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發運使是指中國官名。始於唐代,管理洛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間的糧食運輸事務。後設江淮轉運使,掌東南各道的水陸轉運。又設諸道轉運使,掌全國穀物財貨的轉輸和出納。唐太宗以後,多與鹽鐵使並為一職,稱鹽鐵轉運使,一般由宰相兼任,並於諸道分設巡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陸發運使
- 類型:古代官名
- 始於:唐代
水陸發運使是指中國官名。始於唐代,管理洛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間的糧食運輸事務。後設江淮轉運使,掌東南各道的水陸轉運。又設諸道轉運使,掌全國穀物財貨的轉輸和出納。唐太宗以後,多與鹽鐵使並為一職,稱鹽鐵轉運使,一般由宰相兼任,並於諸道分設巡院。
水陸發運使是指中國官名。始於唐代,管理洛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間的糧食運輸事務。後設江淮轉運使,掌東南各道的水陸轉運。又設諸道轉運使,掌全國穀物財貨的轉輸和出納。唐太宗以後,多與鹽鐵使並為一職,稱鹽鐵轉運使,一般由宰...
安史之亂以後,官員激增,加以軍需民食,漕運成為迫切問題,於是有設專使以負責漕運的必要。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以李傑為陝州水陸發運使,此為專門設使之始。開元二年(714),又以李傑為河南水陸發運使,改進洛陽至長安間的運輸。開元二十二年,以裴耀卿為江淮轉運使。耀卿改進自江淮直至長安的全線漕運方法...
官名。宋代,初設發運使司官署,置京畿東道官名。宋代,初設發運使司官署,置京畿東道水陸發運使。後專掌淮、浙、江、湖六路漕運,或兼茶鹽錢致。 “發運使”下置副使和判官為輔佐,或不置“使”而以“判置發運使”、“都大發運使”、“都大制置發運使”等官名掌領“發運使司”。(《中國歷代官稱...
官署名。宋初有三門白波發運司、京畿東路水陸發運司。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置江淮水陸發運司於開封,掌江、淮漕運事宜。設發運使、發運副使、發運判官。端拱元年(988年)罷江淮發運司,以其事隸排岸司。至道元年(995年)復於淮南置司。慶曆七年(1047年)又置於真州,設制置發運副使主之。南宋初,僅掌...
先天年間,遷陝州刺史、水陸發運使、守河南尹,疏通漕運,便利物流。征為御史大夫,監修橋陵有功,受封武威縣子。屢次遭到誣陷,遷衢州刺史,拜任揚州(李成器)長史,坐罪免官。開元六年(718年),去世,追贈戶部尚書。人物生平 舉明經,累遷吏部員外郎,明敏有吏才,甚得當時之譽。神龍初,累遷衛尉少卿,為...
唐僖宗繼位,復任文楚為大同防禦使兼水陸發運使。乾符五年(878),因代北連年荒旱,百姓饑寒,故軍需不供,漕運不濟,運糧一石運費以倍計,且承運重役常使供差者破產斃命。文楚憐憫百姓,嚴命縮減軍士衣米。此舉引起其部非議。雲州沙陀兵馬使李盡忠乘機派康君立秘達蔚州,慫恿沙陀副兵馬使李克用起兵,以取而代...
從貞觀六年(632年)起,設“舟楫署”管理漕政和海事管理,後因不敷需要而廢罷,後設水陸發運使掌洛陽、長安間漕運和海事,又設江淮轉運使管理江南各道漕運和海事。 中唐以後,因漕運日重,常由宰臣兼轉運使等職。綱運制度形成後,則責成地方長官分負其責。 時朝廷設立的江淮轉運使、“都水監”的最高負責人...
開寶五年(972),兼淮南、湖南、嶺南等道提舉三司水陸發運使事,兼判門下侍郎事,監修國史及五代吏。六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太平興國初,加左僕射、昭文館大學士,進位司空。太平興國六年 (981),因服丹砂中毒卒。贈太尉、中書令,諡文惠。王仁贍卒 王仁贍,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人。宋初,歷任武德...
呂餘慶回到朝廷後,兼任劍南、荊南等道都提舉使、三司水陸發運使等。開寶六年(973年),呂餘慶與宰相交替執掌政事印,不久因病上表請求解除處理機務之任,朝廷授任他為尚書左丞。開寶九年(976年),呂餘慶去世,終年五十歲,朝廷追贈他為鎮海軍節度使。厚重簡約 呂餘慶為人厚重簡約,趙匡胤歷任藩鎮節度,呂餘慶...
開寶五年(972年),兼淮南、湖南、嶺南等道提舉三司水陸發運使事,兼判門下侍郎事,監修《國史》及《五代史》(即《舊五代史》)。開寶六年(973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同年,薛居正等修《五代史》成。一年後,太祖賜薛居正器幣,以示嘉賞。開寶八年(975年),二月,太祖鑒於天下已定,對薛居正...
開寶五年(972),兼淮南、湖南、嶺南等道提舉三司水陸發運使事,兼判門下侍郎事,監修國史及五代吏。六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太平興國初,加左僕射、昭文館大學士,進位司空。太平興國六年 (981),因服丹砂中毒卒。贈太尉、中書令,諡文惠。田錫請免書狀 太宗時,盧多遜總攬朝政。群臣亡章奏表,須...
會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兼水陸發運使,代北荐饑,漕運不繼。文楚頗減軍士衣米,又用法稍峻,軍士怨怒。盡忠遣君立潛詣蔚州說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克用曰:“吾父在振武,俟我稟之。”君立曰:“今機事已泄,緩則生變,何暇千里稟命乎,”於是盡忠夜帥牙兵攻牙城,執文楚及判官柳漢璋等系獄,自知軍州...
九月,癸丑朔,初置水陸路發運使於京師,以王賓、許昌裔同知水路發運,王繼升、劉蟠同知陸路發運。凡一綱,計其舟車役人之直,悉以付主綱吏,令自雇民,勿復調發。凡水陸舟車輦送官物及財貨之出納,悉關報而催督之。自是貢輸無滯矣。遼以東京、平州旱蝗,旋以南京秋潦,暫停關征,以通山西糴易。辛酉,...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歷任轉運副使、朗州知州、轉運使。景德三年(1006年)交趾王黎恆死,其子龍廷、明讓爭位,發生內訌。邵曄受命為交趾安撫信使。邵曄至嶺表,致書黎氏兄弟,曉以大義。明讓見信,懾於朝廷恩威,即讓位於龍廷,內亂遂止。邵曄回京,呈《邕州至交州水陸圖》及《宜州山川》等地圖四幅。大...
湖州長興顧渚山,與常山宜興唐貢山接壤,東臨太湖,西北依山,峰巒疊翠,雲霧瀰漫,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茶樹生態環境優越,水陸運輸方便,所產“顧渚撲人鼻孔,齒頰都異,久而不忘”。廣德年間與常州陽羨茶同列貢品。大曆五年(770)在此建構規模宏大、組織嚴密,管理精細,製作精良的貢茶院,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
徽宗始大驚,亟遣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以東,且諭貫使作詔罷應奉局。三年正月,臘將方七佛引眾六萬攻秀州,統軍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軍至,合擊賊,斬首九千,築京觀五,賊還據杭。二月,貫、稹前鋒至清河堰,水陸並進,臘復焚官舍、府庫、民居,乃宵遁。諸將劉延慶、...
二月,童貫、譚稹的前鋒到達清河堰,宋軍水陸並進,方臘又放火燒官舍、府庫、民宅,並趁夜逃離杭州。宋將劉延慶、王稟、王渙、楊惟忠、辛興忠相繼率兵趕來,收復了所有被義軍占領的城池。四月,方臘及妻子邵氏、兒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澗中被俘,義軍七萬人被殺。方臘被擒後,被押解京師,於八月...
南宋年間“斜塘”小鎮就已形成水陸通道、河街並行的繁榮風貌。據《斜塘鎮志》記載,老鎮區(斜塘老街)形成於清朝初年,時稱南斜塘鎮,由此可以說“斜塘”已由元明時期的一個古村,至清朝時已為一古鎮了。至清初經濟漸盛時,南來北往的商戶在小鎮老街上落戶經商,逐漸形成了商賈雲集的繁華街市。據介紹,斜塘老街...
發運使陳亨伯請調京畿兵及鼎、澧槍牌手兼程以來,使不至滋蔓。徽宗始大驚,亟遣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以東,且諭貫使作詔罷應奉局。三年正月,臘將方七佛引眾六萬攻秀州,統軍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軍至,合擊賊,斬首九千,築京觀五,賊還據杭。二月,貫、稹前鋒至清河堰,水陸...
西川節度使陳敬瑄於寶曆寺置水陸院,請南本畫《天神地只》、《三官五帝》、《雷公電母》、《岳瀆神仙》及蜀中諸廟一百二十餘,千怪萬異,轟動一時。至五代孟蜀時,被人摹拓竊換而去,多散落於荊湖間。畫跡尚有《金谷園圖》、《勘書圖》、《詩會圖》等,錄著於《益州名畫錄》;《觀音圖》、《文殊部從圖...
唐初,水陸運抵關中之糧僅一二十萬石左右。高宗至玄宗前期,因河南至關中運道艱險,東南運路長年失修,故唐廷常駐東都(洛陽),“就食”太原、洛口倉(分別在河南陝州與鞏縣)的巨量積糧。開元中期,官府機構膨脹,特別是府兵制的瓦解,使糧物需求劇增。天下漕糧,愈益以江淮為重,唐廷組織數千漕船,年運百餘...
南北長9.8公里,東西寬14.5公里,總面積71.2平方公里,人口5.3萬人,204國道、弶溱省道、新長鐵路、沿海高速途徑安豐,串場河、安時河、通榆河、三倉河流經安豐,是蘇北與蘇中銜接的水陸交通樞紐,東可通黃海之濱,西可入里下河地區,南可抵上海、南京,北可達徐淮平原。俗稱南安豐。安豐概況 著名的范公堤將...
斯波義信 《新刻客商一覽醒迷天下水陸路程》略論 方行 清代前期江南的勞動力市場 葉顯恩 清初李士楨撫粵政略與廣東社會經濟復甦 楊國楨 華南農村的“一田二主”——閩西汀州與台灣的比較 秦樹才 綠營兵與清代的雲南農業開發 孫洪升 試論明清時期的茶葉邊疆市場 劉蘭兮 1927-1937年國內遠程販運貿易的發展 陳爭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