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底鐵索橋
- 外文名:Jiangdi Chain Bridge
- 始建時間:載籍無考
- 投用時間: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 所屬地區:中國雲南省曲靖市、昭通市
- 類型:鐵索橋、人行橋
- 長度:61米
- 寬度:3.5米
- 管理機構:曲靖市文物管理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
建設歷程,橋樑位置,建築設計,建築結構,設計參數,文化特色,價值意義,
建設歷程
初期,牛欄江兩岸無橋,過往均需假舟而過。遇汛,過往商賈羈困於途,不得不兩岸相視而嘆。清雍正時,為了過江,東川府與昭通鎮軍商議,各集捐銀數千兩,置渡船數十隻,為義渡,但洪水泛漲不能。後因京銅外運,江底成了主要銅運通道之一。始建年代不詳。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由吳聯升首倡,紳商捐資,未幾坍毀的永安橋(石拱橋)又得復建。
清道光年間,永安橋傾毀,後以船隻擺渡,洪水季節通行困難。
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昭通鎮總兵楊沛德集商號捐銀設義渡,置渡船數隻、地租80石為義渡資產作為維修費用。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昭通鎮總兵吳永安領銜上書、雲貴總督錫良允準,於官橋舊址復建鐵索橋,地方紳士、過往商賈籌得款項,召集工匠,鍛打鐵鏈,環環相扣,一年後,橋建成。在施工中,掘獲字跡剝落殆盡石碑一塊,刊刻2字,無紀年、署名,碑刻2字“永安”,取名“永安橋”,又名“福德橋”。
民國十六年(1927年),江底鐵索橋設施及橋面均毀於戰火,此後由會澤、魯甸兩縣輪流維修,以供人行。
橋樑位置
江底鐵索橋位於中國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迤車鎮石橋村,與昭通魯甸縣江底鄉江底村隔江相望,橋跨於牛欄江面,南為會澤,北為魯甸,距迤車鎮27.60千米,橋岸魯甸縣一側建有渝昆高速公路江底收費站。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江底鐵索橋為懸掛式鐵索橋,石砌橋墩,底弦面上鋪木板,構成鐵索木面橋,置石雕雌雄猴子一對於魯甸橋頭,置石雕雌雄獅子一對於會澤橋頭,兩岸橋頭各建房數間護橋。魯甸一端的橋頭堡已消失,會澤境內的橋房保持原樣,由於年久失修,堡內石材狼藉,門窗破爛、樑柱損害嚴重,牆體開裂,屋頂多處坍塌。
設計參數
江底鐵索橋橋面寬長61米,跨徑為39米,橋面寬3.5米,底鏈10根寬3.04米,石砌橋墩,橋面用鍛鐵圓孔互扣固定於兩岸壁,底弦10股抉弦4股,橋面兩側高鐵鏈各2股,為控弦,兩側扶欄各2根。
文化特色
- 文物保護
1986年,江底鐵索橋由會澤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包含江底鐵索橋在內的“江底三橋”被列為昭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底鐵索橋被列為魯甸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曲靖市文物保護單位。
- 文化作品
- 相關題刻
鐵索橋竣工時,雲貴總督錫良題書:“橋橫鐵索千年永,河匯金沙萬里來”,刻為石聯置於魯甸一側橋頭。
- 歷史故事
1949年11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32團一營在解放魯甸縣城時,受到中國國民黨“會巧魯”聯防清剿指揮所江底鐵索橋聯防阻擾。深夜,守橋敵軍放棄警惕,在昭魯邊支部的配合下,夜襲聯防隊,活促防區主任陸某某,敵人全部繳械投降,繳獲槍枝300多支,摧毀了“會巧魯”聯防清剿指揮所,為魯甸的解放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價值意義
江底鐵索橋是自古往今來由川入滇的咽喉要道,也是明清時期會澤京銅運出境必過之橋。(《曲靖日報》評)
江底鐵索橋是東川銅業鼎盛時期的產物。(雲南省交通運輸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