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臥落河(又名鹽源河、臥羅河、臥龍河),是理塘河的最大支流。源於鹽源縣柏林山西麓,由東北向西南穿越鹽源盆地,於木里縣下麥地鄉注入理塘河。全長166.1公里,水面平均寬45米,州境內流域面積0.57萬平方公里。在馬鹿塘河匯口以上稱大河裡,梅雨以上稱梅雨河,巫木河匯口以下稱鹽塘河,永寧河匯人後稱臥落河。
鹽源河,源出小高山南麓,沿白楊溝經衛城、雙河、乾海、梅雨、鹽塘、甲米至拉拉河南與巴基河匯合後,過臥家村與木里河相匯,注入小金河。幹流長173.7公里,流域面積8614平方公里。流域面狀如梧桐葉,中線長92公里,平均寬94公里,最大寬128公里,流域完整係數為1.02。也有人認為鹽源河發源於火爐山南麓,沿馬壩河(或馬鹿塘河),經螃蟹石、乾海龍塘、喇嘛橋、白潔河(與鹽井河相匯)入梅雨河、鹽塘河、臥羅河,再注入小金河,屬金沙江三級水系。支流有永寧河,上游有瀘沽湖,自北向南注入鹽源河,後入臥落河。
水文特徵
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25秒立方米,徑流量27.97億立方米,徑流由降水補給。天然落差1210米。
主要支流
名稱 | 河長(公里) | 落差(米) | 平均比降(%) | 直線河長(公里) | 彎曲係數 | 流域面積(公里2) | 河網密度(公里/公里2) | 發源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瀘沽湖,位於四川鹽源縣與雲南寧蒗縣交界處,為川滇共轄。湖東為鹽源縣左所區,湖西為寧蒗縣永寧區。該湖俗稱左所海,古名勒得海、魯枯湖,湖面海拔2685米,湖泊最長9.5公里,寬7.5公里,最大水深70米,平均水深40米,面積49.5平方公里,蓄水9.5億平方米,湖岸線長44公里,湖東有一長形島,伸入湖中,名長島,長島南北有6個小島,當地人稱海堡,謂之三島停帆,為鹽源縣舊時的八景之一。湖東海門河為唯一的外流河,經永寧河、鹽源河、小金河(理塘河、木里河下游段)轉雅礱江入金沙江。平均流量1.64立方米/秒,年出流量5200萬立方米。
治理開發
灌溉工程
長生堰,古堰,1978年~1982年修復,進水流量為0.4立方米/秒,乾渠長7公里,有支渠8條,共5公里。乾渠灌經娃兒嘴全村,在海子凼橫穿鹽(源)一木(里)公路,靠梅雨街西房外直下八家村,堰尾於黎家灣入鹽源河,全堰共灌農田2200畝。
梅雨大堰,1957年勘測設計,1958年建成通水。乾渠原長17.5公里,堰頭在乾海鄉境內九洞橋上游500米處,從兩岸引鹽源河之水,引水流量1立方米/秒,經1986年改建後,乾渠縮短為15公里,實際流量為1.2立方米/秒。建有大塊石混凝土重力攔水壩,長28米、高3.5米、寬6米,取水後沿途灌經乾海鄉之九洞橋村、下柴溝,進入合哨鄉之雙獅村,橫灌全村後在肖家堡進入咚咚坡渡槽,跨過小鹽井河進人梅雨鄉,經官草灣管理房,在娃兒咀與鹽木公路交叉,用暗涵穿過蝦爬溝中段,再穿孫家河溝後至杉八窩村中部進人小河邊村,堰尾匯入店子溝內。沿途共灌田1.23萬畝,其中乾海鄉260畝、合哨鄉840畝、梅雨鄉1.12萬畝,又灌蘋果園3000多畝。灌區內有山平塘60個,蓄水180萬立方米。
文化堰,在雙河鄉境內。1966年完工,堰頭在百沙河中段上,大小塘左岸,全長23公里,前半段水靠梘槽溝水庫輸入,後半段又引鹽源河水補給。堰頭建有混凝土攔河壩,高1.2米、長18米、寬4米。進水口設有木板疊渠閘門一孔,寬1.2米、最大進水流量1.2立方米/秒。灌經下大水塘轉至楊柳溝直下仁和村,在跨鹽源河處建有小石河堰一道,過河後進入紅光隊順河直下,跨過龍口河下游至伍家園子,董家堡子直至鳳凰村與乾海交界處匯入鹽源河。灌經5個村(大隊)、20多個組(生產隊),總灌面2600畝。
“九二•一”大堰,在樹河區,由樹河鄉(當時為公社、下同)主辦,草坪鄉配合修建,1966年9月21日開工,進水口在草坪鄉之春天坪右岸,海拔高程2200米,起水後經陳家村子至獅子灣、黃竹灣、二塘子、大灣營、黃家屋基、榨子溝、廟坪子止,尾水匯入樹瓦河。施工艱險地段達14處,諸如照壁山、懸天岩、神仙洞、老鷹岩、鎮妖岩(即1952年擊斃在逃匪首張玉麟之絕壁岩洞)、吊鐘岩、蛇繞道等。1974年乾渠通水,1975年完成灌區配套。1976年春,又將堰尾延伸3.5公里,為50.5公里長、灌面增至4000畝,其中草坪鄉700畝。各支渠上建有小電站5座、裝機5台、容量64千瓦。
長柏堰,在左所區長柏鄉,1976年施工,1978年6月竣工。引雪地洛溝之水,進水口在河右岸,進水流量為0.4立方米/秒。乾渠長20公里,沿途有3處山溪小泉水補給,共約0.2立方米/秒。有配套渠14條、長17公里。長柏堰主要灌溉長柏和故支兩個村,灌田1500畝、水澆地2300畝。通水後灌區總產量提高30%。
乾塘堰,1969年2月由縣水電局勘測設計,1971年8月5日動工。1976年6月基本竣工通水至主灌區。乾渠全長91.2公里,渠首在麥地鄉(當時為公社,下同)官房溝,從左岸引熱水河水,取水口海拔高程2740米,渠尾在乾塘鄉之白條河邊。進水口最大注量1.2立方米/秒,河流最枯流量0.9立方米/秒,沿途有4處較大的山泉補給,共約0.5立方米/秒。渠道全長91.2公里,有支渠92條,全長120公里。
岔丘堰,從鹽塘區之黃草鄉上岔丘河右岸引水,進水口在金洞子溝,經泡耳灣,翻越黃梁子,穿進格達山向東順山而上至蜂子岩,抵達陰岩子為堰尾,乾渠全長35公里。堰頭取水流量為0.15立方米/秒,沿途有4處山溪泉水補給,匯齊後,最大流量為0.66立方米/秒。有支渠7條,共長20公里。主灌區為鹽井鎮所轄4個村,灌田1240畝,水澆旱地3107畝,蘋果園8540畝。岔丘堰經1965年、1987年兩階段建成。
麥地堰,鹽源果場建。灌面在5000畝以上,建於1970年,長29.18公里,流量2.3立方米/秒,主蓄區為果場二道溝場部附近4個水庫,蓄水量共248.^萬立方米。下海鄉之二道溝水庫、白泥巴水庫、上游水庫,共引蓄水量為330萬立方米。
雙石包水庫灌區,壩址下段已有引水渠道3條。一為三合堰,興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時稱雙龍堰,進水口在壩腳東岸,長8000米,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主灌區為滑泥堡、喇嘛橋,在下滑泥堡匯入河內,共有灌面2510畝。二為平樂堰,始建於道光十二年(1832),進水口在壩下游150米處西岸,堰長4000米,流量為0.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5201畝,主灌區為白潔河、十五股(今五股村)各生產隊,上段有片石漿砌渡槽兩座長11米,1978年至1979年冬春間由受益村組加寬一倍。其三為石洞堰,進水口在西岸喇嘛橋上方,全長14公里,引水流量0.6立方米/秒,始建於清朝末年,主要灌區為下滑泥堡,上下馬廠,堰尾在鯉魚塘,匯入鹽源河,共有灌面5201畝。
立新水庫灌區,控灌乾海鄉魚脊、蔡家、攔河3個村及鹽井鎮近三分之一耕地,實灌稻田面積7058畝,其中鹽井鎮800畝。立新水庫的輸人乾渠僅200多米長即流入鹽井河內,沿鹽井河兩岸修引水渠5條:
光明堰,在三角壩左側取水,長8000米,流量0.2立方米/秒,水流經菜園子至五口井,翻巫家椏口進入莊子水庫,灌溉乾海鄉蔡家坪子沙打窪,灌面250畝。
新堰,在三洞橋上方左側胡家碾房起水,穿過牛王廟,順公路直下,有一支渠進入一號、二號山灣塘,灌溉蔡家坪子、譚家壩等,引水流量0.4立方米/秒,灌面1055畝。
高岩堰,在菜園子右岸起水經魚脊染至土城,控灌魚脊村和南河村共832畝稻田,尾水流人南邊河。
三洞橋堰,在三洞橋下方左岸起水,經牛王廟坡腳順鹽井河而下,灌鹽河村、解家壩、官草壩等地,長2000米,引水流量為0.2立方米/秒,灌面共550畝;
三岔堰,在牛王廟下端鹽井河左岸起水,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控灌鹽河村1675畝。立新水庫在乾海鄉灌區內有山平塘42口、囤蓄水總量60多萬立方米。
水庫
棵槽溝水庫,位於縣城東北角23公里的雙河鄉梘槽溝上,屬鹽源河支流白沙河上游段,積雨面積25平方公里。1964年3月開工,1965年3月竣工,初建時壩高20米、蓄水量300萬立方米。大壩為粘土心牆壩。歷經1970年、1972年、1984年三次整個擴建後,壩髙24米、壩頂寬2.8米、長103米;正常蓄水量500萬立方米,校核庫容635.4萬立方米,死庫容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萬畝。配套工程有左右乾渠,左乾渠長4公里,流量為0.5立方米/秒,灌面3500畝;右乾渠長48公里,經過一段河道7個村後進入文化堰,總灌面6500畝。
雙石包水庫,在乾海鄉龍塘村、馬壩河龍塘狹谷出口下500米的主河道上。1965年12月動工,1966年6月完工,設計庫容量為200餘萬立方米,1975年到1976年春整治,從庫區移民14戶後,充分發揮了效益,灌溉乾海鄉5個村、灌面1.21萬畝。1980年整修加固後,又加高3米,壩髙達13.6米、庫容量達320萬立方米。
立新水庫,在大水塘原址,位於縣城東南角2000米,屬乾海鄉在鹽井鎮境內征地修建,1958年冬把原來的水塘擴大為蓄水幾萬立方米的山灣塘。1965年在塘的基礎上築壩而成,蓄水量達213萬立方米。1975年定為病害水庫,於1976年至1977年進行整治。其水源主要靠攔截鹽井河上游之水引蓄,自身積雨面積僅2.4平方公里。年引蓄水量320萬立方米。
二道溝水庫,位於下海鄉二道溝中段,上游有積雨面積2.5平方公里,主要靠麥地堰尾水補給。1973年11月動工,1976年8月竣工。壩型為粘土心牆壩,壩高14.17米、頂寬6米、長296米、正常蓄水量為238萬立方米。最大庫容量240萬立方米、死庫容8萬立方米。灌面5400畝,配套乾渠分左右各一條,左乾渠長15公里、流量為1立方米/秒,出口處有一支渠分水灌溉興隆壩田300多畝。白布洛匯入清水河,灌溉面積為3200畝稻田。右乾渠長2500米,起水後經汪家院子,在下海中學右側穿過公路後折轉向上至曹家碾房灌下海全村共2200畝。
石樓梯水庫,位於雙河鄉古柏河之主河道上,其建築形式與乾海雙石包水庫相同,庫區上游積雨面積75平方公里。1969年由縣水電局勘測設計並動工興建,1972年5月竣工。1976年又擴建,達到蓄量29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5500畝。配套渠分左右乾渠,左乾渠長13公里、計流量1立方米/秒,在4000米處。主要灌區為小堡子、石家寨、鹽源果場古柏分場等地,灌面為4200畝。灌區內有山平塘3口、養魚池4口,蘋果1500畝。右乾渠長8500米、灌面800畝。
雙獅水庫,在鹽井鎮太安村,小地名雙獅子,故名。1976年3月開工興建。1980年10月竣工,積雨面積1.1平方公里,年引蓄鹽井河水110萬立方米,常年蓄水量104萬立方米,死庫容1.2萬立方米。大壩為粘土心牆壩,壩高21.3米、壩頂寬11米、長238米,副壩,高6米、頂寬7.5米、長159米。主幹渠長12公里,灌區為鹽井鎮太安村、太平村1200畝耕地,主灌區為慢坡子萬畝蘋果園。灌區內有山平塘5口、蓄水8萬立方米,另有果園囤水池80多口。
曹家坡水庫,在衛城鎮中和村曹家坡溪溝上,積雨面積3.5平方公里,主要靠引白楊溝長流水、引水渠長3000米,常年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進水口以上有積雨面積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深為736毫米,年引蓄水量510萬立方米以上。1976年元月開工,1977年在大壩初具規模後開始蓄水灌田,1984年主體、配套工程全部竣工。大壩為均勻土質壩,高25.3米、壩長524米。正常蓄水量530萬立方米、死庫容5萬立方米。配套乾渠分左右各一條,灌面6271畝。
前所水庫,在前所鄉逗樂村,永寧河支流的黎家咀河上,位於川滇兩省三縣(鹽源、木里、寧蒗)交界處,庫區海拔2750米。1976年10月動工,1978年5月,全線通水,輸入。庫區上游積雨面積34平方公里,植被好。大壩為粘土心牆壩,壩高20米、長234米,蓄水量238萬立方米、死庫容18萬立方米。引水渠長7500米,最大流量1立方米/秒。輸入乾渠長26.5公里。工程具有多功能效益,灌溉前所鄉耕地3500畝;電站年發電量7.2萬度;解決320戶人和1560頭畜的飲用水困難。
黃沙溝水庫,位於雙河鄉黃沙溝村龍口河口岸。積雨面積僅2平方公里,主要引龍口河的水,引水渠1000米、引蓄流量為0.2立方/秒、年引蓄量120萬立方米。1964年由縣水電局勘測設計,1966年建成後蓄水30多萬立方米,後經1967年和1968年兩次擴建改造後,最大蓄水量為102萬立方米,正常蓄水量92萬立方米,有水面108畝、灌面3000畝。大壩為均勻土質壩,髙14.9米,最大出水量0.9立方米/秒。配套渠分東西兩條,東乾渠長6000米,主要灌區在潘家壩和公路兩側,尾水至雙碾房後人鹽源河,有支渠10條、大小建築物12處、共灌田1700畝;西乾渠長3000米、灌區經蔣家園子、蔡家溝等地、灌面共1300畝。尾水交匯於龍口河上游。
朱壁山水庫,位於雙河鄉楊柳橋村之豬彝山溝上,積雨面積僅2平方公里,主要靠引龍灘河水,年引蓄水量90多萬立方米。大壩為均勻土質壩,壩高12.2米。總庫容為10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93.5萬立方米、死庫容1.5萬立方米。1970年由縣水電局勘測設計,並指導施工,1971年春開始蓄水,當時是庫容為80萬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庫。經1972年和1974年兩次加壩整修後達到現在規模。主灌區為公路兩側的上堡子、下堡子稻田,有支渠5條,長3000米,堰尾在下堡子河邊流入鹽井河內。
白泥巴水庫,位於下海鄉上海村的白泥巴溝上,1984年2月開工,1985年春竣工。庫區上游積雨面積3.5平方公里,主要引蓄麥地堰之來水,年引水量100萬立方米。大壩為均勻土質壩,壩高27米、壩頂寬4米。總庫容量為102萬立方米,正常庫容93.5萬立方米、死庫容1.5萬立方米。灌面為2500畝。
馬棚子水庫,位於下海鄉清水村馬棚子。1987年2月開工,庫區上游積雨面積3.5平方公里,主要引蓄清水河大龍洞之泉水和雨季山溪水,引水渠長4700米,設計最大流量為2立方米/秒,壩高25米、壩型為均勻土質壩,總庫容為660萬立方米、死庫容37萬立方米,設計灌面1.2萬畝,其中新增有效灌面8455畝,改善灌面4545畝,受益灌區為下海、棉埡、博大3個鄉。主灌區是下海鄉清水村,其次為棉埡、博大兩鄉部分耕地。
水電
甲米一級水電站位於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境內,取水樞紐位於鹽源河甲米村上游5.3km的手爬岩處,距縣城約54.7km;廠房位於桃子鄉跨棉村鹽源河右岸一級階地上,距甲米村7.0km,距縣城67km。廠房與取水口均布設於河流右岸,左岸有鹽瀘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2011年6月底第一台機組安裝結束,具備發電條件,第2#、3#機在2011年7月底、8月底發電。電站的開發河段系鹽塘河幹流,開發方式為引水式,引水線路總長11.062km。電站以一回110KkV出線接入鹽源城東變電站。電站裝設3台13mw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39mw。
龍口河電站,在縣城東南9000米,引龍口河水,分上下兩級,一級機房渠長3000米,流量0.08立方米/秒,落差250米;二級機房除用一級機房尾水外,另從山腰開渠3200米、落差250米。1970年開工修建,1971年8月一級機組安裝發電,1972年10月建成二級機組。前後總投資47萬元。1989年又投資48萬元進行全面技術改造。終期裝機容量760千瓦。
和平子電站,在距縣城29公里的麥地鄉境內,樹瓦河上游冷水河支流和平子段左岸,是樹瓦河冷水河水能資源梯級開發的第一級站。1977年8月開始勘測設計,1978年5月11日開始進行建設,初期規模為1X1250千瓦。引水渠長3600米,設計流量1.6立方米/秒、落差320米。總體規模為裝機2台2500千瓦(2X1250)機組。1983年4月7日,一號機組投產供電,達到所批准的初期規模。1985年8月17日,二號機組安裝完畢,並試機發電。
平川鐵礦電站(平梅電站),系縣辦平川鐵礦自備電站。1977年6月破土動工。站址在平川河下游之長麻地段左岸,引平川河之水,渠長1900米,與西452掛源縣誌鹽公路隔河平行,引用流量1.4立方米/秒、落差75米,裝機2台共640千瓦。1979年元旦投入運行供電。1988年,在渠道的尾水處興建安裝了320千瓦的同類型機組1台。共有水輪機組3台(3X320)總容量960千瓦。1990年發電量210萬度。
涼山州鹽源鹽廠電站,是州輕化工業局在鹽源開辦的地方國營製鹽企業自備電站。位於鹽井河上游之絲廠灣段左岸,引鹽源河水,渠長1000米,引用流量0.04立方米/秒,落差100米。1965年由鹽廠自行設計修建裝機125千瓦。1978年增設同型號備用機組1台125千瓦,共為(2X125)250千瓦,以備在機組檢修期亦能保證供電。1972年,為利用現成機組在鹽井河下段陰岩子處修建了二級電站,裝機1台40千瓦,渠長800米,落差60米。
雀屬鹽源果場電站,系省屬在鹽墀所辦的勞改農場自備電站,共有小電站3處,裝機5台,總容量460千瓦。第一處在騾馬堡左岸,引用平川河水建成低水頭大流量的水輪泵電站,裝機1台50千瓦,名騾馬堡電站,供騾馬堡大隊部加工照明用。第二處在鹽塘河上游左岸,名勝利電站,於1966年春建成,初期規模為1台60千瓦。1978年延伸渠道擴大流量後又加裝1台100千瓦機組,成為1000+60千瓦電站。第三處在鹽塘河花魚塘右岸,名花魚塘電站,1975年縣工交局為解決縣辦岔河水泥廠的供電所興建,裝機2X125千瓦,1977年建成發電。1983年由於水泥廠拆遷,縣城擴建規模,將該電站折價售與鹽源果場,現與勝利電站併網運行。
沿海鄉海門橋電站,由沿海鄉政府興建,主要解決瀘沽湖岸邊8000畝水澆地和左所區級機關動力與生活用電。裝機2台,第一台125千瓦,第二台160千瓦,總計285千瓦,引瀘沽湖流出水,進水口在草海出口處,渠長3500米,引用流量2.0立方米/秒,落差33.7米,總投資24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0萬元,花工日1.2萬個,1977年12月第一台機組建成發電,1979年底,第二台機組安裝完畢,並機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