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春直隸州
- 創建時間:清雍正十二年
- 別名:永德大
- 今在:福建省永春縣城桃城鎮
清置。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永春縣置永春直隸州,連永春縣、德化縣、大田縣,屬興泉永道。 同時民間也有“永德大”叫法,指永春州管轄的三個縣。今永春縣城...
直隸州的建置最早出現於元代,明清時期地方行政單位之一,以直隸於布政司而得名,與一般隸屬於府的州不同。在清朝,行政區劃的州與廳分為直隸州及直隸廳。其中,...
永春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縣為直隸州,割泉州府之德化、延平府之大田屬之,治永春縣(今屬福建)。屬福建省。轄境相當今福建省永春...
20世紀初,在永春縣城西門內,原州城隍廟舊址西側(郵電、百貨大樓後靠環城路),重建永春古直隸州城隍廟,廟坐北朝南,供奉“輔德尊侯”,建築有兩層,樓下為社區活動...
興泉永道是清代福建省的一個行政區,管轄泉州府、興化府和永春直隸州。 前面是設定於明朝中期的興泉道,明末廢除,1670年(康熙九年)復置興泉道,管轄興化府、泉州府...
嘉謨,鑲藍旗人,清朝地方官員。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嘉謨接替四格任龍巖直隸州知州一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郭世勛接任。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任...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福建布政司,是明朝在閩江流域及附近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下轄10府2直隸州69縣。布政使司衙門駐福州府。...
清初沿襲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劃屬福建布政使司永春直隸州。民國年間,歷屬福建興泉永道(南路道、廈門道)之第四、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區。1949年11...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縣為興泉永道永春直隸州,劃德化縣並延平府大田縣歸其管轄。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從同安縣析置馬巷廳,駐馬家巷(今翔安區馬巷)。...
《世宗實錄·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升泉州府屬永春縣為永春直隸州來道屬,尋改道名為興泉永道,至清末,興泉永道領府二:興化、泉州。直隸州一:永春州...
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田縣改隸永春州(直隸州)。翌年,寧洋改隸龍巖州。 三明新景(5張) 民國時期民國初年(1912年),改府為路,並改廳、州為縣。三明境域屬...
雍正十二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 並改稱分守巡海興泉永兵備道,台廈兵備道改名台灣道,專管台灣。 興泉永道,統轄興化府(今莆田、仙遊一市二縣)、泉州府...
外丘村,明、清早年間與洋上村統稱為永春直隸州民康鄉鳴琴里二十都,外丘又稱芹山境,因地處洋上下游,大丘頭林氏較早移涉拎此,故曰外丘,現有三大字姓,鄭、...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南路道。民國三年(1914年),廢除清制,置興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興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隸州、...
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
清初沿襲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劃屬福建布政使司永春直隸州。民國年間,歷屬福建興泉永道(南路道、廈門道)之第四、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
雍正十二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並改稱興泉永道。統轄興化府(今莆田、仙遊一市二縣)、泉州府(今安溪、石獅、晉江、南安、安溪、惠安、同安(廈門)3個縣)...
《世宗實錄》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6升泉州府屬永春縣為永春州來道屬,改道名為興泉永道,至清末,興泉永道領府二一州:興化、泉州、永春州,直隸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