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再用韻呈南澗

水調歌頭·再用韻呈南澗

《水調歌頭·再用韻呈南澗》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詞作。詞以眼前雲洞秋水漲落起興,發滄海桑田之嘆。“漲痕當日”,當日秋水暴漲,漫浸山陵,而今水退,漲痕猶在,由自然變遷而言及社會人生。“笑年來,蕉鹿夢,畫蛇杯”是說人世如覆蕉之鹿、弓影之蛇,真假雜陳,令人疑懼不已,以一“笑”視之,政治感觸良深。最後“愛酒陶元亮”結尾,以淵明自況,隱居田園,一醉了之。這首詞借景抒情,熱情洋溢、慷慨激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調歌頭·再用韻呈南澗》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再用韻呈南澗
千古老蟾口,雲洞插天開。漲痕當日,何事洶湧到崔嵬。攫土摶沙兒戲,翠谷蒼崖幾變,風雨化人來。萬里須臾耳,野馬驟空埃。
笑年來,蕉鹿夢,畫蛇杯。黃花憔悴風露,野碧漲荒萊。此會明年誰健,後日猶今視昔,歌舞只空台。愛酒陶元亮,無酒正徘徊。

作品注釋

①作期同上。南澗:見上篇注①。
②“千古”二句:謂雲洞古老而高。蟾口:蟾蜍之口,為古時受水或吐水之具,比喻雲洞。
③“漲痕”兩句:當日秋水暴漲,漫浸山陵,而今水退,漲痕猶在。崔嵬:指山。
④“攫土”三句:造物者神力無窮,變幻自然猶若兒戲一弄。攫土摶沙:宋蘇軾《同正輔表兄游白水山》:“偉哉造物真豪縱,攫土摶沙為此弄。”摶(tuán團):捏之成團。化人:會幻術之人。《列子·周穆王》:“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千變萬化,不可窮極。”
⑤“萬里”兩句:須臾之間,萬里野馬,喻秋水漲落之速。野馬:空中游氣浮動,遠望狀似奔馬,故名。語出《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是物之以息相吹也。”
⑥“蕉鹿夢”二句:人世如覆蕉之鹿、弓影之蛇,真假雜陳,令人疑懼不已。蕉鹿夢:《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者矣。’室人曰:‘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夫曰:‘吾據得鹿,何用知彼夢我夢邪?’”畫蛇杯:即謂杯弓蛇影,見前《水調歌頭》(“寄我五雲字”)注⑦。
⑦“黃花”兩句:謂黃菊盛衰,秋水漲落,自然變幻,均非人力所能挽回。
⑧“此會”三句:感嘆歲月如流,人生空虛無常。唐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王羲之《蘭亭序》:“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⑨“愛酒”兩句:以淵明自況,隱居田園,一醉了之。元亮:陶淵明字元亮。無酒徘徊:參閱前《水調歌頭》(“今日復何日”)注②。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水調歌頭·再用韻呈南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