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埠

汕頭埠

1860年汕頭正式開埠作為對外通商口岸,清政府改汕頭港為汕頭埠。位於現今金平區小公園街道的舊汕頭港逐步取代澄海樟林港,成為中國東南近海和遠洋航線的區域性貨物集散中轉港和航線補給港。

開埠後,汕頭港萬國樓船,不但是粵東第一大港,而且還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大港之一。從1860年6月開始,到1902年8月止,先後有英、法、美、荷蘭、德、丹麥、瑞典、挪威、日本、奧匈、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等13國相繼在汕頭設立領事機構,總數僅次於廣州(17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汕頭埠
  • 創立時間:1860年 
歷史背景,開埠前,開埠後,相關印記,潮海關,開埠區,僑批局,歷史評價,

歷史背景

開埠前

汕頭埠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其成陸伊始,可追溯至五百年前的明嘉靖年間。饒宗頤先生在《汕頭釋名》中說:“鮀浦有沙汕之名,始見於明代翁萬達《與姚巡按書》,雲‘鮀濟河跨揭之鮀浦,其地西北距蓬洲所城,為海、揭下流,洲西二溪夾而入海,岸有沙汕,脊出橫激,巨浪滔涌拍天。’”饒宗頤還引用龍湖寨人劉子興《海殼蚶蠣場租碑記》云:“‘豪民某等占據鮀浦之沙汕坪海殼蚶蠣場租’,蓋指溪東港、廈嶺港、牛田洋海面,以沙之積聚而名也。”饒老十分明確地指出,引文所說的“沙汕”“沙汕坪”,就是鮀浦牛田洋海面泥沙積聚而開始形成的沙脊、沙坪。這是汕頭海灣北側逐漸形成陸地的最早記載。牛田洋曾經十分寬廣,海水可直達桑浦山下。遠古時代,桑浦山還曾為海中孤島。
汕頭是因港而興的。而在汕頭港形成之前,與汕頭港處於同一海灣的鮀浦港早已興起逾千年之久。
鮀浦港和溪東港的先後淤淺、湮沒,直接促成了與之毗鄰的“沙汕頭港”的崛起。沙汕頭港與鮀浦、溪東兩港同處於牛田洋海灣,而更靠近媽嶼口,穩控韓、榕、練三江出海口。以韓江為航道,可與潮安、澄海上下交通,並可直達梅州;橫過牛田洋或溯練江則可達潮陽、惠來;由牛田洋溯榕江又可抵揭陽、普寧。而且,東出媽嶼口,直通外海,輻射全球,故擁有粵東第一商貿大港的地利,並逐漸聞知於世界。據《潮州海防圖說》所云:“沙汕頭清初已為船舶必經港口”。嘉慶年間,汕頭港已與樟林港並列本地兩大商貿海港。從道光鹹豐前期,樟林港逐漸淤積、沒落,汕頭港取得明顯的領先地位。這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潮汕地區商船停泊之總匯。1857年怡和洋行約瑟夫渣甸向英政府代表報告:“一個未經條約承認的非常重要的港口就是汕頭港。汕頭為廣東沿海北部位於韓江口的一個最好的寄碇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擔任英國侵華全權專使的額爾金說,他曾親眼看到外國商船在汕頭上下貨,據悉1857年一年內出入汕頭的外商船隻達120艘之多。1858年恩格斯紐約《每日論壇報》發表的《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對汕頭讚譽有加,說是除五個通商口岸外,“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可見,19世紀50年代汕頭港已經聞知於世,當年在世界的影響以及在中國對外貿易上都有著顯赫地位,遂使西方殖民者強烈要求將汕頭開闢為通商口岸。
在1853-1860年開埠前,汕頭港甚至成為全國華工出境最為集中的港口。

開埠後

1860年1月,隨著潮海關的成立,標誌著汕頭正式開埠,這是當時繼上海廣州之後全國第三個設立近代化海關的城市,汕頭迅速發展為全國重要商埠,潮梅地區的門戶城市。汕頭不僅取代潮州城而成為潮汀贛梅經濟區的商業中心,而且隨著通商貿易發展,汕頭也成為全國、乃至東亞地區的一個重要貿易港口,商業之盛僅次於上海、天津、大連、漢口、膠州、廣州,在全國居第七位。
汕頭埠
僑批局與華僑產業分布圖
“自鹹同間開汕頭為商埠,交通事業日進千里,曾不百年,凡輪船、鐵路、公路、郵電、航空靡弗具舉”
1933年,進出汕頭的輪船達到4478艘,總噸位675萬多噸;港口吞吐量占全國沿海各港口貨運量的8.76%,僅次於上海、廣州而居全國第三位。
至民國初年,汕頭商貿不僅盛居全國第七,而且牢牢控制著汕—香—暹—叻國際貿易圈,英、美、法、德、日、俄、荷、比等8個國家曾在汕頭設領事館,成為國內外著名的百載商埠。
汕頭埠
《汕頭指南》中的汕頭埠廣告業

相關印記

潮海關

清鹹豐十年(1860),潮海關成立。1950年,潮海關更名為汕頭海關。位於金平區的潮海關舊址,包含潮海關鐘樓、高級幫辦宿舍、低級幫辦宿舍、外馬路副稅務司公館等歷史建築,於1898至1922年間先後建成投入使用。2019年10月,潮海關舊址被評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建築見證了汕頭這座百載商埠外貿和移民的發展和變遷。

開埠區

20世紀初,隨著汕頭商貿業的發展,一個以華僑投資建設為主體,以“小公園”為核心,以“四永一昇平”和“四安一鎮邦”為主要街道的商業中心逐漸形成,這片範圍內匯集了大量市場(商行)、金融機構和酒樓旅館,其舊址保存至今,小公園開埠區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開埠的34個城市裡唯一一個至今保存完好的開埠區。

僑批局

金融機構包括區域內數量眾多的各家銀行、銀莊(錢莊)、僑批局、保險公司以及典當行舊址。開埠後,隨著華洋商業日臻繁盛,私人銀莊(分匯兌莊與收找店兩種)、僑批局紛紛設立,國內外各大銀行及保險公司也紛紛在汕頭設立分支機構,使汕頭埠成為近代粵東乃至嶺南地區金融機構最多、類型最齊全的商埠。據史料統計,從晚清至1933年,區域內匯兌莊有62家,銀業莊有147家,收找莊130家。除此之外,還有數量眾多的僑批局、典當行及各大保險公司在汕設立的分支機構。汕頭埠是國內涉僑金融機構舊址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
汕頭埠
 《汕頭指南》所刊載的1934年僑批業名錄

歷史評價

舊汕頭港擁有天然港灣可以停泊輪船,再藉助接駁船經韓江溯流更可深入粵東北、閩北、贛南,有著貨物集散的廣闊腹地。另一方面,就清末民國時期的輪船航行能力而言,從汕頭港航行抵達香港、廣州、上海、曼谷等地,分別僅需數天至一周,這是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因此,舊汕頭港曾經樓船萬國,盛極一時,相關的港口碼頭遺蹟,見證了昔日的輝煌。此外,韓江沿岸還有少量的江河內港遺蹟,為梅溪河支流沿線的相關接駁碼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