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鎮(新余市渝水區下轄鎮)

水西鎮(新余市渝水區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西鎮,隸屬於新余市渝水區,是新余市的東大門。轄2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86個自然村,人口5.7萬(均為漢族江右民系)。該鎮是渝水區重鎮,目前大部已納入新余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管轄,境內浙贛鐵路,滬昆高速經過,另外渝東大道直通新余市區,區域交通、經濟優勢十分明顯。境內山清水秀,河川密布,袁河養育了水西人民。全鎮通用贛語

水西鎮是中國重點鎮和江西省百強鄉鎮,工業經濟發達,經濟實力位居新余市各鄉鎮前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水西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華東江西新余市
  • 下轄地區:加山村,橋口村,桐林村
  • 電話區號:0790
  • 郵政區碼:338012
  • 地理位置:江西新余
  • 面積:135km2
  • 人口:5.7萬
  • 方言贛語(新余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宜春明月山機場
  • 火車站:新余站,新余北站
  • 車牌代碼:贛K
  • 民系江右民系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經濟發展,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以駐地水西圩得名,此處有一小溪,自西北丘陵流向東南,注入袁河,水西位於該小溪之西,故名。解放前夕,袁河以南屬洋津區塘下鄉,袁河以北的東部屬羅坊區水西鄉,西部屬城區太和鄉。解放初屬沙陂區,1954年設水西區,1956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改鎮。1997年,面積135.3平方千米,人口5.3萬,轄白水塘、嚴家渡、桐林、水西、沙陂、潭隅、下壋、五星、丁下、橋口、江家、陂頭、合湖、加山、富光、簡家、寵江、姚家邊、光明、潭塘、黃家、彭家、河坪、珍田、蒼坑、亭孜、施家、漢元2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水西圩,距區政府10千米。2003年底,撤銷馬洪鄉,劃歸水西鎮;撤銷東邊鄉,部分行政區域劃歸水西鎮。
附 馬洪鄉位於渝水區北部。境內東南低、西北高。屬紅境丘陵地帶,通公路。 1956年置馬洪鄉,後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7年,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馬洪、白沙橋、南嶺、上江、堆甲、火田、橋上、張家、鮎口、內塘、山南、王家、東巷、庫陂、桂花1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洪陂村,距區政府22千米。2003年底,撤銷馬洪鄉,劃歸水西鎮。
附 東邊鄉位於渝水區東南部。 1950年置東邊鄉,1958年改羅坊公社東邊大隊,1959年更名南英墾殖場東邊分場,1962年復置東邊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61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東邊、樟村、山田、弓塘、沙灘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中堎,距區政府30千米。2003年底,撤銷東邊鄉,分別劃歸羅坊鎮和水西鎮管轄。

地理位置

水西鎮是袁河河畔的明珠。位於新余市城東,距市城8公里,地處袁河北面,東鄰羅坊鎮,西連新余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南與東邊鄉、峽江縣交界,北與下村鎮、馬洪鄉接壤。轄2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72個村小組,人口48126人,其中農業人口43750人;總面積114.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096畝,其中水田32392畝。駐鎮國營企事業單位23個,個體私營企業623家。 水西鎮駐鎮國營企事業單位23個,個體私營企業623家。水西物產豐富。主產水稻棉花柑桔黃花梨、大棚蔬菜、西瓜、花生等農產品,生豬、肉牛生產已初具規模。
水西基礎設施完備,交通通訊發達,境內浙贛鐵路、清宜公路橫貫東西,正在建設中的滬瑞高速公路、贛粵高速公路穿越南北,鄉村公路縱橫交錯,程控電話直達農家,集鎮功能完善,文化教育事業得到飛速發展,集鎮貿易繁榮。

地理環境

水西鎮位於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東部,袁河中下游,新余城區所在地。東界樟樹、新乾,南連峽江、吉安,西接分宜、仙女湖管理區,北鄰上高、高安,距省會南昌160公里。地跨北緯 27°50',東經114°58'。 水西鎮自然優越,物產豐富。渝水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冬極短,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近50%。渝水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7℃,7月份是全年最熱時期,月平均氣溫29.4℃,極端最高氣溫40.0℃。1月份是全年最冷時期,月平均氣溫5.4℃,極端最低氣溫-7.2℃。由此可知,氣溫的日年變化有著一定的規律,即一種最高值出現在14時至15時,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中的最高值出現在夏季,最低值出現在冬季。

風土人情

水西鎮人秉性淳厚,勤於耕作,節儉樸素,應酬之事,多尊傳統禮儀。其衣、食、住、行隨潮流,趕時髦。穿著由保暖型向美觀型轉變,追求質量好,款式新,舒適美觀。飲食多以大米為主,喜食麻辣食品。住房城鎮多以四至六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商品房為主,農村多為一家一戶的二至三層的磚混結構小樓。水西人的婚喪喜慶曆來隆重,農村結婚基本沿舊,城鎮花樣不一,好講排場,擺闊氣。殯葬,過去禮儀繁瑣,花費巨大,現在農村仍多以土葬為主,城裡多為火葬、火化後,骨灰有的入土,有的葬入公墓。水西人崇尚禮俗,有“人情急於債”、“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之稱,還有“紅喜事不請不賀、白喜事不請不怪”的規矩,對生育、婚嫁、祝壽、節日、喪葬、遷居等均有饋贈的習俗。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水西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工業發展步伐。農業在穩定糧、棉生產的同時,認真做好"山、水、田、欄"文章,大力發展無公害大棚蔬菜、水果業、養殖業等,湧現出了加山的蔬菜、下當的生豬、嚴家渡的肉牛、簡家的黃花梨和毛豆、施家的冬棗、江家的蓮藕等一批有特色的專業村。通過改善投資軟硬環境,吸引了一大批客商投資辦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投資5000萬元的新和藥業有限公司已落戶水西,市城東綜合廠、新威蚊香廠等一批骨幹企業正在興起。200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3910萬元,財政總收入58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396元,農民生活已基本步入小康,水西的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榮獲全國老有所為先進鎮、全省百強文化中心鎮、全省體育先進鎮、全省集鎮建設先進鎮等稱號,水西已成為袁河河畔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新余水西鎮新余水西鎮

歷史文化

水西人文景觀豐富,有清末進士劉彬,西醫及江西醫學院的創始人李會連,新餘二中(原新余簡師)創辦人宋甫喜,赫赫有名的中國工農紅軍師長譚斌等人物。有西周時期的泉塘走馬台,桐林的波魚山、彭家山,商周時期的莊上窖楊坡,西周至春秋時的桐林深山,春秋至戰國時的西堯山、棚架山等古遺址。
水西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袁河中下游,贛鐵路線上,是新余市城區所在地。1983年新余復市後由原新余縣改為渝水區。渝水區水西鎮歷史悠久,文化昌盛。自三國寶鼎二年(公元267年)建縣,距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宋朝宰相王欽若明代理學家梁寅,清建威將軍張春發,現代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傅抱石,皆文韜武略,翰墨丹青,為後人所景仰。世界風雲人物、著名愛滋病防治專家、美籍華人何大一為當今全球矚目。崇文好學的渝水,基礎教育長期位居全省前列,恢復高考以來哺育輸送近萬名英才。勤勞、勇敢、智慧的渝水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0年,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率紅一方面軍到羅坊,召開了著名的“羅坊會議”,為渝水在中國革命史冊上添上了濃墨重彩。
水西鎮農民水西鎮農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