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

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910年-1728年)始於五代後梁時期,經宋、元、明、清諸朝,至清雍正六年中央王朝對永順土司實行改土歸流,歷經三十五世,世襲統治溪州地區達八百餘年。

永順土司主要經歷了五代、兩宋溪州刺史時期和元明清宣慰使司時期兩個階段,其治所大致經歷了下溪州故城、會溪城、龍潭城到老司城、顆砂城等變遷,其轄區大致以溪州地區為中心,隨其勢力的興衰而歷代有所不同。

永順宣慰司屬湖廣地區土司體系中的最高職級機構之一,統轄溪州地區,土司為彭氏家族,屬民以土家族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
  • 別名:永順土司
  • 行政區類別:宣慰使司
  • 所屬地區:湖廣行省(元)、湖廣都指揮使司(明)、湖南省(清)
  • 下轄地區:南謂州、施溶州、上溪州
  • 政府駐地:龍潭城、老司城、新司城 
  • 地理位置:湖南湘西永順
  • 面積:三州六長官司,五十八旗,三百八十峒
  • 政治體制:土司制度
  • 宣慰使彭師裕彭翼南、彭廷椿、彭肇槐
  • 主要民族:土家族
  • 官職等級:從三品
歷史,沿革,簡史,地理,政治,軍事,世系,

歷史

沿革

唐代天授二年(691),以辰州的大鄉、三亭兩縣,設定溪州
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馬希范與溪州刺史彭士愁在交戰以後議和,立溪州銅柱為誓,從此彭氏世襲其職、世管其地。
宋代時,溪州分為上、中、下溪州,又有龍賜、天賜、忠順、保靜、感化、永順等六州,以及懿、安、遠、新、給、富、來、寧、南、順、高等十一州,共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為首領即“都誓主”。先後有彭允殊、彭文勇、彭儒猛等任下溪州刺史。
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永順路彭世疆等九十人進貢,授予蠻夷官,賜以璽書。至大三年(1311),改永順保靖南渭安撫司為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至正十一年(1351),升為永順宣撫司。
明代洪武二年(1369),以永順宣撫司為永順軍民安撫司,以彭添保為同知。
洪武六年(1373),升永順安撫司為永順宣慰使司,為從三品,隸屬於湖廣行省。
永樂二十一年(1423),皇太子朱高熾置永順軍民宣慰所屬的上溪州、施州、南渭州各流官吏目一員。
宣德七年(1432),以河蓬、彪金等寨隸屬於永順宣慰司。初河蓬、彪金等寨向擺婆、向鋸腦等殺人劫財,貴州總兵官蕭授擒拿向擺婆並將其械送京師,遂令永順宣慰司管理這些山寨。
清代順治十三年(1656),永順土司彭弘澍率領部下及三州、六司、三百六十洞戶口歸降清朝。
雍正六年(1728),永順土司彭肇槐懇請改土歸流,朝廷同意,於是授予其參將,並賜予拖沙喇哈番之職,世襲罔替,再賞銀一萬兩,聽其回江西祖籍立產安插。

簡史

五代
五代後梁開平年間(907-910年)彭鄉、彭搣、彭訐兄弟“聚徒眾得數千人,自為領袖”,因鎮壓當地農民起義有功,升為州吏。期間,彭瑊聯合地方蠻酋以武力驅逐吳著沖、惹巴沖等溪州土著蠻酋,統一溪州,授為溪州刺史,成為彭氏政權在溪州的第一世統治者。彭氏勢力進入溪州地區。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彭瑊戰死,其子彭士愁任溪州刺史。
五代後晉天福四年年,彭氏政權第二世首領溪州刺史彭士愁“引獎、錦州蠻萬餘人,寇辰、澧州,焚掠鎮戌”,楚王馬希范遣劉勍、廖匡齊征討,著名的溪州之戰爆發。天福五年(940年),彭士愁“遣其子師翯率諸酋長,納溪、錦、獎三州印請降於楚”,“師翯為父輸誠,束身納款”。溪州之戰歷時兩年,戰後議和,結盟立溪州銅柱於會溪坪,繼續保持其溪州刺史的合法地位,溪州之戰確立了彭氏在溪州地區的“自治”地位及其在諸蠻酋中的威望,為彭氏政權統治溪州八百年奠定下了基礎。五代時(10世紀)彭氏政權的治所即溪州銅柱所載的下溪州古城,主要轄區在溪州地區。
兩宋
兩宋時期實行羈縻州府制度,採取“以本土之法治本土”、“以蠻夷治蠻夷”加以治理。在溪州地區,按照銅柱盟約“爾能恭順,我無科徭,本州賦租,自為供贍,本都兵土,亦不抽差。永無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業。”開創地方區域自治制度先河,使得彭氏政權繼續統治溪州地區並展壯大。宋初彭氏勢力統轄上、中、下溪州及周邊十七州,共二十州,治所在會溪城。北宋中期以後,彭氏內部相繼發生彭儒猛與彭仕漢,仕羲與師寶、師彩、師晏相互攻殺的內亂事件,實力大損,至彭師晏時彭氏已處於“孱弱”狀態,治所遷至山高林深、四面天塹的龍潭城洲。王安石變法後中央王朝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控制,南江蠻地區大部分歸附,彭氏勢力遭受嚴重鉗制,勢力範圍向溪州核心地區收縮。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第十一世彭氏政權首領彭福石寵遷治所至靈溪河畔的老司城,自此長期作為永順彭氏政權的統治中心。
元朝
建立土司制度,對西南地區各部落首領委以土司官職,繼續對其原有統轄地域進行統治管理,溪州彭氏政權也在此期間歸入中央王朝的土司職官體系。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彭思萬歸順元朝,授武德將軍。元延祐七年(1320年)彭勝祖自改“永順安撫司”。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萬潛又自升為“永順宣撫司”,並設南渭州,改保靖州為保靖安撫司,隸於永順司,其轄域自溪州地區有所拓展。
明朝
進一步完善了土司制度,彭氏政權在明代達到其最穩定、鼎盛的階段。明洪武二年(1369年),彭萬潛被正式委任為安撫司官職,授以印信。洪武六年(1373年)第十六世彭天寶升為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這是土司制度中,中央政府任命的最高官職,級別為從三品。其下設六長官司,共轄“三州六洞”(施溶州、南渭州、上溪州;麥著黃洞、臘惹洞、驢遲洞、施溶溪洞、白岩洞、田家洞)。明中後期,江浙一帶倭患蜂起,永順土司奉命抗倭,為中央王朝屢建戰功。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彭明輔、彭翼南率土兵5000赴江浙抗倭,建“東南戰功第一”。同時永順土司積極履行朝貢、納賦的義務,特別是明朝國都由南京遷往北京興建宮殿而需大量楠木,永順宣慰司分別於正德十年(1515年)、十三年(1518年),嘉靖四十年(1562年)、四十二年(1564年)、四十四年(1566年)共六次獻大木,減輕了中央王朝迫切需要大木的壓力,獲得重賞。
清朝
沿用明朝舊制,維持土司制度。順治四年(1647年)第二十九世首領彭泓澍率領“三知州、六長官司、五十八旗、三百八十恫苗及圖冊歸附”,清王朝賜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治所遷至土地肥沃、地勢平坦的顆砂城,又稱新司城。雍正四年(1726年)年中央王朝推行大規模改土歸流政策。雍正六年(1728年)第三十五世永順宣慰使彭景燧在其父彭肇槐的帶領下獻土歸流,舉族遷往江西吉安,置產安居。

地理

明清時期,永順土司西北與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下轄的忠峒土司忠建土司散毛土司卯峒土司等土司接壤,以酉水為界。該地設白崖洞長官司和馬羅洞長官司。東北與桑植土司、茅岡土司、大庸所為鄰。東南酉水下游為辰州府。西與保靖土司毗鄰。
明清時下轄土司如下:
土司名
始祖(元末)
地理位置
彭驢總可宜
今永順縣柏楊鄉南謂村
上溪州
張義保,土名為張麥且踵
龍山縣南部
施溶州
田健霸
今永順縣東南施溶溪
驢遲洞長官司
向達迪
今永順縣上榔
臘惹洞長官司
向孛爍
今永順縣下榔
麥著黃洞長官司
黃麥和踵
今永順縣東南王家保
施溶洞長官司
汪良
今永順縣東南官寨
田家洞長官司
田勝祖
今古丈縣斷龍山鄉
張那律
龍山縣北部

政治

土司統治有賴其特有的官僚機構。土司的官僚機構中,除土司主外,其下有各級大小土官,他們是土司對土民實施統治的左右手,是土司統治政策的具體執行人。土司衙門的最高官員,永順稱“總理”,容美稱“旗鼓”,下設“家政”、“舍把”等大小土官;經歷、儒學、教授、訓導等職則由流官充任。
根據有關記載,土司下屬的總理一般在家政之上,或至少是與家政同級。家政,顧名思義,是為管理土司內務的屬官,而總理應該是總管土司政務的高級土官。舍把,是土司委派到某一個地方的地方官,他可以管理一方所有的行政事務,並擁有司法法權。“凡舍把準理民間詞訟,無論戶婚田土以及命盜各案”。舍人,有不同的名目,有所謂暑司事舍人、護印舍人、應襲舍人等。顧彩《容美紀游》中稱走差者為“幹辦舍人”。應襲舍人即土司應襲人,當為土司嫡長子,護印舍人是由土司至親之人比如嫡長子應襲舍人以外的其他兒子來擔任的,他們都有很高的地位。
基層建立軍政合一的“旗”。永順有58旗,保靖有16旗,桑植有14旗,散毛有48旗,容美有風、雲、龍、虎等旗。各旗設“旗長”或“旗頭”,管理戶口和差役,訓練土兵。旗長之上還有總旗,其職責主要是在軍事管理方面。在恩施、巴東、石柱等地,於各司之下設立里甲制,以110戶為一里,一里分為10甲,里設“鄉約”、“里長”,甲設“甲長”。里甲之內的勞動人民都要互相擔保,不得隱藏戶口,任意流徙。
除了以上各級土官之外,還有頭目、峒長、峒老之屬,多見於《明實錄》所載。這些名目只是土司系統中基層的辦事小吏或峒寨頭人,或許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土官。
上述各級土官,均由土司自行任命,其中,高級別的土官,如家政、總理、護印舍人等,都是由土司子、侄或族人來擔任。各級土司通過這一套官僚機構,對土家族人民進行嚴密的統治。

軍事

土司制度是一種軍政合一的制度,在土司統治境內,各大小土官不僅是地方上最高行政長官,也是最高軍事長官,他們都各自擁有一支數量不等的軍隊,俗稱為“土兵”,其編制單位有營和旗兩種。
營是土司的正規部隊的編制,依其勢力大小,土司擁有“營”的多少不等,宣慰司一般擁有五營土兵,稱為前、後、中、左、右營。其中以中營最為重要,通常由應襲長子率領,其他四營則由境內大姓或土司親屬、心腹擔任首領。營兵皆須經過嚴格挑選,通常是先招集各村寨壯丁,共同舉行祀天儀式,然後斬殺白牛,置牛首與白銀於桌上,“有敢死衝鋒者,收此銀,吃此牛首,勇者報名,匯而收之,更盟誓而食之”。入營者均有一定的俸祿。“其兵丁每名領工食銀兩三兩六錢,米三斗六升,皆民間派”。營兵的職責主要是“各保關寨”,土司在其轄區邊境的重要關口,均設有兵丁把守,如遇其他土司入侵,兵丁就施放狼煙報警,此起彼應,使土司能很快糾集土兵拒敵。如本本境土民出境,則須持有土司衙署簽的“領單”,無單者不許出境。
旗是土司寓兵於農的一種軍政合一的組織,凡境內居民,均編入旗內。旗與營之間沒有明確規定的隸屬關係,營的多少是以人數確定,而旗的多少是根據地域來劃定。故各土司即使官職等同,所擁有的旗也有多少之分。如永順土司有五十八旗,散毛土司有四十八旗,保靖土司有十六旗,桑植土司有十四旗。各旗均有名號,名號一般具有象徵性或吉利性,也可用地理方位來命名。比如永順土司五十八旗名號為:辰、利、東、西、南、北、雄;將、能、精、銳、愛、先、鋒;左、韜、德、茂、親、勛、策;右、略、靈、通、鎮、盡、忠;武、敵、雨、星、飛、義、馬;標、沖、水、戰、涌、祥、龍;英、長、虎、豹、嘉威、捷;福、慶、凱、旋、智、勝、功;設、謀。
各旗號名連在一起念,就象一首七言詩,琅琅上口。旗設有旗長,又稱為旗頭。旗長戰時率旗內壯丁出征,平時則管轄旗內民戶,負責收取租稅,差發徭役等事務。旗內土民有事則調集為軍,以備戰鬥,無事則散處於民,以習耕鑿。

世系

彭師裕:士愁公之長子,武安節度使,授紫金光祿大夫,檢校尚書,三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原任溪州副使及三亭縣令周世宗顯德三年(956年)襲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梁開平二年(908年)升,開寶二年(969年)卒。裕公之子孫世守永順,故永順司以彭師裕為始祖。
彭允林:師裕公之長子,開寶四年(971年)襲父職,鹹平二年(999年)卒。傳弟彭允殊。
彭允殊:師裕公之次子,至道元年(995年)襲兄職,傳侄彭文勇。
彭文勇:允林公之長子,鹹平二年(999年)襲叔職,祥符二年(1009年)卒。傳子彭儒猛。
彭儒猛:文勇公之長子,祥符二年(1009年)襲父職,天禧五年(1021年)卒。傳子彭仕端。
彭仕端:儒猛公子次子,天聖五年(1027年),以名馬來獻,詔還其馬,命知下溪州,賜袍帶,襲父職,明道間(1032~1033年)卒。傳弟彭仕曦。
彭仕曦:儒猛公之季子,明道元年(1032年)襲兄職。熙寧三年(1070年),為子師麼采所殺,子師晏攻殺師麼采,並誅其黨,納誓表於朝,命師歸宿襲州事,傳子彭師晏。
彭師晏:仕曦公之長子,熙寧三年(1070年)襲父職,天祜六年(1091年),倦於政,傳弟彭師寶。
彭師寶:仕曦公之次子,元佑六年(1091年)襲兄職,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卒,紹興五年(1132年)傳子彭福石。
彭福石:師寶公之子,紹興五年(1135年)襲父職,遷州城於靈溪河畔,築福石城,卒,慶元元年(1195年)傳子彭安國。
彭安國:福石公之子,慶元元年(1195年)襲父職,傳子彭思萬。
彭思萬:安國公之長子,寶佑三年(1254年)襲父職,元中統三年(1262年),思萬歸順於元,賜印章,授武德將軍。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卒,子目瞽,不能任事,元貞二年(1296年)傳弟彭祖勝。
彭祖勝:安國公之次子,元貞二年(1296年)襲兄職,延祜七年(1320年),勝祖自稱永順安撫司。傳子彭萬潛。
彭萬潛:祖勝公之長子,至至九年(1349年)襲父職,改永順為宣撫司。傳弟彭添保。
彭添保:祖勝公之次子,洪武三年(1370年)襲兄職,洪武五年(1372年)置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隸湖廣都指揮使司,領州三六長官司。九年(1376年)遣其弟義保等貢馬及方物,賜衣幣有差。自是,每三年一入貢。傳子彭源。
彭源:添保公之子,永樂元年(1403年)襲父職,永樂十六年(1383年)遣其子仲率土官部長六百六十七人貢馬。傳子彭仲。
彭仲:彭源公之子,永樂十六年(1418年)襲父職。宣德元年(1426年)遣其子英入朝,後期而至,朝議請罪之,帝以遠人不無風濤疾病之阻,仍賜予如例。,傳子彭世雄。
彭世雄:彭仲公之子,正統元年(1436年)襲父職,永順保靖二宣慰世相仇殺,僉事王信諭以禍福,兵即解。天順二年(1458年)調土兵征貴州東苗。傳孫彭顯英。
彭顯英:字朝傑,世雄公之孫,因父彭宣未襲而卒,天順六年(1462年)襲祖父職,成化元年(1465年)調征廣西潯州大藤峽。二年(1466年)征襄陽流民,荊襄上游,地界秦、豫、楚之產,多曠地,饑民徙入據之,常抗朝令,終元之世不能制。自是有節某稱平王,附之都至百萬人,乃詔總督項忠、湖廣總兵李震討之。忠調永順、保靖土兵赴戰,併入山詔諭,降者四十餘年。三年(1467年)兵部尚書程信調永順兵征都掌蠻(四川興文縣)。傳子彭世麒。
彭世麒:顯英公之子,弘治五年(1492年)襲父職,是年,調征施州銀山嶺,六年(1493年)調征貴州都勻。七年(1494年)以功進階昭勇將軍。八年,進馬謝恩。十五年(1502年)調征貴州普賊婦米魯。正統元年(1506年)以從征有功,賜紅織金麒麟服。進馬謝恩。二年(1507年)進馬賀立中宮,命給賞如例。傳子彭明輔。
彭明輔:字德軒,世麒公之子,正德五年(1510年)襲父職,是年,永順與保靖爭地相攻,累年不決,訴於朝,命各罰米三百石。六年(1511年),四川藍廷瑞、鄢本恕等及其黨二十八人倡亂兩川,烏合十餘萬人,稱王號,置四十八營,攻城殺吏,流毒黔楚,總制尚書洪鐘等討之不克。後為官軍所遏乏食,乃佯聽撫。廷瑞以女結婚於永順土舍彭世麟,冀緩兵世麟偽許之,因與約期,廷瑞、本恕及王鑫珠等二十八人皆來會,世麟伏兵擒之,餘眾潰渡河,官兵追圍之,國有溺死者七百餘人。總制、巡撫以捷聞,是役世麟為首功。十年(1515年)致仕宣慰世麟獻大楠三十,次者二百,親督運至京。明輔所進同。十三年(1518年)世麟又進林楠木四百七十。明輔亦進大木備營造。詔升世麒都指揮使,常蟒衣三襲。明輔授正三呂。嘉靖六年(1527年),明輔致仕。傳子彭宗漢。
彭宗漢:號石橋,明輔公長子,嘉靖六年(1527年)襲父職。免赴京,加父祖銀幣。襲職未幾卒,無嗣,傳弟彭宗舜。
彭宗舜:明輔公之次子,嘉靖六年(1527年)襲兄職。曾隨父征廣西思恩,又征南寧、潯州,以功賜昭勇將軍。傳子彭翼南
彭翼南:字晉卿,宗舜公之子,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襲父職。王江涇大捷,降敕嘉獎,各賜銀幣,三品服,授昭毅將軍,明輔俱受銀幣之賜。四十二年(1563年)、四十四年以獻大木功,加翼南右布政司使。賜明輔、翼南二品服。,傳子彭永年。
彭永年:字汝訓,號懷北,翼南公之子,隆慶三年(1569年)襲父職。萬曆元年(1573年),湖廣、廣西兩巡撫調永順兵征廣西瑤,大破之。傳子彭元錦。
彭元錦:字丙懷,號衷白,永年公之子。萬曆十五年(1587年)襲父職。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兵犯朝鮮,調永順兵萬人赴援,元錦自稱備衣糧聽調,既而支吾有要挾之跡,命罷之。四十七年(1619年),滿州兵犯遼樂,調永、保兵赴援。元錦率兵三千,經半載,到關者僅七百人。命究主兵者。明年(1620年),進元錦都督簽事,並諭益兵自往。元錦上疏稱病,為巡撫所劾,降旨切責,不得已率兵行。抵通州北,聞三路兵敗,遂大潰。巡撫徐兆言:調永順兵八千,費俞十萬,今奔潰,虛糜無益。罷之。傳孫彭泓澍。
彭泓澍:字海若,號潛玄,元錦公之孫,因父彭廷機未襲而卒,崇禎五年(1647年)襲祖父職。順治四年(1647年),寧南大將軍阿爾津、恭順王孔有德辰州宣慰司彭泓澍率三知州、六長官、五十八族、三百八十峒苗蠻及圖冊歸附。十三年(1674年),大將軍固山額真卓、經略洪承疇會題,永順久經投誠,請鑄給印信。十四年(1675年)加太保,領順字號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印一顆,六洞長官司印及三州印和經歷文職印信候吏部題請另給。又賜正一品服。傳子彭肇桓。
彭肇桓:字維垣,泓澍公之長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襲父職。傳弟彭肇相。
彭肇相:字燮元,泓澍公之次子,康熙三年(1664年)襲兄職。嗣位之初,為族人廷榆所奪,保靖司救之,得復位。康熙三年(1673年卒,肇相元嗣,堂祖父彭廷椿襲位。
彭廷椿:號梁卿,元錦弟,元錦之弟元鎮公之子,肇相無嗣,七房孫允植爭襲,其黨彭尚選等附之,廷椿父子潛遁上峒,以避其鋒,時人情洶洶,莫所屬。南渭州知州彭凌高出兵討亂,並迎廷椿歸司襲職。康熙十九年(1680年),吳三桂踞荊湖,以兵臨辰,駐辰龍關。清軍不能攻。廷椿率苗土勁兵三千,自裹餘糧駐札王村,踞吳上游。遣南渭州彭凌高率部繞出關後,兩軍夾擊,攻克辰龍關。以功頒給康字號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印一顆,授其子弘海總兵銜。襲職,傳子彭泓海。
彭泓海:字中涵,廷椿公之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襲父職,傳子彭肇槐。
彭肇槐:字公瞻,泓海公之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襲父職。雍正五年(1727年)保靖司彭御彬骨肉相殘,桑植司向國棟暴虐不仁均令其納土,改設流官。時鎮篁總兵楊凱由桑植率兵赴保靖彈壓,道經永順,諭肇槐納土,肇槐懼,率其子景煌,獻土投誠。辰沅靖道王柔奏請授肇槐參將,即於新設流官處補用。旋又奏稱:肇槐才具平庸,不宜復任功疆參將,不若移於內地,隸督撫提鎮之下,暫為補用。最後朝廷議復,以參將歸江西原籍,並賜以世襲拖沙喇哈番之職,再賞銀一萬兩,聽其在江西祖籍地方立地安居,改永順司為府,附郭為永順縣,分永順白岩洞地為龍山縣。七年(1729年)肇槐回江西吉安,賜璽書世襲雲騎尉,初任饒州參將,後改歸德,進參將鎮守江南各營。乾隆十三年(1748年)告歸。傳子彭景燧。
彭景燧:肇槐公之子,雍正五年(1727年)襲父職,雍正六年(1728年)納土改流,與父彭肇槐帥親屬歸江西吉安原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