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介紹
永義鄉位於貴州省
印江縣東面、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面,南與
江口縣接壤,東、西、北與新業、木黃、合水、朗溪、羅場 5個鄉鎮交界,東西相距 41千米 ,南北相距 8千米 ,行政區域面積 169.6平方,是面積第二大鄉。其中有近2/3的面積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梵淨山。全鄉
森林覆蓋率達61%,轄17個
自然村、112個村民組,現有2987戶,
鄉政府所在地永義村,距縣城 32千米 ,是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15年3月18日,省政府批覆(黔府函[2015]50號)同意撤銷永義鄉,設定紫薇鎮。紫薇鎮轄原永義鄉,鎮政府駐永義村。
地理位置
永義鄉位於印江自治縣東部,地處
武陵山脈主峰
梵淨山山腳下,是梵淨山西線旅遊聖地和西上梵淨山的唯一旅遊線路,梵淨山環線旅遊公路全境貫通,距縣城28公里。全鄉轄17個村113個村民小組,3710戶,12675人。區域面積169.5平方公里。梵淨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和旅遊聖地,是地球上同緯度保留最完好的綠色寶庫,被聯合國列為六個“地球上人與生物圈保留地網”之一。
民族文化
永義鄉民族文化積澱深厚。全鄉少數民族有
土家族、
苗族、
布依族、
侗族,
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5.3%。他們完整地保留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構成了如詩如畫的民族風情。如:過趕年、哭喪、哭嫁等原汁原味的民族風俗;上刀山、踩鏵口、下油鍋等絕技;儺堂戲、花燈、獅子燈、龍燈等民族文化;還有過蓑衣節、嫁毛蟲節、曬龍袍節等少數風俗。
氣候特徵
永義鄉屬亞熱帶秀風性濕潤氣候區。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地形地貌, 受梵淨山山地氣候的影響,使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百里之內,此熱彼涼”。年均降雨量為 1600毫米 ,年均日照率約 15%,太陽總輻射量約28萬焦每平方厘米,對光能的年均利用率不足0.2%,年均氣溫在12— 1 5℃ 之間,全年無霜期只有 210天左右,全年日照時數1250小時左右,常年相對溫度在80%以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氣候宜人,綠色人居環境優美,是休閒、度假、娛樂的好去處。
行政區劃
2010年全鄉轄17個行政村,113個村民組,3710戶,總人口12675人,其中農業人口為12208人。
17個行政村為:永義村、河坎村、慕龍村、壩峨村、尖峰村、石前村、竹根坡村、田家灣村、官寨村、竹園村、張家壩村、團龍村、大園址村、大面坡村、大水溪村、豆湊林村、袁家林村
茶業發展規劃
根據縣委、政府關於茶產業發展建設的統一部署和整體規劃,將充分利用得天獨厚地理、生態、氣候等條件和旅遊優勢,整鄉推進、大力發展茶產業,加大茶與旅遊互動,實現“茶旅遊、旅遊茶”新的經濟成長點。
擬到2015年實現茶園面積1.2萬畝,引進1—2家集茶葉生產加工、茶文化開發、旅遊開發為一體的龍頭企業。實現人均1畝茶、人均茶業綜合收入達10000元以上,實現茶文化產業化、茶產業品牌化、茶與旅遊一體化發展目標,推動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經濟發展
2013全年地方生產總值1.8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億元,增長205%;財政收入307.1萬元;財政支出673.11萬元,落實專項資金支出1350萬元;金融存款9000萬元,比上年淨增2000萬元,增幅25%;貸款5800萬元,比上年淨增1450萬元,增幅20%;爭取國家開發銀行產業扶持專項貸款724萬元;扶持微型企業14戶,超任務5戶;農民人均純收入5400元,比上年增長22%,增速居全縣第二名。
——交通建設方面。完成交通投資700餘萬元。完成梵淨山環線及合張連線建設征地583畝,拆除房屋4棟;完成合水至河坎公路13.5公里舖油;完成核桃灣隧道至亞盤林1.5公里公路硬化;完成大園址至梵淨山護國寺4公里旅遊公路提級改造;完成石前至竹根坡村2.45公里通村公路硬化;開工建設大面坡通村公路,完成工程進度70%;養護公路92公里,撫育公路林木23公里,“暢、潔、綠、美、安”的交通運輸環境得以形成。
——水利建設方面。完成省重點水源工程栗子園水庫永久性徵地914.5畝和移民安置點征地37畝,樞紐工程如期開工;建成250m3鄉一貫制學校飲水安全工程調節池和7210m輸、供水主管、田家灣片區飲水工程和集鎮生態移安置區自來水網設計安裝工作。開工建設石前關寨等村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
——電力建設方面。開工建設總投資1046.27萬元農村電網提級工程(改造10KV線路33.961公里,0.4KV及以下線路45.74公里,變壓器11台1550KVA,戶表1683隻),已完成工程總量60%,惠及全鄉8個村;完成35KV變電站工程規劃選址工作。
——城鄉建設方面。開工建設集鎮150戶750人扶貧生態移民搬遷項目,完成工程進度95%;完成永義村吳家寨通組路硬化建設1650米;完成投資52萬元的團龍村“一事一議”通組公路硬化建設;完成永義老街1003米街面硬化改造;完成幕龍至永義180盞路燈安裝;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80口;啟動關寨烤菸專業村煙田機耕道規範化建設,里程7公里。
——旅遊建設方面。完成紫薇園景點改擴建。投入資金250餘萬元,新建園區景觀大門一座、花崗石圍欄88米、仿木靠背休息座椅16條、公廁一座,改造園區6000㎡、圍牆120米,園區外公路改造鋪裝油路3378㎡;完成梵淨山長壽谷景區改擴建。投入資金148萬元,完成了長壽谷至貢茶觀光亭840餘米生態觀光步道,配套940米(雙邊)仿藤狀生態欄桿,垃圾桶35個,休息平台2處共110㎡,製作了景區內古樹名木標識牌,景區初具規模;完成貢茶觀光園景區建設。投入資金170萬元,新建占地65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旅遊接待站一座、3000㎡停車場一個、50㎡旅遊公廁一座、貢茶園觀光步道520米、防腐木欄桿480米、二層觀景亭1幢;完成大木場明珠塔景點建設。投入資金15萬元,新建了大木場公路至明珠塔生態仿樹根狀步道100餘米和300餘平方米停車場。
——“三個萬元”工程成效明顯。在大水溪村以茶園套種綠化大苗、套種金銀花模式創建“萬元山”500畝;在永義村、幕龍村以“稻耳輪作”模式發展食用菌打造“萬元田”300畝。
——“三萬目標”紮實推進。烤菸生產,落實5個種煙村,132戶菸農種植烤菸,簽訂契約4150畝95萬斤。完成移栽面積4478畝,收購入庫菸葉91萬斤,上等煙比例達66.85%,產值1131.6萬元;“萬畝茶園”規模凸顯,新植茶園面積547畝,春茶產量45噸,茶葉產值2000萬元。在全縣第二屆採茶制茶比賽中,我鄉選手分別獲得採茶比賽“第二名”、“第三名”,制茶比賽“第二名”好成績,鄉集體獲團體“一等獎”,生態茶產業在年終考核位居全縣第二名。“萬畝核桃”開局良好,春植核桃4057畝,冬植核桃6200畝。
——生態畜牧穩中求好。存欄生豬4396頭,大牲畜2531頭,山羊2749隻,家禽10.21萬羽,出欄商品豬6786頭,商品牛538頭,山羊3624隻,家禽7.8萬羽,養殖大鯢2450尾,竹鼠385隻。
——藥材種植規模擴大。種植天麻29000平方米,發展黃柏、桔梗、金銀花等中藥材350畝。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實施教育“9+3”計畫和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工程,著力開展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和平安校園創建工作,完成集鎮中心幼稚園主體工程建設,組織教育獎學獎勵資金10萬元。鄉一貫制學校獲市授予“綠色學校”稱號,被市、縣表彰為“先進集體”,永義商會被省委政府授予全省尊師重教“先進集體”,全鄉中考500分以上考生4人。
——衛生事業長足進步。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基金收繳工作力度,收繳率達97%,按時報銷農村合作醫療費用,共報銷6698人次,累計報銷金額1320741.98元,人均報銷755.5元,實現慢性病患者100%管理。組織全鄉450餘名農村婦女參加宮頸癌篩查。
——人口計生統籌發展。時期出生162人,人口出生率為11.9‰,自然增長率為5.4‰;落實綜合手術結紮165例,上環34例,補救14例,新增農村獨生子女戶11戶,二女戶12戶。打造“雙誠信、雙承諾”示範村2個,合格村8個,徵收社會撫養費27.1萬元,落實“四項制度”資金32.3萬元。
大產業促進大扶貧
——印江特色產業加快“減貧摘帽”步伐
2012年,印江自治縣農村民眾實現現金收入4418元,增長18.8%,高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8%的增速。
產業扶貧是核心。近年,印江加大產業扶貧工作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創造性地實施農村民眾增收致富行動計畫,大力培育扶持茶葉、果蔬、生態畜牧業等主導產業,全面加快了農村民眾的增收步伐。
以短養長 促進產業持續發展
寒冬,走進印江新業鄉落坳村,村民們冒著嚴寒正在幼齡茶園裡採摘套種的白菜,每畝收入可達1000餘元。
村支書吳啟榮介紹,為了讓民眾既在短期內有收益,又有益茶園的管護,村里發動農戶在幼齡茶園裡種植蔬菜,確保農戶在茶園管護期間收入不減。
縣裡規定,用好田好土種植的幼齡茶園,政府每畝每年糧食補助400元、管護費450元。同時還補助茶農茶苗和茶肥1000元,連續補助兩年。
吳啟榮說,在幼齡茶園裡套種蔬菜,加上政府的補貼,村民完全可以“以短養長”,有足夠的資金來搞好幼齡茶園的管護。
目前,幼齡茶園長勢喜人,茶葉比蔬菜的經濟效益要高得多,三年過後村民們就要開始全部採摘茶葉。
整合資金 確保實現效益最大化
近年,印江以發展農業優勢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積極整合各類支農資金,突出支持茶葉、食用菌等產業加快發展,實現農業產業化實現效益最大化。
在永義鄉食用菌基地,產業大戶方成寶邊採摘木耳邊說,自己其實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人,是被這裡的氣候和政府支持所吸引。目前,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出口到了韓國、日本。
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每一棒食用菌補貼0.5元錢,其中省里補貼0.2元,縣裡整合資金補助0.3元,用於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冷庫修建和廠房建設以及菌棒的生產。
從2010年至今,食用菌產業已在永義、朗溪、楊柳等8個鄉鎮推廣發展2428萬棒,帶動產業區農民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
抱團發展 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印江提出在2013年內要實現減貧摘帽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該縣把注意力放在了產業整合上,力爭讓每一筆扶貧資金髮揮出最大的作用。
木黃鎮的太陽牛業公司是當地引進的畜牧業龍頭企業,現在企業已經擁有800多頭種牛,帶動300多農戶參與到公司+農戶的產業發展中。
縣扶貧辦主任夏良強說:“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農業產業化就是解決未來幾年貧困民眾持續增收的一條主要途徑,印江正舉全縣之力,加大產業扶貧力度。”
目前,印江已經建立起100家專業合作社涉及農業產業的各個領域,並引進成立了省級市級扶貧龍頭企業1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