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夾口·鐘山咫尺被雲埋》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江寧夾口·鐘山咫尺被雲埋
- 作者:王安石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出處:《王臨川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鐘山咫尺被雲埋,何況南樓與北齋
昨夜月明江上夢,逆隨潮水到秦淮。
作品賞析
江寧是王安石的第二故鄉。秦淮河中的雙槳,定林寺里的鐘聲,伴隨他度過了晚年的悠悠歲月。他對江寧有極深的感情,為它寫過“去此非吾願,臨分再上樓”(《再題南澗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等膾炙人口的詩句。他又要離開這裡了,這次再度出山,他是抱著勉強的心情奉詔的。此刻,他的坐舟已經離開江寧,心卻仍然留在鐘山。
詩中寫晨起之思。舟行遲緩,前一天初發埠頭,繞行了一天,晚上才到夾口,還是在鐘山附近。第二天一早起來,詩人出艙眺望,但見晨霧迷濛,鐘山被埋在密雲里,什麼也看不見,更不用說遠處的南澗樓和昭文齋了。望而不見,心往神馳,三四句乃轉而回味前一晚的好夢。在這裡,詩人調集了明月、大江、海潮、河水來襯托他的依依鄉情。他的家在秦淮河畔。河與大江相通,海潮入江,湧進秦淮,每到夜晚,拍打著這六代繁華古都的堤岸,那沉重、澎湃的聲音,他在家裡是聽慣了的。前一天夜晚皓月臨空,春潮晚急,詩人躺在船內,思緒與春潮一起翻騰。他忽然悟到,此刻他泊舟夾口,離開了故園;但兩地一水相連,這潮水正可以作連結兩地的帶子。詩人從眼前滔滔潮水生髮聯想,依稀入夢。他覺得,他的鄉情歸夢,正依託在這潮水上,飄到了秦淮故家。夢本是無蹤無跡的,用不著什麼東西來運載依託。詩人卻憑空構想出春潮載夢一節,使他的歸夢成了實體,像小船一樣飄浮。這夢,上有皎咬明月照臨,下有滔滔潮水托送,顯得格外清幽奇麗。澎湃春潮,皎皎素月,依依歸思,三者融為一體,構成了極為幽美纏綿的意境。
這首詩的構思之巧,在於用一水以連線兩地相息。何溪汶《竹莊詩話》引黃山谷的話說:“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葉少蘊《石林詩話》也說,王安石的詩“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以這首絕句而論,雅麗、深婉之外,而仍不失沉鬱。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1042年(慶曆二年)進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074年(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1076年(熙寧九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