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紅色之旅(青少年讀本)》(作者甄樹聲、解永會)是“”系列之一。 《燕趙紅色之旅(青少年讀本)》收錄了《抗日英雄王二小》、《狼牙山,心中的瀑布》、《冉莊地道戰遺址》、《白洋淀雁翎隊》、《馬本齋紀念館》、《賀龍和陳莊殲滅戰》、《抗大精神世代傳》、《赤岸村和將軍嶺》、《冶陶和南征》、《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董存瑞烈士陵園》等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少年讀本
- 書名:青少年讀本:燕趙紅色之旅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頁數:110頁
- 開本:32
- 作者:甄樹聲 解永會
-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45962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李大釗故居》、《抗日模範根據地》、《“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抗日英雄王二小》、《狼牙山,心中的瀑布》、《冉莊地道戰遺址》、《白洋淀雁翎隊》、《馬本齋紀念館》、《賀龍和陳莊殲滅戰》、《抗大精神世代傳》、《赤岸村和將軍嶺》、《冶陶和南征》、《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董存瑞烈士陵園》、《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柏坡曙色》、《莊稼院,心靈的家園》、《一百九十七封電報》、《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址》……《燕趙紅色之旅(青少年讀本)》(作者甄樹聲、解永會)講述以上這些故事。
圖書目錄
引言
李大釗故居
抗日模範根據地
“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抗日英雄王二小
狼牙山,心中的瀑布
冉莊地道戰遺址
白洋淀雁翎隊
馬本齋紀念館
賀龍和陳莊殲滅戰
抗大精神世代傳
赤岸村和將軍嶺
冶陶和南征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董存瑞烈士陵園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柏坡曙色
莊稼院,心靈的家園
一百九十七封電報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址
李大釗故居
抗日模範根據地
“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抗日英雄王二小
狼牙山,心中的瀑布
冉莊地道戰遺址
白洋淀雁翎隊
馬本齋紀念館
賀龍和陳莊殲滅戰
抗大精神世代傳
赤岸村和將軍嶺
冶陶和南征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董存瑞烈士陵園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柏坡曙色
莊稼院,心靈的家園
一百九十七封電報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址
文摘
唐(山)(京唐)港高速公路有個出口到樂亭縣。這個灤河三角洲上的海隅小縣,居然產生了兩朵馳名中外的藝術奇葩——樂亭皮影和樂亭大鼓。樂亭還是國家農業部命名的“中國鮮桃之鄉”,恰巧趕上“桃花節”,萬畝桃園,桃花爛漫,滿眼紅霞。春花雖好一時鮮,但大部分遊客還是稍作停留,然後奔向李大釗故居,那裡才是樂亭人永恆的驕傲。
李大釗的故鄉大黑坨,在縣城東南18千米。滔滔灤河水從村東流過,南距渤海邊不過一二十千米。故居在村子中央,一處坐北朝南的青磚大院,背後是青山般的松柏林,前面高台階、大黑門,圍牆由整齊的磚孔修飾成花牆。走進去是流行的冀東民居風格,一宅兩院,穿堂相套,三院一體,錯落有致。前院有李大釗同志的半身銅像,兩撇兒濃須,一副眼鏡兒。東房三間,是李大釗伯父的私塾學館;西邊有兩間棚子,一盤石碾,還有一塊石碑,記載李家光緒十三年(1887年)在華岩寺置買香火地一事,是李大釗的父親李任榮的手跡,也是短命的父親留給兒子的唯一紀念。
二門內中院有東廂房三間,是李大釗的降生地,有外婆家給母親周氏陪送的板櫃、座鏡、膽瓶和他母親用的一架織布機。李大釗是遺腹子,父親患肺癆,京東大地震時連嚇帶累,舊病復發,轉年不治而亡,年僅二十三。1889年10月29日,東房傳出兒媳的呻吟,公爹很擔心,走出大門到南園子裡轉來轉去,忽然看見棉花柴上一隻百靈蹦蹦跳跳。老人慢慢走過去,鳥兒也沒飛。他一把逮住,手捧回家。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就聽見嬰兒呱呱墜地的哭聲,嗓門兒特別大。爺爺抹把喜淚,心想這孩子命大,出生前就驚天動地,娘胎里就知道身世的不幸。
輪到給孩子起名了,有人說這孩子是跟百靈鳥一起飛來的,就叫“靈頭”吧。爺爺擺擺手說不行,怕叫“靈頭”壓不住,把靈氣叫走了,孩子不好成人,就叫“憨頭”吧。苦命的“憨頭”沒見上爹一面,一歲零四個月,娘又病故了,全靠爺爺精心餵養。爺爺人胖,夜裡讓孫子含著自己的乾奶頭入睡。村中至今還流傳著李大釗是爺爺“奶”大的說法。爺爺李如珍那年六十三歲,常說:千畝地上一棵苗,孤苗難育呀。可是他打開頭就對孫子嚴加管教,絕不溺愛,“憨頭”有過失還要罰站。鄰居們說孩子沒爹沒娘,抬抬手吧。他說:“小孩兒就像小樹,必須隨時修理枝權,由著他自己瘋長,怎好長成棟樑之材?”李大釗四歲學識字,拿著爺爺寫的帶字的紙片,翻來覆去地念,六歲上就學會了《百家姓》、《千字文》。此外還要天天寫作,每年大年初一跟著爺爺沿三里長街,挨門挨戶地看對聯,聽爺爺講對仗論平仄,不足七歲就能站在老母廟前讀告示,使村里人驚嘆不已。後院的兩間東廂房,是存放糧食的地方,童年的李大釗為了安靜,常常一個人躲在這裡學習。舊居屋裡的書架、方桌都是當年李大釗用過的。
李如珍非常注重孫子的思想品格修養,領著他在前後院內種了許多花木——夾竹桃、茉莉、白玉簪、雞冠花等。李大釗學著給花澆水、拔草、捉蟲子,養成勞動的習慣。茶餘飯後,他給孫子講國家大事、社會新聞,講列強欺侮中國、太后專權、皇帝無能,大清國氣數快盡了,中國人要想不受欺侮,就要起來鬥爭,就要有能人領路。這在李大釗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堅持正義、救國救民的火種。正如李大釗後來在《獄中自述》中所說:“釗自束髮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
中院北房六間相連,李大釗從結婚時起就住東面三間。夫人趙紉蘭比李大釗大五歲,很早就同情幼年失去雙親的“憨頭”,沒承想真做了他的妻子。她十六歲進門就挑起生活的重擔,上侍奉爺爺奶奶,下關照小丈夫去張家學館讀書。所幸李大釗聰明好學,1905年考上永平府中學堂。其間爺爺八旬而終,全家生活的重擔落在了夫人的肩上。兩年後李大釗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再六年東渡留學日本,其間曾參加反袁運動。1916年回國,任北京《晨鐘報》總編輯,並積極參加《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中秋節才風塵僕僕趕回家中,小住幾日又匆匆離去。直到聽說妻子患病,才又急忙趕回家中。為補償病弱的妻子,他長住了四十多天。回到北京,正鬧張勛復辟,他避居上海;事平之後回京受聘於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1918年夏,他利用到昌黎五峰山避暑的機會,進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開拓工作。1919年,積極領導五四運動,暑期又重上五峰山,寫了著名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20年10月,他在北京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為共產黨的成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他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革命運動,使北方工人運動出現了一次又一次高潮;而當時革命鬥爭的經驗和教訓是必須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因此,他積極地促使國共合作,策劃改組國民黨。房中陳列的一對樟木箱和一張藤椅,就是這一時期的文物。樟木箱是李大釗去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買的,它是李大釗幫助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見證。藤椅是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用過的。當年李大釗就是坐在這把椅子上書寫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一千古名聯。P5-9
李大釗的故鄉大黑坨,在縣城東南18千米。滔滔灤河水從村東流過,南距渤海邊不過一二十千米。故居在村子中央,一處坐北朝南的青磚大院,背後是青山般的松柏林,前面高台階、大黑門,圍牆由整齊的磚孔修飾成花牆。走進去是流行的冀東民居風格,一宅兩院,穿堂相套,三院一體,錯落有致。前院有李大釗同志的半身銅像,兩撇兒濃須,一副眼鏡兒。東房三間,是李大釗伯父的私塾學館;西邊有兩間棚子,一盤石碾,還有一塊石碑,記載李家光緒十三年(1887年)在華岩寺置買香火地一事,是李大釗的父親李任榮的手跡,也是短命的父親留給兒子的唯一紀念。
二門內中院有東廂房三間,是李大釗的降生地,有外婆家給母親周氏陪送的板櫃、座鏡、膽瓶和他母親用的一架織布機。李大釗是遺腹子,父親患肺癆,京東大地震時連嚇帶累,舊病復發,轉年不治而亡,年僅二十三。1889年10月29日,東房傳出兒媳的呻吟,公爹很擔心,走出大門到南園子裡轉來轉去,忽然看見棉花柴上一隻百靈蹦蹦跳跳。老人慢慢走過去,鳥兒也沒飛。他一把逮住,手捧回家。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就聽見嬰兒呱呱墜地的哭聲,嗓門兒特別大。爺爺抹把喜淚,心想這孩子命大,出生前就驚天動地,娘胎里就知道身世的不幸。
輪到給孩子起名了,有人說這孩子是跟百靈鳥一起飛來的,就叫“靈頭”吧。爺爺擺擺手說不行,怕叫“靈頭”壓不住,把靈氣叫走了,孩子不好成人,就叫“憨頭”吧。苦命的“憨頭”沒見上爹一面,一歲零四個月,娘又病故了,全靠爺爺精心餵養。爺爺人胖,夜裡讓孫子含著自己的乾奶頭入睡。村中至今還流傳著李大釗是爺爺“奶”大的說法。爺爺李如珍那年六十三歲,常說:千畝地上一棵苗,孤苗難育呀。可是他打開頭就對孫子嚴加管教,絕不溺愛,“憨頭”有過失還要罰站。鄰居們說孩子沒爹沒娘,抬抬手吧。他說:“小孩兒就像小樹,必須隨時修理枝權,由著他自己瘋長,怎好長成棟樑之材?”李大釗四歲學識字,拿著爺爺寫的帶字的紙片,翻來覆去地念,六歲上就學會了《百家姓》、《千字文》。此外還要天天寫作,每年大年初一跟著爺爺沿三里長街,挨門挨戶地看對聯,聽爺爺講對仗論平仄,不足七歲就能站在老母廟前讀告示,使村里人驚嘆不已。後院的兩間東廂房,是存放糧食的地方,童年的李大釗為了安靜,常常一個人躲在這裡學習。舊居屋裡的書架、方桌都是當年李大釗用過的。
李如珍非常注重孫子的思想品格修養,領著他在前後院內種了許多花木——夾竹桃、茉莉、白玉簪、雞冠花等。李大釗學著給花澆水、拔草、捉蟲子,養成勞動的習慣。茶餘飯後,他給孫子講國家大事、社會新聞,講列強欺侮中國、太后專權、皇帝無能,大清國氣數快盡了,中國人要想不受欺侮,就要起來鬥爭,就要有能人領路。這在李大釗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堅持正義、救國救民的火種。正如李大釗後來在《獄中自述》中所說:“釗自束髮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
中院北房六間相連,李大釗從結婚時起就住東面三間。夫人趙紉蘭比李大釗大五歲,很早就同情幼年失去雙親的“憨頭”,沒承想真做了他的妻子。她十六歲進門就挑起生活的重擔,上侍奉爺爺奶奶,下關照小丈夫去張家學館讀書。所幸李大釗聰明好學,1905年考上永平府中學堂。其間爺爺八旬而終,全家生活的重擔落在了夫人的肩上。兩年後李大釗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再六年東渡留學日本,其間曾參加反袁運動。1916年回國,任北京《晨鐘報》總編輯,並積極參加《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中秋節才風塵僕僕趕回家中,小住幾日又匆匆離去。直到聽說妻子患病,才又急忙趕回家中。為補償病弱的妻子,他長住了四十多天。回到北京,正鬧張勛復辟,他避居上海;事平之後回京受聘於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1918年夏,他利用到昌黎五峰山避暑的機會,進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開拓工作。1919年,積極領導五四運動,暑期又重上五峰山,寫了著名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20年10月,他在北京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為共產黨的成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他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革命運動,使北方工人運動出現了一次又一次高潮;而當時革命鬥爭的經驗和教訓是必須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因此,他積極地促使國共合作,策劃改組國民黨。房中陳列的一對樟木箱和一張藤椅,就是這一時期的文物。樟木箱是李大釗去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買的,它是李大釗幫助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見證。藤椅是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用過的。當年李大釗就是坐在這把椅子上書寫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一千古名聯。P5-9
序言
在革命戰爭年代裡,無數的燕趙兒女拋頭顱、灑熱血,以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和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慷慨悲歌。革命前輩曾經生活、工作和戰鬥過的地方成為了我省紅色旅遊得天獨厚的資源,使我省成為全國紅色旅遊大省。如李大釗故居,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冉莊地道戰遺址等,均為全國重點革命紀念地。大力宣傳我省的紅色旅遊資源,對加強我省青少年的革命傳統教育、增強愛國熱情、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均有積極的意義。
本書在“燕趙紅色之旅叢書”十卷本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升華,將我省重點紅色旅遊景區,以遊記的形式展示給我省中小學生,相信會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歡迎。
本書在“燕趙紅色之旅叢書”十卷本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升華,將我省重點紅色旅遊景區,以遊記的形式展示給我省中小學生,相信會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