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送信守王桂發》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送別詞,所送對象是信州太守王桂發。上片從別宴寫起,王桂發任信州太守時政績不錯,深受鄉紳父老愛戴,士民對他的離任都很留戀;下片祝其仕途順利,早日升遷,並希望經常通信,保持友情。全詞放得自然,收得巧妙,深得收縱自如之妙。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送信守王桂發
酒罷且勿起,重挽使君須。一身都是和氣,別去意何如。我輩情鐘休問,父老田頭說尹,淚落獨憐渠。秋水見毛髮,千尺定無魚。
望清闕,左黃閣,右紫樞。東風桃李陌上,下馬拜除書。屈指吾生余幾,多病妨人痛飲,此事正愁余。江湖有歸雁,能寄草堂無?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送信守王桂發:一作“送太守王秉”。信守,信州太守。王桂發,名秉。唯《廣信府志·職官志》中未及其人,其守信州之年月亦別無可考。
⑶“重挽”句:蘇軾《慶源宣義王丈人,以累舉得官,為洪雅主簿、雅州戶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樂之。既謝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橋,放懷自得。有書來求紅帶,既以遺之,且作詩為戲,請黃魯直、秦少游各為賦一首,為老人光華》:“妻啼兒號刺史怒,時有野人來挽須。”言與民眾關係和諧密切。使君,指王桂發。挽須:捋鬍鬚,親切無間狀。
⑹渠:他,指王桂發。
⑻清闕:指朝廷。
⑾拜除:拜官,授職。書:指詔書。
⒀余:我。作者自稱。
⒁草堂:古代文人避世隱居處稱為草堂,這裡指作者所居帶湖宅第。無:相當於“否”。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送別酒宴雖已結束,但不要急於離去,請再少坐敘談。您為人謙和敦睦,一朝分別,很讓人想念。對您的為人政績,不僅士紳輩情有獨鐘,就連普通老百姓也感謝留戀王太守,說起來都淚流不止。水至清則無魚,因您一身都是和氣,因此上下關係融洽,得到大家的愛戴。
祝願您到朝廷擔任要職,說不定走在半路上就會接到任命詔書。我年齡已大,身體多病,不能飲酒,還妨礙別人暢飲,這事讓我發愁。請您經常和我通信,以保持友情。
創作背景
王桂發何時任信州太守,《廣信府志·職官志》沒有記載,故此詞作年難以確定。詞中有“多病妨人痛飲”句,與《最高樓·相思苦》語意正相同,疑作於同時。辛棄疾寓居帶湖期間,信州太守更替大都可考,唯淳熙末之二三年空缺,可推斷王桂發任信州太守當在此際。因此,這首詞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當時作者閒居上饒,信守王桂發為其父母官,估計是任滿去職,故賦詞相送,以表達作者對王的敬重與依戀。
全詞以“屈指吾生余幾”句為界,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王桂發深得民心,理應升遷。詞從別宴寫起。酒罷人行,這是常理,而作者卻說“酒罷且勿起”,起筆便出人意外,接以“重挽使君須”,則更不尋常。使君,這裡指太守。作為一州之長,誰不敬畏,有誰斗膽敢挽其須。有意思的是,不僅有人敢挽,而且可以“重挽”,則太守與民眾之親密無間可想而知。了了數字,一個愛民如子的太守形象便寫出來了。“一身都是和氣”二句緊承上文,寫王桂發的和藹可親。“我輩情鐘休問”三句寫王桂發深受鄉紳尤其是父老的愛戴。“父老田頭說尹”,言其有口皆碑,備受誇讚;“淚落獨憐渠”,一“淚”一“憐”,進一步坐實了王桂發和民眾休戚與共的關係,表現出他深得民心。接下去兩句說王桂發深得民心主要在於為政寬猛適度,寬則得眾。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作者在這裡雖然只引用了前一句,卻能使人馬上聯繫起後一句。這和他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人們便馬上聯想起後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很相似,不同的是《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順承,借表彰孫權貶抑劉琮之流的投降派;而此處則多了一個轉折,不是批評王桂發“至察無徒”,而是說他由於汲取了“水至清則無魚”的教訓,寬以待人,對民眾不苛求,所以能得民心。中國人相信好人必有好報,清官廉吏應得受到朝廷重用。“望清闕”五句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是上片所寫內容合乎邏輯的發展,也是作者對王桂發的良好祝願,願其早日升遷。
“屈指吾生余幾”以下五句為第二部分,寫作者的現狀與希望。其中前三句是說自己年老多病,來日無多,又因病止酒,使他很愁苦,把話題引開。但稍縱即收,馬上又回到送別上來,寫別後對王桂發的相思之情,而結句以詢其可否寄書以慰寂寥出之,語氣非常婉轉客氣,甚是得體。詞的結尾非宕開即繞回,而這五句詞旋放旋收,放得自然,收得巧妙,深得收縱自如之妙。
名家點評
原四平師範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林俊榮《稼軒詞新探與選譯》:這首詞主要寫作者和王桂發的友誼。上片,讚美王桂發的官清、政簡,深受當地百姓擁護的情景,曲折地反映出詞人勤政愛民的思想,這是應該肯定的。下片,“望清闕,左黃閣,右紫樞。東風桃李陌上,下馬拜除書”幾句詞,表面看來,是祝願他的朋友能夠官運亨通,飛黃騰達;而在內心深處,詞人自己儘管身居“草堂”,何嘗不放眼“清闕”,醉心朝廷,盼望有一天也能在宰相府、樞密院供職呢?這種熱衷功名,為皇帝效力的念頭不正是作者忠君思想的具體體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