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靈寶縣賞牡丹》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寫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雨後賞牡丹、酒席上聽音樂賞牡丹。下片寫微醉中恍見雨後牡丹“粉淚半低垂”,似向人傾訴,作者觸景生情,由此想起了遠在家鄉的愛人,遂向千里之外遙寄思念之情。詞的脈絡非常清晰,有些帶有色彩的詞,當是作者有意為之,如“雕闌”、“ 金刀”、“翠屏”、“銀箏”、“ 碧霞卮”、“ 酒暈”、“粉淚”、“彩筆”、“紅濕”,全詞於清新之中又呈現出絢麗色彩,此詞多處融化了前人成句,但都妙合無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調歌頭·靈寶縣賞牡丹
- 創作年代:明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楊慎
- 作品出處:《升庵長短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靈寶縣賞牡丹
春宵微雨後,香徑牡丹時。雕闌十二金刀,誰剪兩三枝。六曲翠屏深掩,一架銀箏緩送,且醉碧霞卮。輕寒香霧重,酒暈上來遲。
席上歡,天涯恨,雨中姿。向人如訴,粉淚半低垂。九十春光堪惜,萬種心情難寫,欲將彩筆寄相思。曉看紅濕處,千里夢佳期。
注釋譯文
語句注釋
①水調歌頭:水調歌頭,詞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後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者,有平仄互葉幾於句句用韻者。靈寶縣:即今河南省靈寶市。
②香徑:花間小路。
③雕闌十二:形容欄桿之多。古樂府《西洲曲》:“闌乾十二曲,垂手明如玉。”雕闌,雕飾精美的欄桿。金刀:剪刀。賀知章《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歐陽修《漁家傲》:“金刀剪裁功夫異。”
④六曲翠屏:六折裝飾精美的屏風。
⑤一架:指彈奏的箏曲悠揚。銀箏:箏的美稱。箏為一種弦樂樂器。
⑥碧霞卮(zhī):一種珍貴的盛酒器。此代指美酒。卮,古代盛酒器。卮器滿即傾。
⑦天涯恨:化用唐代溫庭筠《夢江南》中“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⑧粉淚:化用五代毛熙震《欄花》中“勻粉淚,恨檀郎,一去不歸花又落”。
⑨九十春光:指春季三個月九十天。
⑩欲將:化用唐代李商隱《牡丹》詩中“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⑪曉看紅濕處:暗指作者的家鄉新都。杜甫《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宮城。”錦官城為成都的別稱,新都就在成都附近。
白話譯文
春夜裡下著小雨後,路上飄滿了牡丹的花香。雕著精美花紋的圍欄擺滿了牡丹,不知誰剪了兩三枝。六曲翠屏山深掩,一架銀色的箏慢慢的在彈,估且用碧霞杯喝醉。外面的霧有點冷,喝酒的紅暈在臉上來的太晚。
席上的人歡呼,我的心卻在天涯外遺憾,雨中跳舞姿態。向人訴說,粉淚流到了臉頰。時光這么讓惋惜,有萬種心情難以寫出,想要將彩色筆表達相思。要是早晨起來看看,在千里之遠想什麼時候能再遇。
創作背景
靈寶縣在河南。楊慎從四川家鄉赴北京,要經過此地。嘉靖三年(1524)以前,他多次往返於京蜀之間,有可能在靈寶縣停留,但往返時間都不是牡丹開放的季節。而謫戍雲南以後,其行蹤限於滇蜀黔三地,沒有機會再到靈寶縣。楊慎有一組專寫“滇南月節”的《漁家傲》,其中一首寫道:“三月滇南遊覽竟,牡丹芍藥晨妝靚。”這首詞也可能作於滇南。
楊慎在滇南,雖是一名政治犯,但由於他過去的地位、身份和社會關係以及他的博學和文才,仍有一些官員文士與之往還,或來問疾,或聘請寫作,或邀游勝境,詩酒唱和。這首詞,或許是與當地士人同賞牡丹時所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上片寫春雨過後,牡丹盛開。“春宵微雨”,不是“簾外雨潺潺”的大點子雨,更非“雨橫風狂三月暮”那種狂風暴雨,而是“潤物細無聲”的蒙蒙纖雨。花王牡丹,經一夜春雨的滋潤,越發豐艷動人。“牡丹時”者,牡丹盛開之時也。起二句點明時令,引出牡丹,為賞花前應有之文字。以下即寫剪枝掩屏、作樂宴飲的賞花情事。雕闌十二、六曲翠屏、銀箏、碧霞卮等,顯示賞花人家居處陳設富麗,樂器高雅,酒具精美。通過環境氣氛的描繪渲染,烘托出牡丹雍容華貴的氣象。“紅花雖好,還須綠葉扶持”,畫家畫牡丹,一定要同時畫上綠葉。這詞所寫的環境,就起著“綠葉”的作用。上片結韻,以輕寒、香霧、酒暈等語,或烘托,或描狀,寫牡丹之神,牡丹之色,是賞花人眼中的花王形象。
下片另換一副筆墨,不再述牡丹的雍容華貴和天香國色,而言其有飄泊天涯之感,有彩毫難寫之情。詞人把牡丹人格化,說她雖在歌筵上承歡,卻以淚洗面。“雨中姿”,如“梨花一枝春帶雨”,喻美人哭泣,淚流滿面。牡丹粉淚撲簌,花枝低垂,好象在向人訴說飄泊淪落之苦。這無疑是楊慎謫戍雲南以後內心感情的寫照。詞人移情於物,於是,不具備人類喜怒哀樂的牡丹也就有了“天涯恨”、“飄泊”感,會流淚,會訴說痛苦。這裡,詞人和他所歌詠之物——牡丹,已經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九十春光”數句,同樣既是寫花,也是寫人。整個春季三個月,九十天,所以稱“九十春光”。宋人詞句有“九十日春都過了”(李之儀《臨江仙》)。春光一旦臨近九十日,就將逝去,所以說“堪惜”。好花不能常開,即使是群芳之首的牡丹,也免不了花飛花落。留春不住,借春傷春,萬種心情,難以抒寫相思之情,當然也難以彩筆傳寄。“曉看紅濕處,千里夢佳期。”上用杜甫《春夜喜雨》成句,“紅濕處”專指微雨濕潤的牡丹花。雨中牡丹,含淚而立,她在夢想著千里之遙的家鄉,夢想著和親人團聚的佳期。這也是當時楊慎自己的心態、意念。
這首詞,脈物而不粘滯於物,不在描繪牡丹的形色性狀方面多花筆墨,而著重寫它的神情,同時把自身的遭際和情緒融透進去,故有鮮明的個性,與一般泛泛詠物的作品不同。楊慎選擇牡丹來抒情寫意,大概是因為牡丹的高貴最能象徵他出身的門第和社會地位,而開放在滇南的牡丹及其含露如泣的雨中姿,也和他飄泊天涯、投身荒遠的處境心態相合的緣故罷。
名家點評
蘇州科技學院中文系教授丁國祥《明清詞觀止》:牡丹國色天香,歷來吟詠頗多。題作賞牡丹,可“賞”字只在上片中作了簡略的交代,更多的是代牡丹抒怨情。
作者簡介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試進士第一。曾任翰林修撰等職。嘉靖三年(1524),因議大禮事獲罪,謫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投荒三十餘年,卒於戍所。學識淵博,著述多達百餘種。詩、詞、曲、文皆擅。詩綺麗宏肆,詞清新瑰麗。有《升庵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