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青年公學

1949年2月,河田解放,海陸惠紫五邊革命根據地基本形成。3月,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和江南地委進駐河田。從此,河田不僅成為東江南岸地區的指揮中心,而且成為培養江南地區革命幹部的搖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南青年公學
  • 成立時間:1949年2月
  • 地區:江南
  • 對象:青年
培養人才,組織架構,初始生源,入學考核,管理計畫,人才去向,停辦,

培養人才

東一支和江南地委,利用河田解放區的有利位置和穩定條件,在這裡舉辦了第一期、第二期教導隊,先後於4月中旬、6月中旬結業,合計結業學員240人,這對於提高幹部的政治軍事素質,充實連排幹部,增強部隊戰鬥力是貢獻的。更重要的是,隨著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的突飛猛進,解放區迅速擴大,接管城市在即,培訓大批幹部成為繁重而緊迫的任務,通過這所新型的學校,培訓各方面的人材。

組織架構

江南青年公學於6月籌建,7月初報名開學。校本部設在河田中學(即現在的河田中心國小),直接受江南地委和東一支政治部領導,校長由東一支政治部主任劉宣兼任,副校長容克、楊鈞。
公學設政治處、教務處,楊鈞兼任政治處主任,周大洲任教務處主任。下設組織股、行政股,吳堅任組織股長,吳虹任組織幹事。組織股的工作範圍,包括接收學員,建立學員檔案(簡歷表,自傳及組織關係),辦理髮展黨團員的組織手續,辦理結業分配的組織關係和轉移手續等任務。行政股管理行政事務,設有總務處,麥濤任總務。

初始生源

江南青年公學學員來自如下幾方面:(一)由海豐、陸豐、紫金、惠陽、東莞、寶安六個縣地方黨組織和東江一支隊屬下各部隊介紹保送來參加學習的黨團員、工人、幹部和進步知識青年;(二)由東江第一支隊(原江南支隊)駐香港後勤處輸送回來的知青、學生、職員、工人、幹部;(三)由廣州大中專院校地下學聯、地下黨組織介紹到香港,然後經東一支隊駐香港後勤處輸送回來的青年學生及學聯、學運骨幹等,總共有八百人左右。他們為了祖國解放,抱著滿腔熱情,跋山涉水,通過敵人封鎖線,來到革命根據地河田,決心投入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把寶貴的青春貢獻給革命事業,積極踴躍參加公學學習。

入學考核

學員入公學之前經過審查,主要靠負責介紹保送的黨組織及部隊審查。在公學審查時只發現陸豐來的其中兩人有重大政治嫌疑,把他們退了回去,除此之外,絕大部分是政治可靠,思想較純潔。準予報名後經過考試,根據自填志願和參加考試成績分別進行編班。

管理計畫

為加強黨對公學的領導,成立黨總支委員會,容克兼書記,楊鈞兼副書記,各班指導員為總支委員。如政治班指導員為總支保衛委員,我是總支組織委員,還有青年、宣傳委員,姓名忘記了。各班成立黨支部委員會,指導員或副指導員兼書記。各班成立青年團支部。黨團組織領導黨團員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起模範帶頭作用,保證完成學習任務。

人才去向

江南青年公學從7月上旬開學,到8月底結業,歷時一個多月。結業時,發給畢業證書,以作留念。結業前,動員報名到各條戰線去,按照自報和與上級指定分配的原則,安排學員去向:(一)成立東江服務團,經校本部動員,有許多學員報名參加,全體學員集中在河沙壩歡送東江服務團的同志出征;(二)有部分學員參加江南青婦隊;(三)有部分學員參加東江文工團;(四)有部分學員參加東江文教工作隊;(五)有部分學員參加支前民工工作隊;(六)有部分學員報名參加人民警察和公安人員,隨軍解放廣州;(七)大部分學員回到海、陸、紫、惠、東、寶六縣去組織青婦隊,充實民運隊,入城接管工作隊,或到農村去建立和加強區鄉人民政權建設。

停辦

江南青年公學第一期結束時,留下50名骨幹,準備繼續辦第二期培訓班。但人民解放戰爭形勢發展急劇向前推進,海、陸、紫相繼宣告解放,東江第一支隊主力部隊從海陸豐向惠州挺進。江南地委決定惠州解放後,江南青年公學從河田遷往惠州。10月15日國民黨軍隊從惠州敗走,江南青年公學隨軍進入惠州,奉命與東江公學合併。至此為止,江南公學圓滿地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