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暗物質又叫永久性暗物質、硬暗物質,是標準的暗物質,它們只有在極端特殊的條件下才能轉化為明物質。暗物質與明物質可以互相穿透而不發生碰撞或摩擦。一種物質穿越另一種物質前後雙方的一切性質都不發生變化。永暗物質與永暗物質之間可以發生相互作用而不能互相穿透。由於暗物質不斷向外輻射特定的準暗物質,所以它可以被特殊的儀器所感知。永暗物質不反射可見光,但作為客觀實在,它可以被具有某種特異視力的人或動物所感知,也可以通過某種處理,使特定的人和儀器所感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暗物質
- 類屬:天文學,物理學,宇宙學
簡介,效果,相關介紹,
簡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瑞士天文學家茲威基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對星系團的質量進行了測量。一種是光度方法,即測量星系的光度。由於星系的光度與其質量有一定的關係,從光度測量就可以推知相應星系的質量。然後再把各星系的質量加和起來就得到整個星系團的質量。另一種方法是基於動力學,即測量各個星系之間的相對運動速度。由於星系的平均相對速度是整個體系的質量決定的,因而由運動速度就可以推知星系團的總質量。
茲威基發現,用這兩種方法得出的質量差別極大。例如,對於后髮星系團,動力學質量要比光度質量大400倍!這個結果只能解釋為:后髮星系團的主要質量並不是由可視的星系貢獻的,而是由其中大量不可視物質的質量貢獻的。用光度方法測出的質量只包含發光區的質量,不包括存在於不發光區的物質質量。因此,只要在不發光區含有大量的質量,光度質量就會比動力學質量小得多。至於這些質量到底是由什麼物質貢獻的,在茲威基時代,是全然不知的。所以他稱這些質量為“下落不明的質量”,或者“短缺的質量”。
茲威基的大膽推測,長期沒有得到公認。直到七十年代,相當有影響的輿論仍認為星系是宇宙中的主要成份,“下落不明的質量”根本不存在,質量並沒有“短缺”,光度質量和動力學質量的差別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1980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中“短缺質量”一條是這樣寫的:“這個問題(指兩種質量的差別)迄今還未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
效果
按照廣義物質論的觀點,宇宙中的大量暗物質顯然是永暗物質。由於普通物質和暗物質都是能量高度密集的存在方式,它們相互之間必然會相互交換能量而產生力的作用,儘管這種力比萬有引力還要微弱,但是由於宇宙中的暗物質比普通物質要多得多,於是就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相關介紹
宇宙大爆炸理論新說
廣義物質論的宇宙論認為,在我們現在的明物質宇宙在形成之前、時間t=0時,宇宙這時沒有明物質,只有永暗物質和空間,不存在時間的概念,宇宙空間是由能量均勻分布構成的。大約在二百億年以前的某一時刻,宇宙中的永暗物質星雲收縮成的永暗物質超級大黑洞開始發生質變,演化為準暗物質原始電火球,這就是明物質宇宙道生一的暗中生明階段。然後準暗物質原始電火球開始明物質宇宙的演化……。時間t=10—6秒時,溫度T=1013K,原始電火球由子、輕子、介子構成;t= 10—4秒時,T=1012K,主要的物質是子、正反μ介子、正負電子、正反中微子。後來,原始電火球的溫度逐漸下降,才產生了實物粒子,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如質子、中子等,與此同時,明物質宇宙不斷膨脹,在原始電火球中既存在質子、中子、電子,也存在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原始電火球中的質子、中子、電子可以相結合形成明物質原子,而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相結合之後又返回來變成了永暗物質,這就是為什麼宇宙之中只存在明物質,而不存在明物質的反物質的原因,因為在宇宙創生的時候壓根就沒有產生出反物質,哪裡還會有反物質世界呢?
廣義物質論中沒有反物質的概念,這是由於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相結合後就會產生永暗物質而不產生反原子,因此,廣義物質論認為,地球人類理論物理學家們所幻想的反元素周期表和反物質在宇宙中是不存在的,尋找反物質的一切努力都將以失望而告終。如果反物質世界真的存在的話,那么,它只有不與明物質會合才能存在,而不與明物質會合是不可能的,這就意味著反物質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當然宇宙中也就不存在反物質生物。試想,如果一個明物質生物上一個反物質生物,他們見面之後想親熱一下,就在他們接吻的瞬間,他們相互反應湮滅變成了能量,這種事例可能發生嗎?具有最高智慧的上蒼造物主能夠這樣設計嗎?顯然不可能。綜上所述,我們現在觀測到的明物質宇宙是由原本就存在的永暗物質宇宙所創生的,現在的明物質宇宙絕對不是憑空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