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汕尾市區)

城區(廣東省汕尾市轄區)

汕尾市區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城區,全稱為汕尾市城區,隸屬於廣東省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毗鄰紅海灣和碣石灣兩大海灣。現轄3個鎮、7個街道,總面積302.11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末,汕尾市城區常住人口39.75萬人。

城區歷史悠久,自遠古時代開始,這裡便有先民居住,創造了中國東南沿海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這裡有深沉的文化積澱和諸如鳳山祖廟、關帝廟、得道庵、白石庵、商代文化遺址、新石器時期生活遺址等名勝古蹟、文物遺址,這裡是繼承、發揚、保留中原文化的重要地區,深汕高速公路和廈深鐵路橫穿全境,是連線福建、珠三角與港澳的重要通道,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三個稀有劇種和汕尾漁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2年,汕尾市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0.23億元,比上年增長3.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區
  • 外文名:Chengqu District
  • 別名:汕尾市城區
  • 行政區劃代碼:441502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南沿海地區
  • 面積:302.11 km 
  • 下轄地區:7個街道、3個鎮 
  • 政府駐地香洲街道
  • 電話區號:0660
  • 郵政編碼:516600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 人口數量:39.75 萬
  • 著名景點紅海灣汕尾鳳山媽祖
  • 火車站汕尾站
  • 車牌代碼:粵N
  • 地區生產總值:330.23 億元(2022年)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貌,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水果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社會保障,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事業,歷史文化,概述,語言,媽祖文化,戲劇文化,民間文化,風景名勝,城市榮譽,

建制沿革

秦至漢初,汕尾全境均屬南海郡博羅縣地域。
城區
城區
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置東官郡,海豐縣屬東官郡。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東官郡與梁化郡等並置為循州,海豐縣改屬循州;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東部之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陸豐縣,海豐、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
1988年1月7日,設立汕尾市(地級)和汕尾市城區,以海豐縣的汕尾、紅草、馬宮、東涌、田墘、捷勝、遮浪7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汕尾市城區行政區域。汕尾市政府駐汕尾市城區(原汕尾鎮)。2月10日,設立城區建區籌備組。3月24日,中共汕尾市城區委員會、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掛牌成立。
1993年,析出田墘和遮浪兩個鎮另設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行政區域仍屬城區)。此後,汕尾市市城區轄4個鎮和鳳山、新港、香洲等3個街道(由原汕尾鎮析立)。

行政區劃

截至2023年6月,城區轄3個鎮、7個街道,汕尾市城區政府駐地於香洲街道香城路。
城區
汕尾市城區地圖
廣東省汕尾市城區行政區劃表
行政單位
下轄地區
新區社區、中區社區、園林社區、新瑤社區、城南社區、東興社區、新城社區、城西社區、後徑社區、興祥社區、新興社區、西興社區、新樓社區、鹽仕社區,西洋村、梧桐村
立新社區、海港社區、海濱社區、新園社區、金海社區,東風漁業村、前進漁業村、新港村、芳榮村、紅衛漁業村
聯興社區、文亭社區、鳳照社區、安美社區、鳳翔社區、鳳苑社區、濱海社區、鹽町頭社區、奎山社區、香洲社區、新林社區,小島漁業村、蘆列坑村、革新漁業村。
第二社區、第三社區、第四社區、一村社區、二村社區,南聯村、石新村、塔嶺村、北山村、紅湖村、外湖村、內湖村
湖東村、東一村、東二村、東三村、東四村
遮浪社區,宮前村、合港村、水龜寮村、紅坎村、田寮村、桂林村、東尾村、長溝村、施公寮村、新圍村
馬宮社區、金町保利社區,深漁村、鹽町村、浪清村、新北村、長沙村、金町村
東門社區、南門社區、西門社區、北門社區,南門外村、石頭村、聯星村、石崗村、
五愛村、沙角尾村、聯安村、大流村、埔尾村、牛肚村、前進村、沙坑村、東坑村、軍船頭村
紅草社區、埔邊村、西河村、五雅村、青山村、光明村、三和村、
南汾村、拾和村、徑口村、梧圍村、海梧村、亞洲村、辰洲村、新村
品清村、東石村、新湖村、新地村、赤古村、洪流村、石洲村、
寶樓村、新安村、新民村、民進村、民群村、安華村、龍溪村、東涌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城區地處廣東省東南沿海,位於東經115°10’~115°37’,北緯22°36’~22°54’,東臨碣石灣陸豐市相望,北與海豐縣接壤,西隔麗江與深汕特別合作區鮜門對望,南瀕紅海灣。總面積302.11平方千米。
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

氣候

城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1.1℃,年平均最高氣溫38.5℃,年平均最低氣溫1.6℃,境內雨量充沛,最高降雨量為475.7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029.6毫米。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

地貌

城區由於歷次地殼運動褶皺、斷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響,形成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複雜地形地貌。汕尾位於蓮花山南麓,其山脈走勢為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蓮花山脈由閩粵邊界的銅鼓嶺向東南經汕尾跨惠陽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為北部高丘山地,山巒重疊,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為蓮花山,海拔1337.3米,位於海豐縣西北境內;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為台地、平原。全市境內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43.7%。

自然資源

海洋資源

城區資源豐饒,有傳統漁場3萬平方公里,盛產鮑魚龍蝦、石斑、鯧魚、海膽等100多種優質高檔水產品,沿海灘涂10萬畝,適宜開發對蝦、鮑魚等海養基地。
城區(汕尾市區)
海洋資源

水果資源

城區物產豐富,境內盛產荔枝、龍眼、芒果等優質水果。
城區(汕尾市區)
海洋資源

礦產資源

城區境內主要的礦產資源有錫、鋯、鎢、石英砂、玻璃砂等。

人口

截至2022年末,城區常住人口39.7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72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82.31%,比上年末增加0.18萬人。年末戶籍人口39.03萬人,女性18.82萬人,出生人口3450人,死亡人口615人,農業人口14.03萬人。

經濟

綜述

2022年,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330.23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49億元,增長8.2%;第二產業增加值100.65億元,增長5.4%;第三產業增加值195.09億元,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為10.4:30.5:59.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3162元,增長3.3%。

第一產業

2022年,城區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54.73億元,比上年增長9.1%。其中,農業產值5.46億元,增長1.9%;林業產值0.1億元,增長1.4%;牧業產值2.14億元,下降3.7%;漁業產值46.81億元,增長10.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22億元,增長0.4%。
2022年,城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113萬畝,比上年增長0.2%;蔬菜種植面積3.69萬畝,增長3.5%;油料種植面積0.7734萬畝,下降0.4%。糧食產量1.82萬噸,比上年下降0.6%;稻穀產量1.62萬噸,增長2.42%;蔬菜產量5.63萬噸,增長5.9%;水果產量1.39萬噸,增長0.1%;油料產量0.12萬噸,與上年持平。
2022年,城區肉類總產量0.65萬噸,比上年下降7.0%。其中,豬肉產量0.42萬噸,下降7.7%;禽肉產量0.23萬噸,下降5.9%。全年生豬出欄5.49萬頭,下降4.5%;生豬年末存欄2.26萬頭,增長2.4%。
2022年,城區水產品產量22.46萬噸,增長1.0%。其中,海水產品產量22.20萬噸,增長1.2%;淡水產品產量0.27萬噸,下降11.4%。

第二產業

2022年,城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2%,其中,國有企業下降17.3%,股份制企業增長6.7%,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23.2%,私營企業下降4.0%。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20.5%,重工業增長9.5%。

第三產業

2022年,城區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33.41億元,比上年增長3.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05億元,下降10.4%;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4.43億元,下降3.9%;金融業增加值22.58億元,增長5.8%;房地產業增加值35.62億元,下降14.4%。
2022年,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55億元,比上年增長0.6%,分行業大類看,批發業銷售額60.98億元,增長76%;零售業銷售額101.79億元,增長8.3%;住宿業營業額2.9億元,增長7.4%,餐飲業營業額13.12億元,下降0.1%。

交通運輸

截至2022年,城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14.2%,全年貨物運輸總量998萬噸,比上年下降12.8%;貨物運輸周轉量6.99億噸公里,下降11.9%。旅客運輸總量94萬人,增長82.0%;旅客運輸周轉量9735萬人公里,下降0.7%。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截至2022年,城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含離退休)3.49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1.9%。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10.64萬人,增長4.7%。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42萬人,下降15.38%。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7.13萬人,下降3.93%。參加失業保險1.04萬人,增長32.6%。參加工傷保險1.87萬人,下降20.3%。參加生育保險1.7萬人,下降11.85%。
截至2022年,城區養老、失業、工傷保險收入分別為3.03、0.023、0.024億元,養老、失業保險總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0.42、0.046億元,工傷保險收入比上年減少0.0036億元。

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城區各級基礎教育(含學前教育)招生17283人,比上年增長10%,在校學生70103人,增長6.84%,畢業生16427人,增長6.62%。其中,特殊教育學校招生33人,在校生99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4547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7.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

醫療衛生

截至2022年,城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190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3個、衛生院3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村衛生室54個(按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算,含一村多站)。

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城區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1個。全區圖書館共有藏書7.2萬冊,人均圖書擁有量0.18冊。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為90%。全年印發《今日城區》內刊36期,《今日城區》各種宣傳媒介合計發布新聞超過一萬條。

歷史文化

概述

考古發現,汕尾市城區沿海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居住。隨著歷史的步伐,這裡曾迎來秦漢、南宋等時期由中原南遷而來的居民,他們攜來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了佛、道文化。鳳山祖廟、關帝廟、得道庵、白石庵、商代文化遺址、新石器時期生活遺址等名勝古蹟、文物遺址使汕尾成為繼承、發揚、保留中原文化的重要地區。

語言

汕尾市區說粵語的“紅衛漁民”是百越族中西甌和南越遺留下來的後裔,主要從廣西、港澳和珠三角等地遷至。

媽祖文化

媽祖於中古時期傳入汕尾,其象徵和平友誼的精神和救苦救難、扶危濟困的美德。因為昔日汕尾以漁為主,漁民四海為家,十分需要凝聚眾人之力戰天鬥地求生存。於是漁民崇拜媽祖,並以媽祖精神時時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媽祖文化。

戲劇文化

汕尾正字戲形成於元未明初。其唱腔道白均用“中原古音”,音樂屬於曲牌聯綴體,兼唱崑腔、雜調,風格古樸莊重、渾厚雄壯、文武豪放。
汕尾西秦戲講的是官話。聲腔以正線為本腔,兼唱西皮、二簧,共有34個板式,男女分腔共56種唱法,旋律古雅動聽。表演風格粗獷、豪放、激昂、雄渾、粗細兼工,舞美簡樸大方。
汕尾白字戲由潮汕南戲遺腔與汕尾民間藝術、地方方言融匯而成,白字戲音樂屬曲牌聯綴體,有輕六、重六、活五、反線等聲腔。

民間文化

汕尾地靈人傑,人文薈萃,舞獅、舞龍、錢鼓舞和坐唱等民俗深刻地反映了汕尾的民間風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汕尾漁歌。

風景名勝

景點
簡介
圖片
鳳山祖廟
鳳山位於汕尾市汕城區東南面,品清湖畔,是粵東旅遊黃金海岸的主要景點。山上密密麻麻的長滿了相思樹,登上山頂又可把市區的風光和紅海灣的景象盡收眼底。
城區(汕尾市區)
鳳山祖廟
位於捷勝鎮南面海岸對開海面。其周邊有牛皮洲、赤臘、鷹嶼、青嶼和撈投嶼等五個小島,它們與一些明礁相呼應成為島群。島群北面距陸地海岸1.8千米,主島面距陸地海岸3.17千米。距離國際海道亦只13海里,是廈門、香港、廣州航線的必經之地。
城區(汕尾市區)
龜齡島
施公寮村(別稱風車島),位於遮浪半島附近。島上風車群是廣東省內為數不多的風力發電群,風車高度約15層樓相當。
城區(汕尾市區)
風車島
遮浪島又稱南澳半島,地處紅海灣與碣石灣交匯處,位於遮浪,有粵東麒麟角”之稱,半島南端突出海中,形成兩個景色迥異的海區。
城區(汕尾市區)
南澳半島
汕尾港位於廣東省東部沿海的紅海灣內,歷來是粵東地區的重要外貿口岸和內陸物資的集散地,汕尾城區有27千米公路幹線直達 ,並與廣汕公路相通,每天有客運班車通往廣州、深圳、惠州、 等地,運洋海鮮等貨物的專車,由海路可通往國內外各港口。
城區(汕尾市區)
汕尾港
關帝廟
關帝廟在汕尾市的30多座關帝廟中,顯得較為特別,它與碣石東南西北四座關帝廟一樣,是隨著明清時期碣石衛所制度帶來的海防文化民俗現象。
城區(汕尾市區)
關帝廟
東涌民俗文化館
東涌民俗文化館是由城區東涌籍的香港企業黃瑤先生捐資5000多萬元,歷時五載而建成的。該民俗文化館位於漂亮的品清湖畔,占地1.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是廣東省第一座建築規模較大的民辦民俗文化館。
城區(汕尾市區)
東涌民俗文化館

城市榮譽

2020年6月30日,城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2月,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號。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2年6月,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