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戲班是指江南地區以水鄉為背景,用船作舞台的戲劇演出班子。現今水路戲班大多出現在風景旅遊景區的藝術表演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路戲班
- 所在區域:江南地區
- 全盛時期:20世紀30年代
- 屬性:藝術表演
釋義介紹,全盛發展,
釋義介紹
最早出現的杭嘉湖水路戲班時期稱為“擂船時期”。水路戲班利用船作為載體,沿水路送戲,敲鑼打鼓,成為水上一大景觀,故人稱為“擂船”。從這個時期開始,戲班里基本編制就保持在“十八個半”,所謂“十八個半”是指:有十八個演員,還有半個是管事的,負責開碼頭,接業務。他們中有角兒和龍套,也有樂師和雜役,是藝人又是水手,上到艙頂能唱戲,下到船尾會搖櫓,登上塘堤能拉縴。擂船班的“跟班”就是戲班的管事,“坐中”和“總管”,是班主的左左膀右臂。“坐中”管後台,角色的分派經他參謀;戲文的排練,歸他監督;演出的劇目由他“號牌”。“總管”管理的事務也很多,除了唱戲之外,船上的事全由他經手:演出的地方、收支的銀兩、藝人的矛盾、老者的病故還有一船人的吃喝拉撒睡,“總管”都要操心。擂船班長年形成的班規維護了戲班的聲譽和市場。
擂船班遊動於江南水鄉間,每個戲班都有一條很大的戲文船,稱為“樓船”,這是一份大家產,沒有十足的經濟基礎,是很難在江湖上闖蕩的。“樓船”分為兩層,底層為化妝間和演員住宿的房間,上層為戲文台,不但可以唱戲,還可以武打、翻跟斗。藝人們以船為家,把船裝飾得盡善盡美。當然大多數藝人的生活是很艱苦的,成為名角,掛頭牌,那就能吃得比民眾演員好。學徒和跑龍套的都很艱苦,他們是不能住在船上的,演出時,還需要跑碼頭。一條大船就是一個戲班,船到戲到,“一路上,大船擂響鑼鼓,遇市泊岸,三場鬧過,藝人們就在船頂唱戲。那武生一打開,這船如同水中設擂台,引得河面船隻圍觀,岸邊橋頭聚眾。戲班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他們賺了盤纏,練了唱功,也讓他們的名聲隨著遊動的擂台‘打’響了長江南北。‘擂船班’由此開闢了梨園新天地。”
擂船班時期在杭嘉湖水路戲班整個歷史中只占據了一小段時期,在那之後,杭嘉湖水路戲班雖然依然以船為交通工具遊動在水鄉間,但是主要表演地點由水上轉為陸上。進入廟台演出,在沒有合適演出的廟台的地方,戲班也會在田畈、水岸、湖盪中臨時搭台,俗稱“草台”,因此水路戲班也被稱為“草台班”。台四角樑柱皆由木條、長竹組成。台面鋪板、台頂蓋油布、篾墊成屋狀,後台設屏障掛台幔,台幔背面放置道具架子,刀槍靶子,雲帚馬鞭等。台下圍布幔是演員化妝休息的場所或直接上船著裝。戲台三面朝觀眾,演出時,河面船隻圍觀,岸邊橋頭聚眾,熱鬧非凡,自成特色。戲船河面一泊,水中化作一道風景;鬧場鑼鼓一敲,河岸就成觀眾看台;藝人激情一唱,水鄉頓時錦上添花。
擂船班時期在杭嘉湖水路戲班整個歷史中只占據了一小段時期,在那之後,杭嘉湖水路戲班雖然依然以船為交通工具遊動在水鄉間,但是主要表演地點由水上轉為陸上。進入廟台演出,在沒有合適演出的廟台的地方,戲班也會在田畈、水岸、湖盪中臨時搭台,俗稱“草台”,因此水路戲班也被稱為“草台班”。台四角樑柱皆由木條、長竹組成。台面鋪板、台頂蓋油布、篾墊成屋狀,後台設屏障掛台幔,台幔背面放置道具架子,刀槍靶子,雲帚馬鞭等。台下圍布幔是演員化妝休息的場所或直接上船著裝。戲台三面朝觀眾,演出時,河面船隻圍觀,岸邊橋頭聚眾,熱鬧非凡,自成特色。戲船河面一泊,水中化作一道風景;鬧場鑼鼓一敲,河岸就成觀眾看台;藝人激情一唱,水鄉頓時錦上添花。
全盛發展
20世紀30年代是杭嘉湖京劇水路戲班的全盛時期,這時的水路班已經實行班主負責制,班主一般也是戲行裡面出來的,自己也是個有實力的名角兒,需要有號召力,有經濟實力,租得起或者買得起船。當時也有家族性的戲班,也有老闆雇的戲班等。戲班接生意主要是靠人介紹,介紹的人叫“牌下”,他們自己沒有戲院,是中間人。這些人主要在茶館談生意,班主通過“牌下”與當地商紳簽約後方可成行,“牌下”從中拿些回扣。彼時,每年有幾十個劇團雲集在嘉興集賢樓組班,寄居在北門外秀水兜。因為那裡有位人稱金泉老大的演員,是杭嘉湖京劇的老前輩,一家老幼均為京劇演員,新收門徒很廣,水路班子的演員們紛紛慕名而來。金老逝世不久,秀水兜河道阻塞,藝人們遷往荷花堤一帶。1930年嘉興拆城,新建公路穿過荷花堤。荷花堤人口漸增,無法容納眾多藝人,於是藝人再遷香緣洪及鉬家灘一帶。那裡滿河停泊船隻,附近就是文明戲院。演員們每天早晨可以利用該戲院舞台練功、開打。香緣沃一帶荒野又是生旦們吊嗓踏步之地。附近旅館林立,演員寄宿也較方便。鉬家灘集賢樓,名為茶館,實為藝人之家。班主邀請藝人演出,都在該樓商訂契約和包銀,也是接洽劇團的介紹所。其時各地邀請這幾十個水路班子演出,都必須到此樓商談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