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史館夜直

《水調歌頭·史館夜直》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詞。該詞用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詞 “杯,汝來前”的散文筆法,借形與神的對話,展現了內心深處的壓抑和憤懣,表達了詩人慾回歸田園卻又不能瀟灑而去的矛盾心情。全詞用典自然,不露痕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調歌頭·史館夜直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末
  • 作品出處:《遺山樂府》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史館夜直
形神自相語,咄諾汝來前。天公生汝何意,寧獨有畸偏。萬事粗疏潦倒,半世棲遲零落,甘客群人憐。許汜臥床下,趙壹倚門邊。
五車書,都不博,一囊錢。長安自古歧路,難似上青天。雞黍年年鄉社,桃李家家春酒,平地有神仙。歸去不歸去,鼻孔欲誰穿。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游”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史館:指汴京國史館。詩人三十五歲時任史館編修。直:同“值”,值班。
⑵“形神”句:借用陶淵明形影神》詩意。形神對話,實際是自己與自己說話。
⑶咄(duō)諾:呵斥之聲。汝:自指。
⑷寧(nìng):疑問詞,難道。畸偏:奇異偏頗。
⑸粗疏:不周密細緻。潦倒:散漫,拖沓。
⑹棲(qī)遲:游息,引申為漂泊失意。
⑺“許汜(sì)”句:典自《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許汜與劉備在荊州牧劉表處坐……汜曰:‘昔遭難,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借指名士遭難時備受歧視的悲哀。許汜(生卒年不詳),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有國士之名,是呂布帳下的謀士。
⑻“趙壹”句:趙壹,後漢西縣人,因恃才傲倨,不為時人所容,作《刺世疾邪賦》以諷世。賦中有:“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伊優北堂上,骯髒倚門邊。”借指剛直者見棄小人見親的不公平現實。
⑼博:引申為換取。
⑽“長安”句:化自李白行路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⑾鄉社:農村社日簡稱。社日,即祭社神之日,一般在春、秋兩季舉行。
⑿“鼻孔”句:比喻為人所制。牛鼻上穿穴,以環貫之,謂之穿鼻。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形體和精神自言自語,呵斥著我前來問話。上天究竟為什麼生下我,難道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偏頗。我事事都不夠仔細,做事也拖沓,半生都在漂泊失意之中,甘願遭受世人的憐憫。像許汜睡在下床、趙壹臥靠在門邊一樣。
書再多,都換不來,微薄的俸祿。仕途自古都很坎坷,難的跟上青天一樣。年年在社日的時候招待朋友,家家新年期間與兒孫後輩朋友宴飲,快活地像神仙。歸隱還是不歸隱呢,又不想受制於人。

創作背景

該詞作於金哀宗正大元年(1225),詩人在汴京國史館當值時。其時,詩人遠離家鄉,任職國史館並不得意,雖然在未出仕前常憤憤不平自己的懷才不遇,等到出仕為官,心情卻十分沉鬱。在夜值中,他浮想聯翩,磊落難平二想到自己宦途的艱難,一生的失意,不禁感慨萬端,動了歸隱之念,於是創作該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闋起句“形神自相語”借用陶淵明《形影神》的詩意,來抒發自己的感憤之情。形神之間的對話形態是“咄諾”的,這裡用了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詞“杯,汝來前”的散文筆法。借形神之間的對話展現詩人內心深處的壓抑和憤懣。起筆就仿佛在較真了。接下來詩人連用許汜臥床和趙壹倚門兩個典故對自己作一個總體認識和半世生涯的總結,詞人藉以自況,謂操守堅正,不仰人鼻息。但也因此更加“棲遲零落”了。
下闕進一步抒發詩人感憤之情,縱然是文籍滿腹,卻比不上一囊錢的作用,或者說,連一囊錢也換不來。仕途艱難,前程叵測,歧路縱橫,舉步維艱。表現了詞人壯志未酬,不為世用的感嘆。元好問在國史館做編修,俸祿微薄,住處卑濕。詩人在《出京》詩中描寫過當時的處境:“城居苦湫隘,群動日蛙黽”。詩人親眼看到朝廷里奸佞高居要職,剛直有才之士沉於下僚,所以不願意塵泥相污,時刻夢想著回到故鄉。“雞黍年年鄉社,桃李家家春酒,平地有神仙。”便是表現了作者對於鄉社田園生活的嚮往,詞人藉此表現自己不願受微官羈鎖,嚮往自由生活的心情。“歸去不歸去“”又表現了詩人心有不甘,表現了詞人在“仕”與“隱”之間的矛盾和猶疑。
該詞借形神咄諾對語,展示了作者內心深處“仕”與“隱”的衝突,抒發了他在長久的壓抑之下按捺不住的憤懣之情,以及詞人雖有志於朝廷,但不願奴顏諂媚,仰人鼻息,因有感於半世困頓,前路艱辛,而欲回歸田園卻又不能瀟灑而去的矛盾心情。

名家點評

山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院長馬銀華《元好問詞評析》:“在寫法上,用典為不露痕跡,如‘著鹽於水中’,審而得味。”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