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永寧河發源於
天水市區西南部的北秦嶺南麓大梁山北坡。上游在
秦州區,由北向南流經娘娘壩、李子園、黨川、馬家坪,
徽縣的太白、柳林、永寧等鄉,在徽縣中壩(嘉陵鎮的火焰山腳)匯入
嘉陵江,河長144公里,平均比降6.8‰,流域面積2161平方公里。在徽境內長68公里,流域面積822.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0‰。
水文特徵
據《甘肅省志·水利志》《徽縣誌》,永寧河年平均徑流量5.11億立方米,其中自產水量2.12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34.27萬噸。水力資源蘊藏量為3.5萬千瓦。徽縣境內多年平均侵蝕模數676.8噸/平方公里,年侵蝕總量55.68萬噸,徽縣境內水力資源蘊藏量3.5萬千瓦。
主要支流
寧河水系較大的支流有焦園子溝、磨家溝、渭兒溝、李家溝、火鑽峽、梨樹溝、李家溝、池家溝、張家溝、瓦山溝、正溝、王家溝、合家溝、徐家溝、龍潭河、黑水溝、東峪溝、八尺峽、通中河、乾溝、後村子溝、掃帚溝、老哇溝、洛壩溝、西溝、張溝、楊家溝、四方溝、蘇溝等河流29條及各種溝溪144條。
高橋河,原於麥積、天水交界的北秦嶺南麓,主要流經徽縣高橋鄉,在太白鄉匯入永寧河。流域面積32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總量8050萬立方米,平均徑流深250毫米;多年平均侵蝕總量163845噸,侵蝕模數508噸/平方公里。
花廟河,發源於天水市秦州區黨川鄉與伯陽鄉交界的秦嶺南麓,縱貫黨川鄉中部,在火雞村張家山以西人徽縣。主流長46公里,落差560米,流域面積476平方公里。年平均每秒流量3.68立方米,年平均徑流總量1.16億立方米,年輸砂19萬噸。
白家河,發源於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鄉大山樑,由秦城區李子鄉入境,經黨川鄉西南部,從馬家坪村南入徽縣。區內流長26公里,河道曲折彎轉,觀音村以西一段闢為曲溪風景區。年平均每秒流量5.7立方米,年平均徑流總量1.8億立方米,年輸砂57萬噸。
磨壩溝,是白家河左岸支流,發源於香子山樑東麓(東經106°4'4.21",北緯34°20'51.99"),流經黨川鎮劉坪村、觀音村,在黨川鎮觀音村流入白家河(東經106° 3'38.13",北緯34°12'15.89"),幹流全長約19km,流域面積52.9km,主河道平均比降為72.36‰,多年平均年徑流量0.02億m。
謝家磨溝,是花廟河左岸支流,發源於馬場梁東麓(東經106°16'58.22",北緯34°16'24.19"),流經黨川鎮夏坪村,於黨川鎮夏坪村謝家磨溝門流入花廟河(東經106°10'1.63",北緯34°10'47.01"),幹流全長約19.49km,流域面積80km,主河道平均比降為45.92‰,多年平均年徑流量0.05億m。
治理開發
水電開發
太白水電站,1973年5月建成發電,引高橋河水,流量0.5立方米/秒,落差20米,引水渠長2200米,裝配50千瓦發電機1台,6千伏配電線路3000米,年均發電量5.2萬千瓦時,供太白鄉3行政村8個自然村及鄉政府所在地有電,總投資6萬元。
航道航運
永寧河及嘉陵江道航運徽縣自古為通陝入川的水路通道之一。唐元和(806~820)中,節度使嚴勵自長舉縣(今白水江鎮長豐)而下向西疏通嘉陵江二百里,使成州、河池等地的糧食能用船運到興州(陝西略陽),以供給興州守軍。南宋時,嘉陵江西岸的河池曾是宋與金、元對峙的前沿。當時,南宋大量的糧草都憑藉嘉陵江水逆流轉運。清順治七年(1650),為解決人川清軍的供給,徽州知州楊三辰組織人力,疏通徽縣以上嘉陵江水道,監造糧船百餘只,徵召水夫數百名,把秦州(天水)、成州(成縣)的糧食集中徽州(徽縣),然後轉運至嘉陵江沿岸碼頭裝船人川。當時,徽縣水運已上延伸到嘉陵江支流永寧河,可抵達永寧鎮。民國27年(1938),華雙公路通車前,川陝貨物多沿嘉陵江而上,自大河店南白水江碼頭進入徽縣,然後轉送到甘肅各地。隨著華雙公路的開通,尤其1957年寶成鐵路的開通,使嘉陵江上游水運逐步被公路、鐵路所取代。
1958年“大躍進”中,徽縣曾在永寧河開通了柳林江口至永寧的航道十多公里,承擔了部分物資的運輸,1960年代初停止。
河谷風光
銀樁夕照,位於徽縣城東北30公里處柳林鎮內的永寧河右崖,其山壁立千尋,石色如赭。相傳崖巔有古木望如銀樁,故名。崖下河水清澈見底,左岸有尖山、石乳、牛鼻洞諸景倒映水中。夕陽西下,光灑水面。水山一色,赤紅一片。頗為壯觀。
江峽洞天,位於徽縣城東北30公里處,在柳林鎮東北部的永寧河谷。公路依山傍水,沿峽鑿崖而過。峽兩側奇峰疊翠,峭壁參天。山上古柏兀立,路下清流直瀉。車過隧道洞天,充滿神秘幽情。甘溝新石器時期的村落遺址距此不遠,為縣內旅遊勝地之一。
流域概況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在徽縣境東北部的永寧河谷地帶依山傍水,繁衍生息。柳林鎮東北部的永寧河谷有甘溝新石器時期的村落遺址。流域內也是徽縣的人口主要聚居區,主要鄉鎮有:
太白鄉,自然資源豐富,紅青櫚、木竹貯量大,土特產多,有木耳、核桃、花椒、生漆、柿子、蜂蜜、毛栗等。該鄉是縣內主要的野生藥材產地,野生藥材以黨參、天麻、豬苓、杜仲等最為有名。另外境內森林面積大,野生動物種類多。境內礦產資源有金、銀、鉛鋅礦等。
高橋鄉,土特產有生漆、黑木耳、板栗、核桃、橡樹皮、中藥材等。境內山巒疊嶂,林木蒼翠,森林、灌叢、草地覆蓋率達90%以上,野生動物種類多。境內還蘊藏著豐富的氟石礦(螢石)。境內設有小隴山實驗總場高橋林場。古代,該鄉是徽縣入秦州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朝曾在此置關。民國時期,高橋所產麻紙和豆腐乾很有名。華雙公路(蘭州華家嶺至雙石鋪)通車後,入秦州故道廢棄。境內自然景觀有位於王灣村的魚洞子,每年穀雨前後,小魚自洞中游出,村民可獲利。另有青龍觀依山而建,別有情趣,亦不失為人文景觀。
柳林鎮,境內峽谷盆地相間,丘陵溝壑交錯,嘉陵江支流永寧河由北向南縱貫22公里,沿河有灌溉之利,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由於氣候溫和,鎮境永寧河兩岸民國時期為縣內主要產棉區之一。
永寧鄉,永寧河縱貫全境,灌溉便利。該鄉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糧食產量位居全縣之首。歷史上曾是有名的產棉區。
嘉陵鎮,是進出縣境的南大門,也是徽縣與外地經濟交流的一個重要視窗。該鎮地處南秦嶺北麓,是以石灰岩為主的石質高山區。地形複雜,群山壁立,峽谷幽深。地勢由西北河谷區向東南逐漸抬升至縣境最高處東界山(海拔2504米),境內鐵山(又名青泥嶺)以詩仙李白的《蜀道難:》而聞名於世。嘉陵江流經該鎮,其支流永寧河由永寧鄉流人,在火焰山腳註入嘉陵江。
珍稀兩棲類主要有大鯢(娃娃魚),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主要生活在永寧河上游高橋、太白鄉境內的支流和嘉陵鎮三灘的小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