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水洞

《水調歌頭·水洞》是宋代詞人韓元吉創作的一首詞。此詞為作者重陽日攜友人登高賞景有所感懷而作。上片交代時間、地點、風光景物,不寫情而情自含,流露出欣悅自得之意和對清靜境界的嚮往;下片寫登高宴飲的酣暢與歡盡悲來的隨感,抒發了對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大片土地淪入金人手中的現狀的傷感。全詞寫景重在靜中有動,寫人重在動中有情,基調由樂到悲,樂是烘托,悲才是其真正的主旨。雖然是順乎自然的平鋪直寫,卻毫不呆滯,流暢而生動,感情奔放豪邁而略有幾分淒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調歌頭·水洞
  • 作者:韓元吉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南澗甲乙稿
  • 作品體裁
  • 作品別名:水調歌頭·雲洞、水調歌頭·九日、水調歌頭·九日次辛稼軒韻、水調歌頭·重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水洞
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躡屐上崔嵬。放目蒼岩千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纖埃。
笑談間,風滿座,酒盈杯。仙人跨海休問,隨處是蓬萊。落日平原西望,鼓角秋深悲壯,戲馬但荒台。細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游”“水調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水調歌頭·九金增宋重》為正體,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此詞為變體,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兩仄韻,下片十句四平韻、兩仄韻。
⑵水洞:即雲洞,在信州(今江西上饒)西面。
⑶“今日”句:語出蘇軾和陶己酉歲九月九日》:“今日我重九,誰謂秋冬交。”我,一作“俄”。重九,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⑷“躡屐”句:穿木屐,上高山。屐(jī),底部有齒的木製鞋子。南朝宋謝靈運常穿木屐上山,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崔嵬(wéi),形容山險而高。代指高山。
放目:放開視野。千仞(rèn):形容山高。古時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⑹君:指同游的辛棄疾
修竹:長得高的竹子。
⑻飛檻(jiàn):高樓上的欄桿。塵埃:比喻世俗的污濁。
⑼“笑談”二句:即“談笑風生”意。
⑽“仙人”二句:在雲層上眺望,就像仙人游海上的神仙,不用說,到處都是美景。海,兼有雲海義。蓬萊,傳說中海上三神山之一。《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作者原註:“洞有仙骨岩。”
⑾“落日”句:西望平原遼闊,太陽下落了。
⑿“鼓角”句:化用杜甫閣夜》:“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鼓角,這裡指日落時軍中報時的鼓聲和號角聲。
⒀“戲馬”句:戲馬台只剩下一個荒廢的土丘。戲馬台是楚、漢的戰場,在今江蘇徐州南。《南史·孔靖傳》載,孔靖“辭事東歸,帝(宋武帝劉裕)親餞之戲馬台,百僚鹹賦詩以述其美。”餞行時適為重陽節,謝靈運的《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就是在這時候寫的。
⒁“細把”句:化用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茱萸(zhū yú),植物名。古人重陽節登高,攜帶茱萸,據說可以避免災禍(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後人又把茱萸泡酒,叫茱萸酒,在重陽日飲用。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今日重九,是我鐘愛的一個佳節良辰。我要與君對菊一醉陶然,還要一塊攜手登高,去感受秋天的清爽。登上千仞高山,縱目遠眺,但見曉霜滿地,與天空的高雲相擁成陣,仿佛在迎接我們的到來。山上古寺清幽,周圍修竹掩映,欄桿環繞,真是一處遠離人寰的清靜之所。
我與君滿斟美酒,笑談暢飲,並邀清風在座同歡。不要說什麼非要跨海才能尋覓到仙人的蹤跡,今天你我在此逍遙陶然,不正是仙人一般的生活嗎?轉眼已到黃昏時分,西望山下的平原,隱約傳來陣陣悲壯的畫角與塞鼓聲,與淒淒秋聲相互映襯。那曾經輝煌的戲馬台,如今早已成為了廢墟一堆。懷著憂鬱的心情,我透過惺忪醉眼把茱萸細看,茫然徘徊,不知所往。

創作背景

韓元吉生於北宋末年,十歲時北宋滅亡,從家鄉河南逃難到江南。他是南宋初期主戰派人物之一。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他曾受命以禮部尚書為朝廷正使,率團北去金國祝賀金主生辰。歸國之後,他任吏部尚書,又任婺州、建安知州,力主抗金。但此時朝廷已完全無力、無心抗金,僅能維持苟安而已。見北上收復失地徹底絕望,韓元吉辭官徙居信州(今江西上饒),從此不問朝政。淳熙九年(1182)重陽節這一天,六十五歲的韓元吉和四十三歲的辛棄疾,一同前往信州城西三十里的雲洞遊玩。韓元吉憑高遠眺,景色盡收眼底,而往事翻湧在心,於是賦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從詞題和字面粗看,這首詞寫的是重陽節登高,但若細讀字裡行間之意,尤其是結合作者生平經歷和思想主張看,這真是另一種“處處景語皆情語”。全詞語言看似輕鬆飄逸,充滿閒情逸緻,但結尾幾句不禁流露出對時局的關注,對中原收復無望的傷感,賦予前面所謂的輕鬆悠閒以深深的悲愴、無奈意味。正是基於此,才使此詞思想更為深沉,也更加能撼動人心。
上片交代時間、地點、風光景物,不寫情而情自含。“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強調重九是“我”的節日,表達出對佳節的鐘愛,也暗含其對自己年已老邁的認定。“莫負”是千萬不要辜負之意,重陽節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花開當賞,不要遲疑負了秋光。“試尋高處攜手,躡屐上崔嵬”說出了獨自登高不如結伴同遊有趣,“攜手”者,據前人考證,為作者的摯友辛棄疾。開頭四句緊扣重陽賞菊、登高等節日習俗,流露出作者閒居生活的輕鬆、安適,讓人感受到其橫飛的逸興。“放目蒼岩千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登上峰頂放眼望去,只見蒼灰色的石崖壁立千仞,遍地曉霜雲霧陣陣隨身繚繞,這峭壁、曉霜、成陣的雲霧仿佛都預知我與你要來。“知我與君來”,把自然的風光景物點化得都有了靈氣。“古寺倚修竹,飛檻絕纖埃”,古老的寺宇緊靠著聳入雲天的竹林,高樓上的飛欄也不使一絲塵埃沾染。一個“倚”字、一個“絕”字,又把靜物寫活了,“古寺”雖非美女,但它也嬌慵無力地倚著修竹,更增添幾分清麗;“飛檻”也如雅士,高潔無比,時時拂去襲來的灰塵,令人願意親近。以上幾句寫作者與友人登高遠眺的所見所感,流露出欣悅自得之意以及對清靜境界的嚮往。
下片寫登高宴飲的酣暢與歡盡悲來的隨感。“笑談間,風滿座,酒盈杯”寫作者與友人陶醉在大自然中的情景,三句都顯示了動態中的美。“風滿座”,也許相對而坐的友人只有一人,但是身處峰頂,自然是八面來風,清風全是座上之客,充滿豪情。“仙人跨海休問,隨處是蓬萊”頗有些突兀,但是作者在這裡有一句自註:“洞有仙骨岩”,再看詞題為“水洞”,可知作者登山之後曾探訪此處“水洞”,而且“仙骨岩”就在“水洞”中。岩名“仙骨”,必定曾有仙人至此修煉,最後只留下骨身,肉體羽化仙去。這兩句的插入反映登高望遠之樂已達高潮,進入了飄飄然有神仙意的境界。這幾句描寫作者與友人在山上暢飲笑談的情形,語言活潑灑脫,意境清新而浪漫飄逸、仙氣瀰漫。所謂樂極則哀生、興盡則悲來,下面三句便是景入愁腸,攪起了弔古傷今的心底波瀾的寫照。這裡提到的戲馬台在今江蘇徐州,它在歷史上曾兩次出名:一是楚漢之爭時,這裡的戰事曾十分壯烈;二是南朝宋武帝劉裕曾在這裡以送孔靖東歸而喜宴群臣,而且當時也恰是重九之日,於是作者便由此聯想起“戲馬台”。作者身居江西上饒,當然看不到距離此地八百里的戲馬台,而只是以此來指事罷了。作者向西北遠望,想到宋金戰事,不禁悲從中來,暗想楚漢古戰場那激烈作戰的場面再也不會有了,當年劉裕從江南北伐的壯舉如今連想也不用再想了。“荒”字顯然是借古喻今,抒發對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及中原的大片土地淪入金人手中的現狀的傷感。“細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化用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句意,扣上了題目:重陽須飲酒、插戴茱萸。但這裡又是一個深刻寓意,其妙處在於寫出了作者竭力想使自己不平靜的心情平靜下來的舉動與情態,擺弄著佩在身上的茱萸囊,把希望寄托在一醉解千愁上了。因為他已意識到了收復中原的無望,所以才會由前面的逸興橫飛轉而“一醉且徘徊”。
此詞是“政事文學為一代冠冕”的韓元吉晚年之作。其寫景重在靜中有動,寫人重在動中有情。雖然是順乎自然的平鋪直寫,卻毫不呆滯,流暢而生動,感情奔放豪邁而略有幾分淒清。全詞基調由樂到悲,樂是烘托,悲才是其真正的主旨。作者辭官賦閒在家,本想莫談國事,求個清淡天和,無奈一腔憂國深情總是揮之不去,不知不覺又縈繞於心頭,無法釋懷。從中可以窺見其作為一個愛國詞人的英雄本色和感人情懷。

名家點評

明代吳從先彙編、袁宏道增訂、何偉然參校《新刻李於鱗先生批評註釋草堂詩餘雋》:上言逢重九而登高遠眺,下言酌茱萸而對景徘徊。又:振衣千仞上,一樽傾倒醉蓬萊。又:此詞古雅豪邁,誦之頓覺爽朗,蓋不羈之才、有養之士也。
明代楊慎《評點草堂詩餘》:杜老重陽詩,後來作者俱用其語,總不如東坡詞“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二語絕倒。
明代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爽邁。晏詞“幾點護霜雲影轉”為南澗藍本。
清代黃蘇《蓼園詞選》:不過一首登高詞耳,易入熟徑,最難超卓。詞雖未甚奇辟,但亦清雅不俗,有俊拔自喜之概。無咎系南渡遺老,辛幼安作壽詞,所望之以真儒事業者也,其後事業不甚著。次闋平原西望,應亦有神州陸沉之慨乎?“休問隨處是蓬萊”句,見南渡非可苟安也。有志未逮,有心者能弗感慨系之。
近代胡云翼宋詞選》:這首詞是韓元吉晚年寓居信州(上饒)所作。詞中有“平原西望”,又提到“戲馬但荒台”這個和曾經北伐中原的劉裕有關的典故,作者的命意便不止於題詠重陽節和雲洞的景色。誠如黃蓼園《蓼園詞選》里所說,可能是有“神州陸沉之慨”的。

作者簡介

韓元吉(1118—1187),字無咎,號南澗,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韓維四世孫。呂祖謙之外舅。官至吏部尚書。曾與張元乾張孝祥范成大陸游、辛棄疾等以詞唱和,風調亦近辛派。著有《南澗甲乙稿》《南澗詩餘》。存詞八十二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