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兩張面孔》是2003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士林。
基本介紹
- 書名:江南的兩張面孔
- 作者:劉士林,萬宇
- ISBN:9787806920152
- 頁數:232
-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8-1
- 裝幀:平裝
- 字數:1500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江南的兩張面孔》編排設計,以及它字裡行間都洋溢著詩性文化氣息。書的裝幀設計很是別致。本書開卷便是幾頁留白,上有水墨詩詞若干,讓人宛如置身於江南的水鄉,耳中飄蕩著輕柔的槳聲。
如何去展現真實的江南?江南的精神實質究竟是什麼?《江南的兩張面孔》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可供探尋的全新路徑,這就是在詩學精神中去發現江南,讓江南自己來訴說。正如本書前言所說的那樣:“用一種現代性的中國話語去建構一個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我們策劃‘江南話語’並將之付諸實踐的最高理念和實踐力量。”
作者首先在書中談到了南北差異的問題,這實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如果我們不把中國文化中南方的審美特性與北方的倫理實用特質區分清楚的話,那么揭示江南的詩性精神便也無從談起了。江南文化的精神深處,是一個詩的境界,它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江南的兩張面孔》有不少細節耐人尋味,比如在這本書里,作者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創意,就是把最具有江南特色的元素作了一個排序。那么,什麼當排在首位呢?作者認為是江南的不老青山和長流綠水。因為“江南山水完全是人文化和生活化的”,是足以讓人欣賞的。緊接著排第二的便是江南的無限春光,原因是“這種嘉山水只有同時光中美麗的春天連在一起,才會變得分外嫣然嫵媚”。不錯的,在繁華似錦的大好春光里,人們的身心可以盡情地舒展開去,再加上這山這水,夫復何求!排在第三的應是如雲的江南美女。因為這些明眸皓齒的南國女子,周身上下都是柔情詩意。既有佳人,安得無才子?接下來就是不可勝數的詞人騷客。“江南從晉代開始就與文人的詞採風流融為一體。”排在文人之後的當然是那些行雲流水般的詩篇了,中國的士大夫們在朝堂上黃鐘大呂的振聾發聵之後,又在江南清新的民歌聲中找到自己的樂感。江南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詞”與“曲”,與之密不可分的是輕歌曼舞。這種歌舞完全是“一種生活的樂趣”。那么,如果再配上獨具風韻的江南低度美酒,那種生命的衝動便可煥發出來了。最後,自然少不了那些詩性的回憶,就像是小巷中留下的木屐聲聲,每響一下都在你的心靈深處留下回音。
不僅如此,江南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處處飄灑著詩意的露珠。在這本書里,作者如同一位清涼山上的遊人一樣,為我們採擷片片落葉,讓讀者能夠把江南捧在掌心細細地賞玩。就拿江南的鄉鎮來說吧,近幾年的古鎮游早已名滿天下,可是,你能說出每一個江南古鎮之間的差異嗎?在這本書里,共選取了六個著名的古鎮:南潯、西塘、烏鎮、周莊、甪直和同里。因為它們至今仍保留著明清建築的風格,最能代表江南的水鄉詩境。地處浙北的烏鎮,河網密布,有著一份“清純與從容”。同里規模最大,“雖然這裡的古民居不像周莊是全部沿河而建,分散各處的古民居反而給人一種空間更加開闊的感覺。” 甪直號稱“橋鄉”,自然此處的橋多,“這裡,河已成為路的一種,橋是路的延續,乘舟漫遊,過了一橋又一橋,使旅程頗有節奏感。” 西塘歷史最為悠久,寧靜清幽,尤其是沿河那種木結構的廊棚,更是獨特的地方景觀。作者認為,商業操作最為成功的是周莊,但也正使周莊最富有爭議。因為這裡的開發早已令其失去了江南小鎮的寧靜,商業化的背後是古老江南生活方式的漸漸遠去。
小時候讀樂府詩,每讀到“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的時候,我都會想,為什麼我們這些生活在江南的人們,現在反倒難以認清江南真正的面孔呢?當耳中聽著書中所附CD悠揚的江南民樂,展卷閱讀的時候,我驀然發現,是了,不是因為別的,就是離自己太近的緣故,江南早已不自覺地溶解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有一天當我們從記憶深處把這種詩性精神喚醒的時候,相信一定會感受到江南那分令人沉醉的美,這興許也是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江南情結吧。
作者簡介
劉士林,祖籍河北曲陽縣,出生於六十年代。一位早歲寫詩的青年學者,在南北奔多年後現居於南京。主要作品有《中國詩性文化》、《先驗批判》、《千年揮麈》、《澄明美學》、《新道德主義》等十餘種。
萬宇,出生於七十年代。199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性喜亂翻書,喜歡在文字中開始一次又一次的時空旅行,對未來有很多期待,也希望不斷有好的作品獻給讀者。
目錄
主編人語
小引:
此身合是詩人未——不能成章的幾個片斷
上篇:憶江南
我在美麗的詩性江南——《憶江南》書後
下篇:夜雨寄北
江南大地上的異鄉者——代《夜語寄北》跋語
附篇:西洲在何處
(一)雜花生樹江南
(二)在清涼山下
(三)南京的憂傷與快樂——《斜陽舊影》讀後
(四)南京有什麼傷感的
(五)夜讀雜記二則
(六)八月隨筆二則
(七)世紀末的“古典詩話”——《夏木清陰》讀後
(八)床前明月光——關於唐詩精神的一些斷想
(九)清涼山的拾葉人
後記:
這一次的冒險
設計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