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汐子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內蒙古寧城縣
- 面積:342平方千米
- 人口:49510人(2017)
區域概況,地名來源,經濟發展,
區域概況
在汐子鎮北山咀村發現商周石槨墓,並伴有商周青銅簋出土,對研究夏家店上層文化有著特別的意義。汐子鎮解放初屬寧城縣第七區,1956年建鄉,因鄉政府駐地在汐子村故名汐子鄉。1958年建汐子人民公社。1968年稱汐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3年改建為汐子鄉人民政府。1986年經上級人民政府批准改建為汐子鎮。2006年,與原二龍鎮合併為汐子鎮。汐子鎮轄34個行政村、1個社區,6.2萬人,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地區,境內分布有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錫伯族、朝鮮族、彝族等7個民族,全鎮各族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沐浴著改革的春風,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汐子鎮
汐子鎮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緣,屬七老圖--努魯兒虎山山地丘陵區,內蒙古高原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系半平川半丘陵地區。老哈河、坤都倫河交匯於境內,平川區由兩河沖積而成,丘陵區上巍峨屹立著環境優美的汐子東山、桃古圖山、盤龍山、黃花山、敖包山、平頂山、大尖山、駱駝南山等山脈,汐子鎮總面積342平方千米,耕地22.4萬畝(其中,水澆地11萬畝),林地面積19.6萬畝,森林覆蓋率37%,綠地覆蓋率39%。平均海拔高度546.8米, 屬溫帶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9℃,年均降水量400-700毫米,無霜期114-140天。氣候溫和,氣溫、降水等條件均為自治區最佳區域。
汐子鎮位於寧城縣東北部,遼蒙兩省區,喀喇沁、建平、寧城三旗縣交界處,境內有葉赤鐵路、赤凌一級路、天平公路、興哈公路、汐西公路、二八公路,具有非常便利的四縱兩橫鐵路、公路交通網,閉路電視、程控電話遍布全鎮,移動、聯通、電信、鐵通四網全覆蓋。東距瀋陽450公里、錦州230公里,南距天津400公里、唐山280公里、秦皇島300公里,西距北京380公里、承德180公里,北依赤峰市75公里,是內蒙古最近、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東北、華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重要節點。
地名來源
汐子位於寧城縣政府駐地天義鎮北28公里處的半平川半丘陵地區。解放初,屬寧城縣第七區,1956年建鄉。1958年建汐子人民公社,因駐地在汐子村,故名。1968年稱汐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8年改建為汐子鄉人民政府,1986年經上級人民政府批准改建為汐子鎮。總面積185平方公里,轄18個村民委員會,58個自然村。
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有八戶人家在此居住,故名八家。1933年日偽時期在此修鐵路,並建立火車站,因此處沙字多經常埋沒路軌,當時定為“沙子車站”上報,因“沙’字寫的草,誤看成“汐”字,所以批為“汐子車站”,從此此村也改名為汐子,為鎮政府,村委會駐地,坐落在平川上。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
(一)工業經濟集聚發展。全鎮現有工業企業2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縣內七個園區中汐子工業園、再生資源產業園、塞飛亞食品工業園三個園區位於汐子鎮,入駐企業33家,2018年實現產值22.2億元。汐子工業園區中唐特鋼占地3800畝,投資150億。其中,180萬噸焦化項目、300萬噸鋼,14萬噸LNG,24萬噸合成氨。項目已達成協定,目前正在進行征地規劃設計審批中,預計2019年8月開工建設,2021年投產。民營企業120家,小微企業達370家。
(二)農村經濟得到提升。組建農村經合組織413個,發展玉米膜下滴灌9萬畝、傾力打造萬畝韭菜園區、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1.8萬畝、食用菌150萬單位。建成養殖專業村1個,規模養豬場14處,年出欄生豬9萬頭;肉牛養殖場8處,年出欄肉牛2400頭,奶牛養殖場1處,存欄奶牛700頭;肉鴨小區127處,年出欄肉鴨2200萬隻。栽植果樹經濟林1.6萬畝。全鎮擁有機電井1304眼。實施安全飲水工程85處,受益人口5.8萬人。土地流轉4.2萬畝,特色種植1.8萬畝。年產糧食2億斤、蔬菜6億斤。
(三)城鄉面貌得到改觀。完成小城鎮總體規劃修編(2011—2030年),將“三園一鎮”(即再生資源產業園、汐子工業園、塞飛亞食品工業園和汐子鎮區)納入汐子鎮總體規劃,總規劃面積32.46平方公里(其中:再生資源產業園6.67平方公里、汐子工業園12.75平方公里、塞飛亞食品工業園6.79平方公里、汐子鎮區6.25平方公里),通過縣政府審批。圍繞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產業發展、特色突出的宜居小城鎮目標,建成鎮區面積4平方公里,鎮區人口1.6萬人。城鎮建設,投資500萬元,完成鎮區宏遠小區2.7萬平方米再建工程。汐子火車站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圓滿完成二龍村立交橋征拆、柏林至沙子地塔基占地架線任務。農民休閒文化廣場1處,占地1萬平方米。硬化街路3萬平方米,綠化1.5萬平方米,安裝路燈900盞。鋪設供水、排污、供熱管道3萬延長米,集中供熱站1處。全市首家村辦社會化養老院建成使用,建築面積10400平方米,入住院民115人。商業步行街、農民文化小舞台建成使用。鎮村辦公條件得到改善。新建、改擴建村級文化活動場所35處。2018年度脫貧337戶959人,未脫貧148戶4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