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白居易的詩作)

江南好(白居易的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寫下三首《憶江南》詞,其第一首以“江南好”起句,即《憶江南·江南好》;後兩首都是以“江南憶”起句,即《憶江南·江南憶》(其一)和《憶江南·江南憶》(其二),三首詞並稱《憶江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江南好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憶江南》
  • 文學體裁:樂府詩
  •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鑑賞,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憶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注釋譯文

注釋

①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
②諳(音安):熟悉。
③江花:江邊的花。
④勝,一作“似”
⑤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此指蓼藍。《旬子·勸學》:“青出於藍而青於藍”。

譯文

江南好,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這樣美好的景色,怎么能讓我不回憶起江南呢?

創作背景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餘年,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
而作詞的具體時間,歷來說法不同。有說在白居易離蘇州之後;有說在開成三年(838年);有說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國維則說寫於“大和八九年間”。這些說法,籠統簡單,缺乏事實根據。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詩人開篇就直抒胸襟,脫口讚美“江南好”。為了表示自己不是人云亦云,詩人緊接著就說明“風景舊曾諳”,是自己當年(“舊”與“曾”)親身體驗、親自感受、十分熟悉、深有體會的。詩人“舊曾諳”的江南風景印象究竟如何呢?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詩人緊緊抓住江南春早的特色,又將江南春天的花與江南的水聯繫在一起,可以說是抓住了江南美的精髓。為了在有限的字句中,表現更為寬廣的意境,詩人諳熟地運用“互文”的手法,將前後兩句的“日出”與“春來”交錯互用,江南春江的絢麗美景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春風浩蕩、百花盛開、滿山遍野、奼紫嫣紅,在朝陽的映照下,綠蔭叢中的山花愈發紅得耀眼,杜甫有詩說“山青花欲燃”。而白居易這裡不說是山花而說“江花”,則是突顯出在一江流動的碧水的映襯下,“欲燃之花”更加艷“紅勝火”。春江水綠,金色的陽光灑滿大地,在明媚的春光中,大江兩岸鬱鬱蔥蔥的濃蔭影映在江水中,水面更顯得綠波粼粼。由於朝陽,花紅水綠更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由於山花的紅與江水的綠互為背景、互相映襯,從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於是乎紅的更紅、綠的更綠,即“紅勝火”與“綠如藍”。而一江春水的流淌,更使這一切在動感之中光色交錯、變化萬千、光彩奪目、美不勝收。這就是詩人永久記憶中的江南。其美若此,詩人從心臆中發出:“能不憶江南?”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溝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之中。

名家評論

《王灼·碧雞漫志》:《樂府雜錄》云:“李衛公為亡妓謝秋娘撰《望江南》,亦名《夢江南》。”白樂天作《憶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憶》。自注云:“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予考此曲,自唐至今,皆南呂宮,字句亦同,止是今曲兩段,蓋近世曲子無單遍者。然衛公為謝秋娘作此曲,已出兩名。樂天又名以《憶江南》,又名以《謝秋娘》。近世又取樂天首句名以《江南好》。予嘗嘆世間有改易錯亂誤人者,是也。
《楊慎·詞品》:白樂天改法曲為《憶江南》。其詞曰:“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二疊云:“江南憶,最憶是杭州。”三疊云:“江南憶,其次憶吳宮。”見樂府。
沈際飛《草堂詩餘別集》:較宋詞自然有身分,不知其故。
卓人月《古今詞統》:徐士俊云:非生長江南,此景未許夢見。
近藤元粹《白樂天詩集》:詩餘上乘。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陝西、出生於河南鄭州新鄭,葬於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白居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