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紫鞘病

水稻紫鞘病

水稻紫鞘病主要危害水稻的葉鞘。水稻抽穗後,劍葉葉鞘上產生密集的針尖大小的紫色小點,後逐漸擴展到葉鞘的大部分或全葉鞘變為紫褐色,葉鞘外壁尤其明顯,有時侵染到內壁或深達莖部,發病重的劍葉提早7~10天枯死。有時擴展到第二至第三葉鞘,但葉片不枯死,濕度大時,病部現白色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穀粒染病產生褐色病變或形成褐斑,千粒重下降。有認為此症狀是水稻葉鞘腐敗病抽穗後發生的紫鞘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帚枝桿孢
  • 拉丁學名:Sarocladium sinense Chen,Zhang et Fu.
  • :真菌界
  • :半知菌亞門
形態特徵,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Sarocladium sinense Chen,Zhang et Fu.稱中華帚枝桿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形態特徵與S.Oryzae基本相似。有認為本病與葉鞘腐敗病(S.Oryzae)為同一病原。

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該病種子帶菌率59.7%,病菌可侵至穎殼、米粒,病菌在種子上可存活到翌年8~9月;稻草帶菌散落場面的存活137天;浸泡田水中存活38天;褐飛虱、蚜蟲、葉蟎也帶菌。侵染方式分3種。一是種子帶菌的,種子發芽後病菌從生長點侵入,隨稻苗生長而擴展,有系統侵染的特點。二是從傷口侵入。三是從氣孔、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發病後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病菌侵入和在體內擴展最適溫度為30℃,低溫條件下水稻抽穗慢,病菌侵入機會多,高溫時病菌侵染率低,但病菌在體內擴展快,發病重。生產上氮磷鉀比例失調,尤其是氮肥過量、過遲或缺磷及田間缺肥時發病重。早稻及易倒伏品種發病也重。此外,水稻齒葉矮縮病也能誘發典型該種病害。

防治方法

參見水稻葉鞘腐敗病。防治紫鞘病時,應在水稻6%已抽穗時,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此外每667m^2可選用50%多菌靈60g,加5%井岡黴素80ml,對水65~70L混合噴灑防效80%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