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小公魚

江口小公魚,體長而側扁,又稱孔氏銀帶(魚祭), 康氏小公魚, 江魚, 黃巾, 白弓, 公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口小公魚
  • 外文名:Commerson's anchovy
  • 分布:長江近海水域
  • 目名:鯡形目
  • 科名:鯷科
  • 地方名:魚勿仔
簡介,原始文獻,俗名,生境,國內分布,國外分布,備註,資料來源,形態特徵,生態特徵,資源狀況,

簡介

編號:21579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目名:鯡形目
中文科名:(鯷)科
拉丁科名:Engraulidae
中文亞科:(鯷)亞科
拉丁亞科:Engraulinae
中文屬名:小公魚屬
拉丁屬名:Stolephorus
拉丁種名:commersonii
定名人:Lacepede
年代:1803
中文名:江口小公魚

原始文獻

Hist. Nat. Poiss., 5:382, pl.12, fig.1

俗名

康氏棱(魚是), 康氏銀帶(魚是), 康氏小公魚

生境

中上層魚類, 棲息於淺海

國內分布

北起山東(青島), 南至海南(三亞)

國外分布

西起東印度洋, 東至菲律賓, 北起朝鮮, 南至印度尼西亞的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備註

補俗名: 孔氏銀帶(魚祭), 康氏小公魚, 江魚, 黃巾, 白弓, 公魚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鱘形目 海鰱目 鯡形目 鼠喜目: 128-129

形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一般體長6~8厘米,體重15~30克。吻鈍圓。口大,下位。下頜略長於上頜,上頜骨末端伸達腮孔,兩頜犁骨和顎骨均有細牙。無側線。被圓鱗,易脫落。腹部於胸鰭和腹鰭之間有骨刺6~7枚。尾柄較長,尾鰭深叉形。體乳白間黃色,頭部背面有兩塊綠斑。體側有一條銀白色縱帶;背鰭鰭基部有一些小斑點。尾鰭黃色,後緣淡綠色,其他各鰭灰白色。

生態特徵

中上層魚類
喜棲息於港灣、河口及淺海水域,以浮遊動物和小型魚蝦為食。

資源狀況

小型魚類。長江口水域偶見,數量極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