科狀元。
作為一個利用虛擬世界搞公益性的民間網路助學平台,在未得到大眾和社會認可之前,往往步履維艱,困難重重。對於“江河源助學行動”來說,這同樣是一場不能不經歷的洗禮和考驗。在剛開始的日子裡,因為這畢竟是一種新生事物,也是利用虛擬的網路世界來完成真實的助學行動,所以未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資助人的支持;與學校合作進行貧困學生調查也未能順利開展;而且在調查貧困學生家庭時,家長也往往帶有戒備心理,不相信其自願者的調查,不能很好地配合。在這種情況下,“江河源助學行動”的門源義工們把目光轉向了自己周圍的人群,因為在他們身邊就存在著許多因為家庭貧困而失學或即將失學的孩子,從他們出生的村莊裡調查貧困學生,把調查的有關資料發到網上,然後一一給有資助意向的網友做解釋,做動員工作,慢慢地將網上公布的貧困學生以“一對一”的方式認捐出去,邁出了助學的第一步。 後來隨著受資助學生人數的增加,要求加入助學志願者的人數慢慢多起來了, 2005年12月4日,“江河源助學行動”助學自願者分別在門源縣西灘學區和克圖學區組織了一次集中發放活動,共發放了88名學生近2萬元資助金。這次活動一方面讓學生家長知道了“江河源助學行動”所從事的助學工作,消除了家長們的顧慮,為在當地進行進一步的貧困學生調查打開了局面,另一方面也讓資助人和一直關注助學的網友們看到了“江河源助學行動”網路平台的誠意和行動,以此為契機,“江河源助學行動”又開闢了大通、湟中及黃南等助學區,開始擴展助學行動的範圍。
2006年5月12日,“江河源助學行動”網路平台在門源縣教育局領導的支持下,在青海西寧組織了一次大型的“母親節”鮮花義賣活動,組織了100多名自願者參加,義賣所得一方面用於幫助青海民院一位患尿毒症的大學生,另一方面是為幫助更多貧困生籌集資助金(部分資金後為仙米龍浪小學生購買發放了49套運動服)。青海日報、西海都市報、西寧電視台和祁連山報都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全面的報導,引起了更多的人對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關注和支持。 “江河源助學行動”網路平台能發展到今天,助學行動得以實現的背後,不僅是助學組織人員的心血積累和辛勤付出,而且更多的是眾多自願者外出做調查和發放資助物資時,既要付出時間和調查所需的一切費用,甚至有時在偏遠的農村里吃不上飯所表現出的不計回報的奉獻精神,他們都默默地為國家教育事業和山區貧困學生儘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