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埠48天大戰,紅四方面軍總部設在朱大院牆,前戰指揮部設在永慧寺。現永慧寺為蘇家埠戰役陳列館,徐向前元帥題寫了館名。此外還有紅軍井、紅軍橋、飲馬池、祝捷紀念碑等革命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慧寺
- 釋義:紅四方面軍總部設在朱大院牆
- 地位:蘇家埠戰役陳列館
- 相關人:徐向前
簡介,歷史,景觀,
簡介
歷史
永慧禪寺在江蘇蘇州吳中區光福鎮東太湖邊的蟠螭山上,蟠螭山俗稱南山,在彈山之南。蟠螭山因其狀如無角的蟠龍而得名。“山有曲折致靈,水有波瀾致清。”蟠螭山坐落水際正得此景。它作蜿蜒狀斗入湖中,有如水中島嶼,若遇雲嵐飄渺如海,則有“山在有無之中”之妙。而永慧禪寺也為石壁精舍,建於明嘉靖二年(1523)。據原《光福志》載:“明隆慶三年(1569)僧憨山復創”。相傳為憨山大師結茅之地。清道光中重建。
永慧禪寺的復創人——憨山和尚法號德清,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一生坎坷,五十歲時被當局逐嶺南20年,垂老始遂山居幽懷,著有《憨山夢遊集》。他不僅文章道德冠於一時,而且還精於書道,可惜他的作品大多佚失,至今只有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還藏有他的《山居詩》條幅一件,為罕世之寶。
景觀
寺內殿宇二十多間。整座寺廟因高而低順山勢而築,山門造型樸實如便家。入門東折方可進殿,頗合“山居僻其門徑”的畫理。大殿正面對向太湖,倚著山勢。寺廟中的殿堂、庭院雖然不大,但陳設、布置典雅肅穆,清麗莊嚴。在“大雄殿”的後門,緊挨著倚山的石壁,石壁精舍在永慧禪寺後院內,山岩峭壁陡直,似刀削的石壁高出地面八九米,壁上布滿名公巨卿、文人墨客的題詠、遊記,此乃著名的蟠螭山摩崖石刻二十六方。壁岩間更有一株千年的古石楠樹,紮根在石壁的岩縫中。其根一半在岩縫裡,一半裸露在岩縫外。由於樹身和樹根都一目了然地呈現給遊客,並且樹身緊貼陡峭石壁,如蒼龍臥伏,又似巨蟒盤旋,沿峭壁蜿蜒曲折,向上爬攀將八米左右上崖頂後展開一片蒼翠,才是樹冠。樹冠四季常青,充滿生機,絲毫不見蒼衰之態。此石楠形如臥龍,故又稱“困龍”。
寺旁山石,“翠屏百仞”,似刀斬裁,“自然森削”。石壁上摩崖石刻很多,都為清代、民國初年名人游山時的題記。寺北百米處,有“憨山台”和“梅村泉”。梅村泉,為紀念清代詩人吳偉業(梅村)而命名,“憨山台”,相傳為憨山大師修練打坐的地方。山上,還有於佑任書:“曲石台”和谷鐘秀的“飲綠”等題刻。這些題刻來自各地的名人,以不同筆調和不同形式,記載了各自的游感,歌頌了蟠螭山的自然風光。這些石刻也使這名山相得益彰,令人嚮往。同時,也集書法之大成於一山,而使遊人瞻賞不已。清代詩人孫厚湘《石壁詩》云:
蒼蒼絕壁瞰湖邊,
萬頃璃璃照眼前。
風雨欲來風滿地,
人煙何處水浮天。
松聲時作空中樂,
鷗影都成世外仙。
七十二峰看不了,
一峰詩思一飄然。
生動描繪了這是壯美的湖光山色。
永慧禪寺掩映於太湖之邊的山岩林木之中,是吳中區一處佛教旅遊勝地。1960年,永慧禪寺被原吳縣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蘇州市吳中區佛教開放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