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聲制導:利用聲波在水中傳播的特性,對反潛飛彈、魚雷等水中武器進行導引的尋的制導。又稱聲吶制導。
利用聲波在水中傳播的特性,對反潛飛彈、魚雷等水中武器進行導引的尋的制導。又稱聲吶制導。
實施水聲制導的核心器件是水聲換能器。魚雷和水雷上常用的是電聲轉換的水聲換能器,包括將電能轉換為水中聲能的水聲發射器和將水中聲能轉換為電能的水聲接收器(水聽器)。採用水聲制導的魚雷發射入水後,啟動發動機,按預先設定的水深,轉入目標搜尋,制導裝置和非觸發引信開始工作。運用水聲傳播原理,魚雷沿目標艦艇航行時所發出的輻射噪聲和尾流聲進行咬尾追擊。初始搜尋彈道有沿發射方向向前搜尋航行、環行繞圈搜尋和蛇形搜尋三種。制導裝置發現並捕捉目標後便轉入追蹤階段,追蹤方式有咬尾式跟蹤追擊、固定提前角攔截和自動調整提前角攔截。如跟蹤過程中因目標規避或釋放誘餌等失去目標,制導裝置則重新啟動,再次進入初始搜尋程式,直至能源耗盡。
按制導魚雷搜尋、攻擊目標是否固定航深,可分為雙平面制導和單平面制導,分別用於反潛和反艦。按制導聲波來源,可分為主動聲制導、被動聲制導、主被動複合聲制導和尾流聲制導等類型。主動聲制導由魚雷發射聲脈衝,利用目標的反射回波進行工作,抗外界干擾能力強,具有目標識別能力,但工作時隱蔽性差。被動聲制導利用接收目標在水中航行時輻射的噪聲進行工作,設備簡單,工作可靠,但易被對方的聲誘餌欺騙。主被動複合聲制導兼有主動、被動聲制導的長處,還可根據要求按一定的程式聯合工作,可靠性好、準確性高、水聲對抗能力強。尾流聲制導也有主動、被動之分。主動尾流聲制導,由水聲換能器基陣向上發射聲脈衝的回波來判斷魚雷是否進入目標尾流(或目標下方);被動尾流聲制導,利用尾流的聲阻抗與無尾流海水的聲阻抗差異判斷魚雷是否進入目標尾流。如果判定魚雷已進入目標尾流,就按預定程式彈道進行攻擊。進入尾流的角度控制在30°左右,命中率較高。尾流聲制導屬單平面制導,只適用於反艦。
現代魚雷除個別是被動水聲制導外,多數為主動水聲制導和主被動水聲複合制導。水聲制導的作用距離與目標聲源級、目標反射強度、海區水文條件、魚雷自噪聲、信號處理能力有關。20世紀末期的現役魚雷的制導作用距離多為1000~2500米。尾流聲制導的作用距離與目標尾流參數(航速、海況等)有關,在三級海況、目標航速約20節時,作用距離約為2000米。
1917年,法國物理學家P.朗之萬製成壓電式水聲換能器,1918年成功地進行了利用壓電式水聲換能器探測水下潛艇的試驗,開創了近代水聲學並發明了聲吶,奠定了水聲制導的基礎。隨後水聲換能器不斷改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攻擊德國潛艇的大西洋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提高探測遠距離目標(如潛艇)的能力,水聲學的研究在探測跟蹤低頻、大功率、深海的目標和水聲信號處理等方面取得進展,1943年研製出被動水聲制導魚雷。20世紀70年代以後,魚雷的水聲制導系統多採用多頻制,並採用編碼和時空分析技術,提高了抗干擾性能和目標識別能力。發展了尾流聲制導技術。如90年代美國海軍主力魚雷之一的MK48-5型魚雷採用水聲複合制導,航速55節,航程46千米,最大航深914米,可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艇。水聲制導將進一步增大制導距離、提高制導精度。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