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濕余水

《水經注》40卷,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是中國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項中國之最。《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經注·濕余水
  • 作品別名:水經·濕余水
  • 創作年代:北朝北魏
  • 作品出處:《水經注》
  • 文學體裁:短文
  • 作者:酈道元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關在沮陽城東南六十里居庸①界,故關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②,耿況③迎之於居庸關,即是關也。其水導源關山,南流歷故關下。溪之東岸有石室三層,其戶牖扇扉④,悉石也,蓋故關之候台⑤矣。南則絕谷,累石為關垣,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⑥。山岫層深⑦,側道褊狹⑧,林鄣邃險,路才容軌⑨。曉禽暮獸,寒鳴相和⑩,羇官遊子,聆之者莫不傷思矣。

作品注釋

①沮陽城: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東南。居庸:在今北京市昌平區西北。
②上谷:古郡名,戰國燕置,治今河北省懷來縣。
③耿況:字俠游,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
④牖(yǒu):窗戶。扇扉(fēi):門。
⑤候台:即烽火台,古代邊境要地為守望報警而築的高台。
⑥輕功:輕易的勞作。舉:成功。
⑦山岫(xiù):山巒。層深:高深。
⑧側道:邊沿的道路。褊(biǎn)狹:狹窄。褊:本指衣服小,引申為狹小,狹窄。
⑨軌:車。
⑩寒鳴:悲鳴。相和(hè):相互應和。
羇(jī)官:久宦異鄉的人。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作品譯文

居庸關在沮陽城東南六十里處居庸縣界內,所以關名也叫居庸。更始帝使者入上谷,耿況到居庸關迎接他,就是這關。濕余水源出關山,南流經故關之下,溪東岸有石室三層,石室的門窗都是石制的,原是故關的烽火台。南面原是絕谷,壘石築成關口城牆,牆高壁峻,確非輕易勞作可成的工程。山巒層疊幽深,側道狹隘,深林阻障,山路只能放得下一輛車子。朝朝暮暮鳥鳴獸啼,互相應和,在他鄉當官或作客的人,聽到這種聲音,沒有不悲傷憂愁的。

作品鑑賞

這一卷列名的河流共有七條。其中前面四水都是關內即今北京市和河北省的河流,大、小二遼水是東北河流,浿水則是今朝鮮境內河流。濕余水在《水經注》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漯余水的。在其他古籍中,此水也有作溫水、溫余水、溫余河的。現在的潮白河,在密雲水庫以北,支流眾多,如潮河、白河、湯河、黑河等,《水經注》中都有記載,其中最清楚的是溫余水,比例尺較大的歷史地圖集如侯仁之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仍有溫余水的註記符號。濕余水今稱溫榆河,其上游有北沙河、藺溝等支流,南流東折,在通縣以東匯合潮白河。沽河即今白河,在密雲附近與潮河匯合,稱為潮白河。鮑丘水今稱湯河,是白河的支流,《注》文記及溫泉水,至今沿湯河仍有不少溫泉。濡水今稱灤河,與上述溫余水無關,是一條全長近九百公里的獨流入海的河流。《水經注》所記有不少錯誤,清乾隆帝曾因此派人實勘,並親自寫了《熱河考》《灤河濡水源考證》等文,糾正《水經注》的錯誤。大遼水即今遼河,是全長達一千四百多公里的大河。小遼水即今渾河,全長僅四百多公里,古代曾匯入大遼水,但今已分流,遼河在盤山以南入海,渾河在營口以南入海。浿水是《水經注》記載的當時的域外河流。中國古籍記載此水的不少,但所記互不相同,浿水在今天是什麼河,歷來都有不同見解。酈道元考究認真,曾經訪問了當年朝鮮到北魏的使節,辨明了當年高句麗國都在浿水北岸,因而可以證明浿水是今朝鮮的大同江。浿水在今天是什麼河的問題,雖然以後仍有不同意見,但《水經注》的考證基本上已可作為定論。

創作背景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禹貢》、《周禮·職方》只具輪廓,《漢書·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系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遊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
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注《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後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互動更替等等都十分複雜,所以他決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嚮往祖國統一,著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決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注》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

作者簡介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