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青年公學第二分校

江南青年公學第二分校

江南青年公學第二分校(以下簡稱公學)校址在東莞大嶺山區大環村。大環是老游擊區,有“小延安”之稱,但也不是固定的校址,有時也轉移到大王嶺、瓮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南青年公學第二分校
  • 校址:東莞大嶺山區大環村
  • 中共黨員:7人
  • 共青團員:12人
公學創立,學校運營狀況,學習方式,學員去向,

公學創立

1 9 4 9 年6 月, 解放大軍渡過長江, 直逼華南, 廣東解放在即。為了迎接解放,接管城市, 培養各種人才。當時的東( 莞) 寶( 安) 縣委決定成立江南青年公學第二分校( 正校在河源) , 由各地下黨組織發動青年學生參加學習。
江南青年公學第二分校

學校運營狀況

公學校長是黃永光,副校長是張斌(陳華)、王廣(方東),教師有曾以,管理學習;羅深,管理生活;工作人員有馮毅、林超兩位同志,他們在油印室專寫蠟板,印學習資料,公學的畢業證書印有幾種顏色,都是他們搞的。
公學在1949年8月下旬開課,全校有58人,其中中共黨員7人、共青團員12人,大部份是來自虎門、莞城等地的青年學生,有部分來自廣州,多是東莞籍人,也有部分來自香港。

學習方式

公學的學習方式是上輔導課,自己看學習資料,然後小組討論,全部學員分成六個小組,最後由教師總結,明確問題。張斌、曾以經常向我們作總結髮言。
黃永光校長作過《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東增寶三年解放鬥爭史》,祁烽作《關於知識分子的改造問題》的報告,每個學習內容由各小組出牆報,談學習心得。學生學過社會發展史、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等內容。

學員去向

1949年9月底至10月初,革命形勢發展很快,解放大軍已南下廣東,公學提前結業,每個學員發給畢業證書,全部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第三團,每人發給制服、五角星帽、有解放軍字樣的方塊臂章。
祁烽又向學生作《關於接管城市的政策》,張如作《入城守則及各部門分工職責》的報告。1949年10月17日,東莞解放。公學的學員被分配到各部門、各戰線工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