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史
定點選址
汕頭市北回歸線標誌塔的選址,恪守如下原則:
①學性原則;
②不占(少占)用農田原則;
③交通方便的原則;
④與其他旅遊景點相呼應原則;
⑤美學原則;
⑥傳統習慣等其他原則。
依照以上原則,最終將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建在廣東省
汕頭市西郊,在206國道2343千米處北側,即
汕頭大學路西面
桑浦山麓北側,隸屬廣東省汕頭市
金平區鮀蓮街道轄區。
動工興建
1983年5月至1984年3月,廣東省地理學會聯合省天文、測繪學會組織專家多次赴汕頭市實地踏勘,汕頭市的北回歸線標誌塔,由汕頭市政府籌建;廣東省地理、天文、測繪三學會協助各市、縣設計北回歸線標誌。
1985年10月7日,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動工興建。
1986年6月20日,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主體工程竣工。
1996年6月22日,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揭幕。同時向公眾開放。
規模概貌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坐落在
汕頭市雞籠山上。標誌塔高13.6米,底寬30米少罪采協,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標誌塔基座為天壇式,分三層,第一、二層,各高1.33米,各分九級台階,頂層高0.30米,只一級台階連線平台,平台鋪上花崗岩石板,並從東向西用黑色大理石鋪設一道黑線象徵著
北回歸線。平台圍欄高一米,塔位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
標誌塔支柱為兩個“北”字型承重水泥支架,以立設
鋼筋混凝土柱為依託,鑲上磨光的
漢白玉石片。高8.60米,不論從那個方向望,均呈明顯的"北"字,突出北回歸線主題。地球模型在標誌塔的上部,由支柱支撐,直徑5米,滲晚拔球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球面貼上黃、藍、白各種蒸習組顏色的玻璃
馬賽克,球面標繪世界輪廓圖,其中中國版圖十分顯眼,海陸分明,球心垂直貫穿直徑40厘米長5米的不銹無縫鋼管,可仰窺藍天。赤道
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中有一直徑24厘米的
不鏽鋼管,指向天頂,垂直地平面,貫穿地球模型表面,作
夏至日正午檢驗太陽直射用。
自然現象
把太陽光直射在最北面的點連成一條假想線,就叫北回歸線。一年之中太陽光的垂直照射點就在北回歸線到南回歸線之間移動。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點左右,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可看到陽光從地球儀中間的小孔,映在地面上的圓影。每年也只有一次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幾分鐘後時過境遷。自此日光逐漸南遷。地面上將無形的
北回歸線畫為有形。腳跨回歸線,則一腳在溫帶,一腳在亞灑譽危熱帶。
社會意義
廣東省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自1986年建成,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設計新穎,造型獨特,把地理科學和視覺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
夏至正午,立竿不見影;管窺睹驕陽,天象奇現,任由究探。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於1988年11月被
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成為了汕頭市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旅遊景區。標誌塔的建成、開放對科研、教學、旅糠提仔游均有重要價值。
測量校驗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相對精確經緯度為:東經116°35′8.78″,北緯23°26′32.49″。1990年1月1日準確測量,當日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的緯度為23°26′32.48″N,同時的北回歸線理論值為23°26′26.13″N,從科學角度看北回歸線是一條不斷移動的線,誤差是正常的,也是在測度允許誤差範圍內。
1990年7月9日,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天文教研組承擔對廣州從化、汕頭和封開三個北回歸線標誌中心點進行天文定位測量。測量結果,上述三個標誌中心的實測位置分別是北緯23°26′35.47″,23°26′37.50″,23°26′27.18″,與回歸線理論位置基本符合,表明廣東省三個標誌的選址是正確的。 現狀
說起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本地市民幾乎無人不曉。催霉盛艱這座有兩個“北”字型水泥支柱的標誌塔位處G206國道旁,如果從汕頭大學駕車出發,大約10分鐘即可到達。1985年,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正式動工興建,一年後主體工程竣工,1988年被
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更成為汕頭市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旅遊景區。多年來,吸引著無數市民及海內外遊客前來觀賞。
闊別多年,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這裡,由於正值工作日,標誌塔周邊幾乎沒有遊客身影,偶爾只有當地的居民來此散步。在標誌塔附近開設小賣部的林姐告訴記者,平時前來參觀標誌塔的市民及遊客不多,到了周末就有不少人專程驅車過來。在走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周邊的配套設施較簡陋,但不時可見施工人員在修整周邊公共設施。原來,因受道路修建等因素影響,這個標誌塔長期處於停電停水狀態,公廁無法使用,給前來參觀的市民及遊客帶來不便。近來市文廣新局組織施工人員到場,完善標誌塔配套的公廁、管理間、標誌牌、
樓梯扶手、水電配套等設施,務求更好服務市民及遊客。
據了解,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高13.6米,底寬30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在即將到來的6月22日夏至日,當正午12點時,太陽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市民可看到陽光從地球模型中間的小孔穿過,垂直照在地面上,這正是“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
旅遊信息
汕頭市北回歸線標誌塔由
汕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下屬單位,汕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服務中心負責管理,24小時免費開放,市民、遊客,乘坐17路公共汽車到雞籠山站下車,即可觀看標誌塔景觀。
社會意義
廣東省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自1986年建成,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設計新穎,造型獨特,把地理科學和視覺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
夏至正午,立竿不見影;管窺睹驕陽,天象奇現,任由究探。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於1988年11月被
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成為了汕頭市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旅遊景區。標誌塔的建成、開放對科研、教學、旅遊均有重要價值。
測量校驗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相對精確經緯度為:東經116°35′8.78″,北緯23°26′32.49″。1990年1月1日準確測量,當日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的緯度為23°26′32.48″N,同時的北回歸線理論值為23°26′26.13″N,從科學角度看北回歸線是一條不斷移動的線,誤差是正常的,也是在測度允許誤差範圍內。
1990年7月9日,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天文教研組承擔對廣州從化、汕頭和封開三個北回歸線標誌中心點進行天文定位測量。測量結果,上述三個標誌中心的實測位置分別是北緯23°26′35.47″,23°26′37.50″,23°26′27.18″,與回歸線理論位置基本符合,表明廣東省三個標誌的選址是正確的。 現狀
說起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本地市民幾乎無人不曉。這座有兩個“北”字型水泥支柱的標誌塔位處G206國道旁,如果從汕頭大學駕車出發,大約10分鐘即可到達。1985年,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正式動工興建,一年後主體工程竣工,1988年被
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更成為汕頭市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旅遊景區。多年來,吸引著無數市民及海內外遊客前來觀賞。
闊別多年,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這裡,由於正值工作日,標誌塔周邊幾乎沒有遊客身影,偶爾只有當地的居民來此散步。在標誌塔附近開設小賣部的林姐告訴記者,平時前來參觀標誌塔的市民及遊客不多,到了周末就有不少人專程驅車過來。在走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周邊的配套設施較簡陋,但不時可見施工人員在修整周邊公共設施。原來,因受道路修建等因素影響,這個標誌塔長期處於停電停水狀態,公廁無法使用,給前來參觀的市民及遊客帶來不便。近來市文廣新局組織施工人員到場,完善標誌塔配套的公廁、管理間、標誌牌、
樓梯扶手、水電配套等設施,務求更好服務市民及遊客。
據了解,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高13.6米,底寬30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在即將到來的6月22日夏至日,當正午12點時,太陽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市民可看到陽光從地球模型中間的小孔穿過,垂直照在地面上,這正是“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
旅遊信息
汕頭市北回歸線標誌塔由
汕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下屬單位,汕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服務中心負責管理,24小時免費開放,市民、遊客,乘坐17路公共汽車到雞籠山站下車,即可觀看標誌塔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