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府中學堂

永平府中學堂

官方名稱,永平府立中學堂,革命家李大釗同志曾就讀的中學,原址位於現今河北省盧龍縣中學。1902年10月,直隸永平府知府治所盧龍縣城內的“敬勝書院”改為“永平府立中學堂”,後簡稱為永平府中學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平府中學堂
  • 原址:現今河北省盧龍縣中學
  • 原名:敬勝書院
  • 改名時間:1902年10月
簡介,歷史,去向爭議,

簡介

中國共產黨的先鋒李大釗同志曾經就讀於此校,其前身為永平府敬勝書院,1902年改稱為永平府中學堂,1914年改稱為直隸省立第四中學校,1922年在灤州唐山鎮設立直隸四中分校。

歷史

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1902年(清光緒28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奏請光緒帝頒發《直隸中學堂暫行章程》,通令各州府將書院改為學堂。同年10月,直隸永平府知府治所盧龍縣城內的“敬勝書院”改為“永平府中學堂”,由府學教官(即學官)範文號任監督,負責監察學堂一切事務。
李大釗永府中學畢業照李大釗永府中學畢業照
“永平府中學堂”是永平府面向所屬七州縣(灤州、盧龍昌黎遷安撫寧、臨榆、樂亭)招生最早的一所中學校,學制五年。初期配校監督一人,堂長一人,庶務主任一人,教習若干人,還有堂役。所授課程分為中西兩學。“中學”四科:經學、文學、史學、政治學;“西學”有:英文、算學、地學、外國史、格致學、外國淺近政治學和體操。當時科舉制度尚未廢止,世人仍以學堂為造就舉子之途,故教授內容仍以“中學”為重。教科書雖由朝廷學部統一規定,但實際多為自定。學堂嚴格聘用教師。中文教員多為舉人,亦有貢生;西文教員多為大學堂畢業生。學堂也曾延聘社會賢達任教。1903年,學堂聘請曾在永平府“敬勝書院”研習學問的白眉初先生為史地課教員。先生任教兩年後入天津北洋師範學堂史地科深造,190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取得清政府“舉人”的功名。他先後在“直隸省清苑中學”、“天津直隸女師(河北師範大學前身)”任教,後來受聘北師大地理系主任、教授兼中國地學會編輯部部長。他不但是著名學者,也是知名的愛國者和民主人士。他在天津讀書時結識了李大釗,與之建立了深厚友誼。他盛讚李大釗:“守常文思如泉,氣魄如虹,有筆掃千軍之力,經天緯地之才。”李大釗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後,先生出面出錢料理了後事,並送“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輓聯。先生在天津女師任國文、地理教師兼十學級班主任,曾教過後來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鄧穎超同志,並與之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建校伊始,校舍有三所,分作講堂、監督室、教習室、賬房、伙房和學生宿舍。經費開支從府署隨用隨領,實報實銷,監督和教習等人員的薪金以及學生的書籍紙筆、一伙食、操衣等項均系官費。
永平府立中學堂建築永平府立中學堂建築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從此“學堂”改為“學校”,負責人改“監督”為“校長”。1914年取消府制,中學改為省立,“永平府中學堂”遂改為“直隸省立第四中學校”,而原府屬州縣的學生仍來此報考。永平府中學堂首屆校友、北洋大學堂畢業生費蔭棠和張延銳二位先生相繼任校長。在此期間,招生人數逐漸增加,於是購建民有地基房產,添置校舍百餘間,主要建築有講堂、禮堂、養病室和師生宿舍等。在校學生共五個班,112人。是年改為秋季始業,修業需滿四年,學業尚無初高中之分。
1922年冬,石占元任校長。適逢直奉戰亂,校舍屢遭摧殘,損失嚴重。且盧龍城環山帶水,山路逶迤崎嶇,遠地學生上學困難。加之京奉鐵路通車,學生多到鐵路沿線中學就讀。故經上級指示,石占元校長就在灤州唐山鎮(今唐山市)設直隸四中分校。1928年秋,曹純一任校長。時逢北伐戰爭,白崇禧部隊進駐盧龍縣城,學校亦被占作兵營,唐山分校也因軍隊占駐無法上課。不久唐山分校駐軍撤離,便於當年將大部分師生並往唐山,而盧龍仍有部分師生留守。至此,學校已有二十五、六年的歷史。在此期間,學校在全國革命形勢的影響下,曾爆發過兩次大規模的愛國反帝學生運動。1913年9月,日本人在昌黎殺死五名中國鐵路警察,激起了昌黎人民的義憤。學校學生為聲援昌黎人民的正義鬥爭,舉行了長達十五天的罷課、遊行和演講活動,以聲討日本侵略者的暴行。1919年北京爆發了“五四”愛國學生運動,直隸四中串聯盧龍師範講習所和高小學生在鼓樓前召開大會聲援北京學生,會後還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這種愛國傳統傳承了百年,成為盧龍中學和其他有關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永平府立中學堂建築永平府立中學堂建築
1931年(民國二十年年),民國政府在“直隸四中”原校址建“盧龍縣鄉村師範學校”,學制三年。1934年改為“簡易師範”,學制四年。1938年,“簡易師範”停辦,改為“盧龍縣初級中學”,校址仍在此院內。1945年,“盧龍縣初級中學”停辦,但當時新政權唐山地區十二專署在盧龍花台創辦“冀東第一中學”(曾稱“灤東中學”),原“盧龍縣初級中學”師生大部分投奔到“冀東第一中學”工作和學習。到1946年,“盧龍縣初級中學”又得以恢復。1947年,國民黨從盧龍縣城撤到青龍河西石梯子,“盧龍縣初級中學”又停辦了。這一時期,儘管由於各種原因,學校發展歷經曲折,但盧龍教育的生脈始終得以延續,為以後盧龍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國後,在黨的帶領下,改為盧龍縣中學,又稱盧龍一中,盧中,2004年被評為河北省示範性高中,多次被評為河北省先進單位。

去向爭議

另一說法,1928年,遷往唐山的直隸四中分校更名為河北省立第四中學校,全部遷唐山鎮馬家屯,屬市區5所中學中唯一的一所公立中學,省內馳名。1937年學校更名為河北省立唐山中學校,1941年吉祥路新校舍落成。學校結束了十餘年租房辦學的歷史,遷入市內。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學校獲得新生,規模空前擴大。1949年5月因教會撤走,豐灤中學併入,稱河北省立唐山中學。到1956年,學校擁有43個班,近2000名學生,教育教學嚴謹,學校社會聲譽非常好。1956年6月,省中初、高中分開辦學。高中部在豐灤中學舊址,稱河北唐山第一中學,國中部留在省中原址,稱唐山市第十五中學。至此,傳承永平府中學堂的學校有三所,盧龍中學唐山市第一中學,唐山市第十五中學。其中,盧龍中學為原永平府中學堂舊址,唐山市第十五中學為直隸四中分校舊址,唐山市第一中學為原豐灤中學舊址,由唐山市第十五中學與豐灤中學合併後又分離所成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