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廣東獨流入海河流韓江支流汀江的支流)

永定河(廣東獨流入海河流韓江支流汀江的支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永定河,廣東獨流入海河流韓江支流汀江的支流。全長91.5公里,流域面積1074.88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定河
  • 所屬水系:韓江支流汀江的支流
  • 地理位置: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
  • 流經地區:龍巖市新羅區永定區
  • 發源地: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坎市鎮田地竹子爐
  • 主要支流:虎崗溪、新塘背溪、西陂溪
  • 河長:91.5公里
  • 落差:3.77‰
  • 流域面積:1074.88平方公里
  • 河口永定區仙師鄉蘆下壩
幹流概況,主要支流,水文特徵,徑流,泥沙,水位,水利建設,引水工程,蓄水工程,水電工程,航道航運,流域概況,

幹流概況

永定河,發源於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原永定縣)坎市鎮田地竹子爐,經龍巖市新羅區適中城坑,轉回永定區撫市西坑、銅鑼坪、龍潭、青溪深渡,撫市鎮政府所在地,再流向坎市鎮的洽溪,與發源於虎崗筆架山的高陂溪和源於孔夫、東中等地的坎市溪匯合後,經堂堡鄉湖雷鎮城郊鄉鳳城鎮仙師鄉,在蘆下壩注入汀江。全長91.5公里,流域面積1074.88平方公里。
主流河段河床平均寬91米,最寬處150米,最狹處32米,河道坡降3.77‰。

主要支流

永定河,其主要支流有高陂鎮的虎崗溪、新塘背溪、西陂溪、上洋溪、平寨溪、富嶺溪,坎市鎮的文溪溪、浮山溪、青溪溪,撫市鎮的田龍溪、吳坑溪、上西溪、上寨溪、貝溪溪、基安溪、中湖三重溪、鵲坪溪、里興桃源溪、橋河下溪,堂堡鄉的蛟塘里溪、三堡溪、賽智溪、香溪、寶溪,湖雷鎮的蓮塘溪、上湖溪、石坑溪、角坑溪、鴨媽潭溪,鳳城鎮的西門溪、書院溪,城郊鄉的中坑溪、箭灘溪、龍門溪、蘭地溪、雙溪溪、梘下溪和仙師鄉的金砂溪、深塘溪、錦西溪。

水文特徵

永定河,年徑流量30.22億立方米,出境多年平均流量為30.26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3200立方米/秒。

徑流

永定縣在永定河中下游有一個羅潭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792平方公里,綜合實測系列24年的資料表明:徑流深及其分布:全縣多年平均徑流深為904.7米,自西南向東北遞增,與降雨趨勢基本一致。徑流的年內分配及年際變化:本縣境內河流均為降水補給性河流,徑流的年內分配基本上與降雨量相一致,存在年內分配不均現象。據羅潭站資料統計,汛期(4~9月)徑流量占全年的71.65~88.61%,連續4個月(5~8月)最大徑流量占全年的60.5%。徑流的逐月變化規律一般為1~6月遞增,五六兩月為全年高峰值,其中6月最大,而後遞減。2~4月徑流量占全年的16.5%;五六月徑流量占全年的38.3%;7~9月徑流量占全年的31%;10~1月徑流量占全年的14%。本縣徑流量的年際變幅很大,最大年(1959年)徑流量為13.3億立方米,是最小年(1958年)4.16億立方米的3.2倍。月徑流量的年際變幅更大。多年平均徑流變差係數Cr值在空間上的變化趨勢是自西北向東南方向遞減。據羅潭水文站從1956~1979年共24年實測計算Cr值為0.31。

泥沙

據羅潭站含沙量實測資料統計,永定第一大河永定河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為0.203kg/m3,多年平均年侵蝕模數為195.3T/km2,最大年份(1973年)為515T/km2,最小年份(1958年)為36.9T/km2。大小年份相差13倍。含沙量大小的年際變化,除與當年徑流多少,挾沙能力大小有關外,也與人類社會諸如濫砍濫伐、採礦築路、開山造田等活動的影響關係密切。1978年後,由於環境保護,森林植被有所好轉,侵蝕模數明顯下降,河流含沙量逐年減少。

水位

據羅潭水文站28年(1954~1981年)的資料統計,年最高水位超過6.50米警戒水位的有26年,超過8.50米危險水位的有5次,最大變幅為8.50米。多年平均最高為7.80米,最低為4.22米。最低水位為3.92米(1986年年底~1987年3月10日),由於久旱無雨,永定河出現比歷年最低水位還要低的水位。

水利建設

引水工程

工程
名稱
所在
地點
建成
時間
集雨
面積
(Km)
引水壩
乾渠
支渠
灌溉

(m)

(m)


(Km)
流量
m/S


(Km)
流量
m/S
有效
(畝)
保灌
(畝)
五鄉圳
虎崗鄉
木坑口
建於清朝,1956年第二次整修
45
2.5
59
1
9
0.6
1
3
0.1
3334
1500
翠子陂
撫市上西西坪村
1969年6月
109
38
33
1
3.2
0.7
2
10.8
0.4
3056
1400
湖雷大圳
湖雷溪口賣柴壩
1979年4月
589
8
60
1
3.65
10
1
10.76
1
3578
3578
合計
9968
6978
小(二)型引水工程(灌溉1000畝至3000畝)統計表
工程名稱
所在地點
建成時間
集雨
面積
(Km)
流量
(m/s)
引水壩
渠長
(Km)
灌溉(畝)

(m)

(m)
有效
保灌
川龍圳
坎市文館
1964年擴建
40
0.25
2.5
15
4
1836
600
橋下陂
坎市田心
1970年12月
237
2.76
2.5
54
4.2
1235
1235
漢洋新圳
虎崗漢洋
1977年12月
49
0.2
3.0
15
4
1500
200
虎西乾渠
虎崗虎北
1981年12月
44
0.5
2.0
40
15.2
2600
1683

蓄水工程

增瑞水庫,壩址位於湖雷鄉增瑞村羅坑壩。1959年12月4日正式動工。當時正處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為保證水庫建設能按計畫進行,賴祖雄縣長親任總指揮,從全縣各公社抽調勞力3000人投入。民工開展勞動競賽,幹部在工地食住,跟班勞動。經過4個冬春緊張勞動,1963年3月完成壩區樞紐工程,1964年全面完成乾渠及南、北乾渠(共長26.3公里)的施工任務。工程總投資26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40萬元,社隊民眾自籌128萬元。水庫總庫容17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4142畝,到1987年底實際灌溉面積3200畝。除了灌溉效益外,對上南、上湖、下湖等村易受洪、澇災害的農田,還起到保護作用。
紅領巾水庫,座落在虎崗鄉虎西村坑源自然村。虎崗鄉是閩西著名革命老根據地之一,又是縣內的重點旱區之一。1958年3月,共青團福建省委為了紀念虎崗人民的功績,幫助虎崗人民發展生產,發動全省少先隊員從事一項力所能及的勞動,如拾稻穗、揀廢銅爛鐵、飼養家禽、採集野生植物等,共集資10.6萬元,幫助建設紅領巾水庫。另外,國家又投資34萬元,社隊自籌12.4萬元,於1958年9月1日正式動工,1959年冬建成。1960年1月11日舉行放水典禮。紅領巾水庫總庫容量50萬立方米,渠道長2.5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680畝,其中保灌1376畝。
灌洋水庫,座落在虎崗鄉龍溪村。水庫具有灌溉、發電、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是跨流域引水梯級開發永定河水力資源的“龍頭水庫”。1965~1966年,由省、地、縣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勘測。1967年5月省九龍江流域規劃隊完成規劃報告,1969年5月省水利局審查、批准了規劃報告。1970年1月地區批准動工興建。1978年列為省基建項目,同年6月7日打通856米的輸水隧洞。到1979年8月上旬為止,共完成總乾渠1.2公里,導流洞195米,施工公路4.5公里,大壩清基80%,基本完成虎西乾渠12公里。另有倒虹吸管1座,長760米,渡槽4座,共長60米,虎崗片耕地受益面積2600畝。從1970~1979年累計完成土石方32.55萬立方米,總投工40.43萬工日,總投資53.68萬元(其中省補助款25萬元,縣財政自籌28萬餘元)。1979年底因國家調整基建規模而緩建。1984年經縣人民政府多次請求,省水利電力廳於1985年12月批覆並上報省計畫委員會,1986年6月省計委批准復工興建,水庫復工工程於1987年1月正式動工。總庫容量為2300萬立方米。

水電工程

100千瓦以上水電站基本情況表
站 名
所在地鄉(鎮)村
裝機容量
(千瓦)
設計年發電量
(萬千瓦時)
投 產
年 月
蘆下壩
仙師蘆下壩
13000
6500
1973.9
1974.9
青溪
撫市溪聯
125
30
1977.1
湖雷
湖雷溪口
750
455
1979.1
塔下潭
坎市新羅
400
216
1980.1
坎市街
坎市街
150
44
1981.1
灌洋坑
虎崗灌洋坑
400
200
1982.12
撫市隔
撫市里興
400
140
1983.1
田龍壩後
撫市龍潭官斜尾
200
77
1985.3
田龍二級
撫市龍潭下秇角
500
190
1987.5

航道航運

永定河航道的起點有兩處:一在坎市;一在撫市。這兩條航道至坎市新羅洽溪匯合後,經清溪、湖雷、城郊、鳳城至仙師蘆下壩,再出棉花灘與汀江匯合,通航里程70.5公里。
永定河航道坎市段,在南唐保大年間(943~955年),可通航至高陂北山(古上杭場署所在地和上杭縣治城),元明時期,還可通航至高陂橋畔。自清康熙,經民國至建國初期,因水源逐漸枯竭,航船才退泊於坎市。
永定河航道清溪至隔口河面,寬百米左右;溪口以下河面寬約150米左右。河床底質以卵石和岩盤居多,河水清晰見底。清溪口,光風甲、鴨媽潭、龍潭頭等河段,河床狹窄,水流湍急,險灘頗多。1970年後,沿河鄉村為發展水利電力事業,在新羅坑、撫溪甲、新連灘、養龍前、古鎮、梅子壩等地,欄河築壩,致使永定河道全線斷航。
蘆下壩碼頭,蘆下壩是永定河船運的終點,出口物資至此要上岸,用人力搬運5公里過半山凹至虎頭砂再上船轉入大埔航運。從潮汕方面運來的鹽糖和其它零雜貨,亦從大埔經虎頭砂用人力運至蘆下壩碼頭才能轉為永定河水運。蘆下壩碼頭原有十幾家轉運行(棧),上百個搬運裝卸人員,大多是本地人,年作業量2~3千噸。自60年代起,船運業隨著陸路車運的發展而衰落,蘆下壩碼頭也因之逐漸荒廢。
其他碼頭,城關、湖雷、坎市、撫市等地碼頭,均利用河壩或坡岸作貨場供物資集散之用。這些碼頭,如湖雷碼頭、坎市碼頭、撫市碼頭,自唐宋至明清,曾久盛不衰。後因水源枯竭,加上攔河建壩,灌溉農田、蓄水發電,進入本世紀20世紀60年代隨著陸路車運發展和航運停滯而荒廢。

流域概況

永定河流域幾乎全部在永定縣境內。永定是福建著名的老區、煙區、僑區、土樓區和礦區。位於福建西南,居閩粵邊陲。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從上杭縣析出設縣,明代統治者取“永久平定之意”而命名為永定。2014年12月13日,撤縣設區,永定區人民政府駐鳳城鎮九一街西路2號。區界東連南靖縣,東南與平和縣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的大埔縣、梅縣接壤,西北和上杭縣相連,東北與龍巖市毗鄰。絕大部分為漢族,講客家方言。
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從西北和東南向永定河谷地傾斜。地貌屬典型的低山丘陵,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縣內最高山峰是虎崗鄉的赤岩頭,海拔1547米。地勢最低的是仙師鄉的蘆下壩永定河口,海拔69米。全縣耕地面積有33.34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9.97%。永定河貫穿本縣腹部全長91.5公里,流經8個鄉2個鎮注入汀江;汀江,黃潭河、金豐溪流經7個鄉1個鎮而注入廣東韓江。全縣大小溪澗河流等70多條。溪河大多穿山切嶺,河床落差較大,多險灘、峽谷、急流,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
永定地處中亞熱帶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無酷熱,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氣溫20.1℃,日照2024.6小時,降雨量1606.9毫米,冰日6.5天,無霜期305天,熱能資源豐富,氣候濕潤溫和,有利於農業的開發。主要農產品有稻、薯、菸葉、蔬菜、茶葉和水果。
永定氣候適宜林木生長,宜林面積263萬畝,林地面積202.96萬畝,森林覆蓋率61%,野生植物有水杉銀杏馬尾松、黃楠、毛竹等8大類332種;野生動物有畫眉穿山甲野豬黃麂等7大類146種。
探明的礦產主要有:無煙煤石灰石石英石耐火粘土石墨稀土、鐵、鋁、錳、鉛、鎢、金等27種,其中煤儲藏量1.8億噸,占全省10.31億噸的17.5%,占全龍巖地區4.45億噸的40.45%。石灰石4.5億噸,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
永定歷代人才輩出,明清時期有翰林12人,進士36人(其中武進士7人)、舉人335人(其中武舉人126人);現代將軍25人(其中解放軍將軍有14人)。縣、團級以上人物476人。知名人士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鼎丞,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國民黨中央常委賴璉,中國謎語宗師張起南,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地質古生物學家盧衍豪,中國土木工程學家鄭華,中國名畫家胡一川,中國第一個音樂女指揮家鄭小瑛,中國名書法家陳榮琚,還有著名愛國僑領萬金油大王胡文虎,錫礦大王鬍子春等。
永定名勝古蹟頗多,新石器宋代的古文化遺址有73處。另有以東華山、茫盪洋、仙洞、金豐大山、金谷寺、西陂天后宮等名山勝景17處;土樓文化景觀有上洋的遺經樓、洪坑的振成樓、高頭的承啟樓、富嶺的大夫第等16處。各處名山勝景景色奇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