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龍吟·題雨岩
岩類今所畫觀音補陀,岩中有泉飛出,如風雨聲。
補陀大士虛空,翠岩誰記飛來處?峰房萬點,似穿如礙,玲瓏窗戶。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濤聲遠,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又說春雷鼻息,是臥龍、彎環如許。不然應是:洞庭張樂,湘靈來去。我意長松,倒生陰壑,細吟風雨。竟茫茫未曉,只應白髮,是開山祖。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水龍吟:詞牌名。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雙調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 觀音補陀:觀音即觀世音之略稱,自唐初避李世民諱,故省去“世”字,菩薩名,亦稱觀自在菩薩。《法華經》:“苦惱從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此詞題中所稱之“觀音補陀”,當指觀音菩薩而言。
- 補陀大士:“補陀”者,《華岩經》謂有補陀洛伽山,且謂系善財童子第二十八參觀音菩薩說法處。“補陀大士”,當亦指觀音菩薩。作者另有賦石中觀音像之《玉樓春·琵琶亭畔多芳草》一首,其中亦有“普陀大士神通妙”句,蓋南宋人多誤以補陀大士為觀音菩薩之另一稱號也。
- 洞庭張樂:語出《莊子·天運》篇:“北門成問於皇帝曰:‘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禮儀,建之以大清。’”
- 開山祖:釋氏多擇名山,建立寺觀。其始創基業者,為之開山祖師。後來對於凡一宗一派者均以是稱之。
白話譯文
狀如觀音的雨岩洞中多么空闊,綠色的山岩誰記得它的來處?岩中的洞穴如萬點蜂窩,好像處處貫通,又似時有隔斷,像扇扇小巧玲瓏的窗戶。千百年來凝成的石鐘乳,垂掛在頭頂將落未落,根根石筍猶如峻峭挺拔的冰柱。岩中山泉噴涌,泉聲如怒濤遠去。飄落的花瓣幽香未散,令人疑惑走上了通往桃源的仙路。
又有人說那泉聲像春雷般轟鳴,是泉底屈曲的臥龍鼾聲大作。不然便是洞庭之野演奏的鹹池之樂,或是湘水女神來來去去鼓瑟起舞。我說泉聲似風雨中的松濤吟嘯,那些長松深深倒掛在陰谷的泥土。可嘆大自然的奧秘茫茫難曉,那早已白髮蒼蒼的神人,也許正是雨岩的開山老祖。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宋淳熙十三年(1186),其時辛棄疾閒居帶湖。雨岩是博山附近的一個奇妙景點。在中國,對大自然的讚頌,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繪,是古典詩詞創作的一個傳統。可是,詞作描寫山水的幾乎是鳳毛麟角。愛國詞人辛棄疾,筆下卻不乏對大自然的種種描繪,數量雖不太多,但氣象萬千,別具一番情趣和境界。這首《水龍吟》,便是其中的一篇。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詞通篇用一問一答、否定肯定的句法,細緻而又有氣勢地描繪了雨岩洞內的壯麗的自然景色。
起韻總寫雨岩形狀。“補陀大士虛空,翠岩誰記飛來處?”這座“雨岩”溶洞,從它外形看,很像佛家所說的那位觀音大士,可是,她虛懷空闊,人們走進去,則別有洞天。接著,作者用密集的“蜂房”,玲瓏的“窗戶”,形容在溶岩洞內的所見:那喀斯特生成的石筍,有的垂掛半空“未落”,有的如“嶙峋”的“冰柱”,植入地面。同時,洞內還隱約可以聽到“遠處”有“濤聲”陣陣。待要向前仔細看時,發現幽徑逶迤,地下還似有落花的香味,於是,不禁發出疑問:這是否就是當年武陵人發現的桃源路呢?這是以桃花源喻其環境佳勝。這提問的結句,為下片寫詞的立意,埋下了伏筆。
下片具體描寫作者在洞中聽到的“濤聲”,或臥龍鼻息,或洞庭仙樂,或松吟風雨,使人耳不暇給,美不勝聽。不僅如此,詞人更冠以“又說”“應是”“我意”等一系列表懸測的字眼,以致“竟茫茫未曉”,由此渲染出一派神幻迷離的氣氛,令人驚奇之餘,頓生一探為快之心。詞的末尾,作者在歸結全篇的立意時,仰頭細看那嶙峋的冰柱,回答上片提出的問題:那開鑿這巨大溶洞的祖先,如今應已是白髮蒼蒼了吧!最後其實是詞人以探索雨岩妙景的開山鼻祖自居,體現了他對自然景觀探測不已、先睹為快的心理。
全詞虛實相生,巧設比喻,尤富想像,描繪出一種瑰麗、神奇、幽秘的境界。詞人運用神馳的想像,把游雨岩的所見所聞,刻畫得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短短一百餘字,就如同一篇遊記散文,內容宏富,含意深婉。
詩是詩人對自然的摹擬。如謝靈運,他的山水詩,是“模山范水”,是“對自然的摹擬”,反映了山水之美,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但是,也只是摹擬。而辛棄疾的山水詞章如這首《水龍吟》,不僅對自然觀察入微,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富於想像,賦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時又兼有磅礴的氣勢。這是在繼承前人藝術經驗的基礎上創製出來的,其成就則是他以前的古典山水詩人所不能比擬的。
名家點評
遼寧省文聯原副主席謝俊華《辛棄疾全詞詳註》:這首詞以虛實相生、想像疊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雨岩的形貌以及它在風吹浪打時的聲響,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