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區,隸屬湖北省武漢市,位於武漢市南部,北與洪山區相連,南與鹹寧市鹹安區、嘉魚縣接壤,東臨鄂州市、大冶市,西與蔡甸區、漢南區隔江相望。區境東西最大橫距54.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63.2千米,總面積2009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鄂州為江夏郡治,隸山南道(全國十道)。江夏郡和江夏縣同一治地。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尉遲恭督修武昌城,在金口青埠灣設磚窯群碑。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封李道宗為江夏王。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江夏縣緣果道場七層磚塔下舍利銘記》是唐代闕名創作的一篇散文。江夏縣緣果道場七層磚塔下舍利銘記 (上闕〉設大齋(闕)朝,爰洎遐邇,設使芬盡方(闕)忘議善,乃為銘曰:茫茫宇宙,悠悠世間。九世銜海,四(闕二字)山,三...
①此詩作於乾元二年(759)。江夏:唐鄂州江夏郡,治所在江夏縣(今湖北武漢市武昌)。②回眷:回視,理睬。③鼓角:鼓和號角,古時軍中用以報時、警眾或發號施令。樓船:船上有樓的大船。④結浮雲:高通《塞下曲》:“結束浮雲駿,翩翩出...
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此後經...
民國二年(1913年),民國政府把江夏縣改為武昌縣,將原武昌縣改為壽昌縣,次年又改名為鄂城縣。至此“鄂”字又一次出現。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沿用“鄂城”之名。1979年11月,鄂城縣、市分設。1983年升為省轄市,始改名“鄂州”,...
清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縣屬湖北省武昌鹽法道武昌府。在清代,長港兩岸自樊口至蘆席口(六十口)及蘆州、粑鋪,劃為黃州衛屯地;月山為大冶飛地。民國2年(1913年),廢武昌府,改江夏縣為武昌縣,而武昌縣卻改名為壽昌縣,...
豹澥又名豹子澥。據清同治八年(1869)《江夏縣誌》載:“豹澥為江夏縣六鎮之一。保橋寺橋頭有面石形似豹子,又屬梁子湖水系港汊,水位高時,帆船可直達橋頭,澥與海通”,豹子澥由此得名。保橋寺於解放後拆毀,似豹子石無存,見橋...
一個叫蕭二的江夏縣民將龜山北麓一帶的河灘廢壤承佃了下來。他如同一個"二地主",順手又將這片地轉包給一個叫張天爵的人,然後每年從張家收取三分銀子。於是,張天爵領著他的家人來到了這裡。他們在這裡築基蓋屋,從此定居於此。漢...
民國元年(1912),民國政府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洪山境域屬之。 民國十五年(1926),武昌市政廳成立,將現武昌城區命為武昌市,鄉村屬武昌縣,洪山境域仍屬武昌縣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武昌縣進行區劃調整,在今洪山區境內設第六區和第七區...
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統一中國,改汝南縣為江夏縣,改郢州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縣的治所均設在江夏,今武昌因而又有鄂州之稱。唐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江夏郡,江夏為江夏縣和鄂州的治所。唐太宗劃全國為...
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
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置鄂州,改汝南縣為江夏縣,郢城(今武昌區處所)同時為州治、縣治,江夏縣名沿用至清末未變;屬江夏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為鄂州,領江夏等5縣,屬江夏縣。貞觀年間(公元627年至...
同年改鄂州為郢州,改江夏郡為江夏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鄂州改為江夏郡。武昌縣先隸鄂州,後隸江夏郡。其時分武昌縣西境置城塘。大業九年(613年)廢,仍併入武昌。唐屬武昌縣。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
府署駐江夏縣。府直屬縣:江夏縣、武昌縣、嘉魚縣、蒲圻縣、鹹寧縣、崇陽縣、通城縣散州興國州元朝興國州為興國路。龍鳳十年(1364年)興國路改置為興國府,屬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為興國州,改屬武昌府,並且撤銷州署所駐縣...
江夏區(原武昌縣)境內,大規模盲目圍墾始於民國25年(公元1936年)金水閘建成後,國民政府計畫增墾金水流域湖灘91.5萬畝,在墾殖時與民爭墾湖泊發生了大械鬥,以至發生死人和燒毀房屋等事件,此項計畫也未落實。民國29年(公元1940年)後,各地...
江咀,清朝中期,祖先從江夏縣遷來此地,在此落戶繁衍子嗣,形成居民點,因此地位於長江邊一河咀旁,村民稱為江咀。地名含義 “江”為長江,“咀”為河咀。歷史沿革 祖輩從江夏縣遷來。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1881年),屬...
境域分屬鄂州江夏縣(中部)、蒲圻縣(西部)、武昌縣(高橋河東)。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復改鄂州為江夏郡,境域分屬江夏郡之江夏縣、蒲圻縣、武昌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為鄂州,境域分屬鄂州江夏縣、蒲圻縣、...
民國初年,廢漢陽府,漢陽縣屬湖北省江漢道。不久,廢江漢道,境域屬湖北省漢陽縣。民國15年(1926),漢陽縣城區併入漢口市。民國十六年(1927年),將漢陽縣城區(今漢陽區部分地域)與由夏口廳改為的漢口市和由江夏縣改為的武昌市...
江夏堂是黃姓的支流,演教寺黃姓就是江夏堂的分支,族內自一世祖二郎浩公發展來已經20多代,最晚已出現21代元字輩子孫,江夏堂源自於湖北江夏縣的始祖,中國二十四孝之一的黃香,江夏堂的子孫是黃香的直系子孫,出現了以江夏堂為孝道...
江夏縣。從邑𪓑聲。莫杏切 說文解字注 (鄳)江夏縣。二志同。地當在南陽、江夏二郡之閒。今河南信陽州、湖北德安府應山縣之閒。縣葢以黽阨得名也。左傳定四年。楚司馬戌雲。塞大隧、直轅、冥阨。三者漢東之隘道。緫名曰城口...
蔡家垸,1997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蔡”為姓氏,“垸”為垸堤。歷史沿革 祖輩從江夏縣遷來。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1881年),屬黃陂縣禮教鄉羅鳴涇會。民國後期,屬黃陂縣中信鄉楊陳廟保。建國後,1950年屬黃陂縣灄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