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是宋代詩人朱熹創作的一首詞。該詞是隱括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一詩,以此來寄興托志。上片寫景,下片言人生之短。全詞意境幽遠,格調豪邁,同時又包含著深邃的哲理,堪稱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 創作年代:宋朝
  • 作品出處:《朱熹集》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朱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隱括1杜牧之齊山詩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2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3難逢一笑,況有紫萸4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5,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隱括:指對原有作品的內容、語言加以剪裁、修改而成新篇。
2.結客:和客人們一起登山。
3.塵世:即人生。
4.紫萸:即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
5.酩酊:大醉貌。

白話譯文

雲朵的影子浸在江水裡,鴻雁正打算向南飛。我帶著酒壺,邀集客人,找一個蒼翠清寂、煙霧氤氳的地方去飲酒。人世間難得一笑,還好有紫萸黃菊可以摘下來插在頭上,自娛自樂一番。風景還是往年的風景,而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為了慶賀重陽節,應該喝得酩酊大醉,請不要再推辭不喝了。人活著就像寄生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非要奔波勞碌,到最後還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來,無窮無盡。人間多少春花秋月,終難逃危機。你去問問齊景公,何必為人生短暫而淚沾衣襟。

創作背景

朱熹重陽節登高,眼見秋景,胸懷舒展暢快,頓生感慨,借杜牧詩《九日齊山登高》作此抒情詞。杜牧出身於顯赫的世代公卿之家,胸懷致仕用世的大志;朱熹是思想家,又是詩人。雖然他們前後相隔三百多年,但都主張積極入世,因思想上有共通之處,朱熹仰慕小杜的詩,進而“隱括”成該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朱熹在詞中注入了自己獨特的儒家哲學思想,一改原詩的消極情緒,推陳出新地化出了積極意義。詞人登上秋山後,倒影在江水中的無限秋景映入眼帘,卻只落筆在“雲影”二字,意境深遠。此時仰頭又見大雁欲飛向南方度過寒冷的冬天。緊接著,詞人自問“攜壺結客何處”,答得卻是“空翠渺煙霏”。語間似答非答,表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煙霧繚繞漫山碧翠中。
交代了時令、景致、人物,詞人開始藉機抒發人生感慨。他說塵世多俗事,營營擾擾,難得有暢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還可以把紫萸、黃菊插滿頭,玩得盡興了再回去。“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壯闊抒懷,頗有幾分及時行樂的意味。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好似詞人當面勸酒,要同行賓客趁著這良辰美景酩酊大醉一次,無須推辭,浪費美好光陰。“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一句,詞人把人生在世比作寄生,既然它如白駒過隙倏忽而過,何苦對著落日餘暉自傷自憐。
之後,詞人的思想穿越古今,詞鏡頓然開闊。他想到古往今來,滄海桑田,有無數的春花開了又謝,亦有無數日的月亮盈了又缺。在詞人看來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恆定變化,也正是因為這種循環變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斷的生機。“那更有危機”是說如果能夠明白這樣的道理,就不會再有危機感。
“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化用了春秋齊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齊景公登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著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種無法挽回逝去時間的傷感。朱熹反問“何必獨沾衣?”人世無常,變幻難定,無人倖免,所以無須太執著。
杜牧在詩中的曠達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壓抑。而一經朱熹化用之後,把自然與人生結合,成為了積極面對人生的寄語。詞人點石成金,以理性的思辨解讀生活和自然,不失為大快人心。

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薛瑄:“氣骨豪邁,則俯視蘇辛;音節諧和,則仆命秦柳。洗盡千古頭巾俗態。”(《讀書續錄》)

作者簡介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