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都(福建省德化縣別稱)

中國瓷都(福建省德化縣別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德化縣,世界陶瓷之都,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世界瓷都德化縣”,“中國瓷都德化縣”。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是我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全國最大的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中國十大主要陶瓷產區之一,1993年李鵬總理題詞“德化名瓷,瓷國明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化瓷都
  • 地點:中國 福建省
德化瓷都,政區概況,地理位置,政區沿革,政區劃分,人口狀況,土地面積,

德化瓷都

德化縣位於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土地面積2232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202個村(社區),人口30.66萬。境內山多、水足、礦富、瓷美,素有“閩中寶庫”之稱。森林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2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7.3%,森林蓄積量1038萬立方米,占泉州市總量的51%。水電資源充足,全縣擁有電站155座,總裝機容量24.77萬千瓦,小水電裝機容量位居全國前列,被授予“中國小水電之鄉”榮譽稱號。礦產資源豐富,擁有高嶺土、煤炭、石灰石、泥煤、葉蠟石、金、銅、鎢、錳等礦藏40多種,其中高嶺土、鐵礦石、石灰石遠期儲量均在億噸以上,黃金儲藏量20噸,位於全省前列。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是我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全國最大的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中國十大主要陶瓷產區之一,2005年陶瓷產值40.81億元,納稅2.20億元,占全縣納稅額的44.30%。1993年李鵬總理題詞“德化名瓷,瓷國明珠”,1996年以來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和協會授予“中國陶瓷之鄉”、“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中國瓷都·德化”等稱號。“大城關”發展戰略不斷深入,城關建成區面積8.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達17.77萬人。科技工作成效明顯,1999年以來連續三次被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榮譽稱號。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考每萬人口上本科線人數連續五年位居泉州市首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加強,民眾社會治安滿意率連續保持全市前列。此外,衛生、計生、環保、民政等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
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51.26億元,財政總收入5.38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76元。1996年以來連續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綜合經濟實力位居福建省各縣(市)第13位。

政區概況

地理位置

德化位於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東經117°55′- 118°32′,北緯25°23′- 25°56′。東與永泰縣、仙遊縣毗鄰,南和永春縣接壤,西連大田縣,北毗尤溪縣。

政區沿革

德化建縣前疆域分屬尤溪縣、永泰縣管轄。唐貞元年間(785—795年)析永泰縣歸義鄉置歸德場,場址設在今德化縣城,隸屬永泰縣,初具德化縣雛形。五代後唐長興四年、閩龍啟元年(933年)由永泰縣析出歸德場置德化縣,後晉開運二年、閩天德三年(945年),德化縣隸屬閩國東都(今福州)。後漢乾韋占二年、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尤溪縣析常平、進城二鄉歸德化縣管轄,時屬南唐清源軍(今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和泉州。元屬泉州路、泉寧府和泉州分省。明屬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清初沿襲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劃屬福建布政使司永春直隸州。民國年間,歷屬福建興泉永道(南路道、廈門道)之第四、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24日解放。屬福建省第七專區(後改稱永安專區)。1950年10月劃歸晉江專區;1971年晉江專區改稱晉江地區,1985年撤地建泉州市,德化縣仍屬其管轄。

政區劃分

全縣轄18個鄉鎮,共有202個村(社區)。

人口狀況

全縣總人口301888人,其中男157157人,占52.1%;女144731人,占47.9%;非農業人口36878人,占12.2%。人口密度為135.2人/平方公里。以漢族為主,此外還有畲、回、壯、滿、高山、土家、苗、瑤、哈尼、水、蒙古11個少數民族,其中畲族1227人,占總人口的0.41%。根據1997年泉州市僑情普查統計,旅居海外的華僑、華裔及旅居港、澳同胞有12.67萬人,歸僑、僑眷有7萬人。現有旅台同胞1650多人。

土地面積

縣境東西長62.1公里,南北寬60.4公里,總面積2232.1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73萬畝,占總面積的81.6%;耕地面積186168畝,占總面積的5.6%,人均耕地0.62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