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

水稻“上山”

水稻“上山”是在山上種植水稻。

水稻,自古以來都是種在水田裡。中國一些山區,民眾沒有水田,不能吃上自己種的大米。為破解這一難題,山多旱地多、水稻產能不足的雲南,近年來積極選育適宜旱種的雜交稻品種,並集成輕簡化種植模式,讓水稻“上山”,開闢了稻穀生產新途徑,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體現。

“地塊二,折合畝產736公斤……”去年10月底,在雲南開遠市中和營鎮旱地水稻種植示範區里,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和當地村民一起測產。
水稻“上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和當地村民一起測產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雲南開遠市雜交稻旱種測產現場。(新華社發 李雪瓊攝)530多畝平均畝產661.81公斤!“都是優質稻,產量高、口感好。”朱有勇對結果很滿意。中和營鎮的旱地水稻種植示範區是雲南推動水稻旱地種植,解決山區農民口糧的一個縮影。
水稻“上山”
梯田連片水稻
梯田連片水稻旱作。受訪者供圖技術突破,水稻能“上山”
中和營鎮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缺水,氣候乾旱。多年來,中和營鎮只種耐旱作物。朱有勇說,脫貧之後,大米成為基本口糧,但要到市場去買,當地村民特別想吃自己種的大米。
社會需求就是創新的驅動力!科研團隊便著手研究“水稻旱作”。
水稻“上山”
水稻旱作
水稻旱作。受訪者供圖水稻旱作,並不是把水稻插在旱地里那么簡單。朱有勇團隊面臨的首個問題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禾本植物分櫱能力。朱有勇說,分櫱,通俗地說是一棵秧插下去長成一叢稻株,一粒稻穀變成幾十粒,水稻淹水種植,需要在水裡才能完成分櫱。
水稻“上山”
旱作水稻
旱作水稻。受訪者供圖團隊利用雜交優勢育成的系列新品種,能實現在旱地與在水田裡一樣分櫱旺盛,並且根系發達扎得深,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強,抗旱能力增強。
除草也是令農民頭疼的事。旱地雜草比水田多得多,旱地水稻出苗後,適逢高溫多雨季節,雜草長勢快,種類繁多,與秧苗爭肥、爭水、爭光,導致旱稻減產。原來許多村民看到草出頭才除草,研究團隊為村民提供雜草萌芽期封草技術,選擇適用除草劑,便能及時有效解決雜草問題。
還有水肥管理技術,一下子讓老百姓掌握很困難,科研團隊就辦培訓班、搞示範田,讓大家看到成果,相信水稻旱地種植技術。
水稻“上山”
專家指導村民掌握雜交稻旱種要領
專家指導村民掌握雜交稻旱種要領。(新華社發)朱有勇說,他們的技術突破了兩個關鍵難點:一是利用雜交優勢突破水稻旱地種植分櫱不足的難點,育成旱地條件下分櫱旺盛的“滇禾優615”等系列品種;二是基於旱地雜草的生長發育規律,研發出水稻旱地種植的封草技術,解決旱地雜草危害嚴重的問題。
隨後,朱有勇團隊在中和營鎮做示範。一開始定的畝產目標是500公斤,而測產下來,最高達736.28公斤,超出朱有勇的預期。
水稻“上山”
雲南省內外專家對雲南瀾滄縣的旱種雜交稻進行測產驗收
雲南省內外專家對雲南瀾滄縣的旱種雜交稻進行測產驗收。(新華社發)推廣有力,民眾受益多
雲南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405畝旱種雜交稻獲豐收,總產28萬公斤。“村民人均可得稻穀逾千公斤。”朱有勇說,村里只有旱地,以前村民吃大米要去市場上買,因推廣旱種雜交稻,村民實現了“大米自由”。
水稻“上山”
雲南瀾滄縣竹塘鄉雜交稻旱種千畝核心示範區
雲南瀾滄縣竹塘鄉雜交稻旱種千畝核心示範區。(新華社發)雲南山區面積大,水資源分布不均,許多地區水稻種植缺水。水稻專家、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杜雲龍說,雜交稻旱種需水量不高,可充分發揮雲南山地產糧的潛力。
為集成推廣最佳種植方式、最少藥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產量效益的旱種綠色高效輕簡化栽培技術,雲南政府部門、科研機構、農技推广部門、民眾等形成合力,積極培育生產主體、建設示範基地,輻射帶動技術套用。
水稻“上山”
連片水稻旱作
連片水稻旱作。受訪者供圖2022年,雲南出台雜交稻旱種推廣實施方案,以海拔1700米以下雨熱資源豐富的中低海拔區旱地作為重點,推廣種植50萬畝。雲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正高級農藝師道金榮介紹,有關方面還建立專家指導組,強化技術指導服務、加強技術集成創新,確保實現預期目標。
西雙版納州去年旱種雜交稻面積10.6萬畝。“最高畝產550公斤,最低400公斤左右。”州農業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普麗花說,前幾年州里進行旱種試驗,與經濟作物套種,積累了一定經驗。2022年利用無法種植大春作物的田地種植,為民眾提供農資補助、技術指導,推廣機械化、半機械化的種植模式。
水稻“上山”
專家對雲南西雙版納州旱種的雜交稻進行測產
專家對雲南西雙版納州旱種的雜交稻進行測產。(受訪者供圖)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與農藥管理處負責人介紹,雲南按每畝200元的標準,安排1億元的推廣資金,以補助農資等形式,減輕農戶種植負擔。“我們免費提供種子、育秧農資。”開遠市靈泉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榮建文說,他們已在平緩旱地推廣100畝旱種雜交稻,民眾接受度較高。
雲南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全省雜交稻旱種2022年試點任務超額完成,今年預計推廣面積不少於50萬畝。開遠市靈泉街道崩打村種植戶張偉去年嘗試雜交稻旱種,2022年種植面積4畝多,平均畝產超400公斤。在農技推广部門指導下,張偉全程按技術規程種植,獲得豐收。
水稻“上山”
雲南寧洱縣雜交稻旱種喜獲豐收
雲南寧洱縣雜交稻旱種喜獲豐收。(新華社發)擴面提質,讓“滇禾”出滇
相對於普通水稻,儘管旱種的雜交稻需水量較少,但種植地年降水量仍需滿足一定標準。“大部分適種的南方山區,靠自然降雨就能實現水稻生產,可節約生產用水等成本投入。”朱有勇說,新技術還省去育秧、插秧等環節,在整地、播種、施肥、施藥、收割等環節更加便利機械化操作,省工省力成效明顯。
有關學者認為,雜交稻旱種利用傳統旱地種植水稻,開闢了稻穀生產新途徑,對推進我國缺水並適種地區種植稻穀,進而保障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需加強工作力度,擴面提質。
水稻“上山”
雲南玉溪雜交稻旱種測產驗收現場
雲南玉溪雜交稻旱種測產驗收現場。(新華社發)目前,雲南已選育適宜不同海拔高度的“滇禾優615”“雲陸142”等雜交稻品種,它們具有耐旱、抗病、分櫱力強、豐產穩產、適應性強等特點,利於在不同地區開展旱地種植。雲南農業大學稻作所博士李娟介紹,全省大面積推廣的“滇禾優615”是該所與企業聯合選育適宜旱種的雜交稻品種,該品種利用雜交優勢在旱地條件下根系分櫱依然旺盛,並具有耐冷的優勢。全省10餘個點位測產統計顯示,該品種的平均畝產逾500公斤。
水稻“上山”
臨滄市臨翔區旱種的雜交稻
臨滄市臨翔區旱種的雜交稻。(受訪者供圖)雲南通過建設旱稻核心示範區,通過示範輻射帶動不同地區的旱稻生產,擴大對周邊民眾影響力。杜雲龍介紹,在一些經濟條件好、交通發達的區域,可實行經濟作物或果林與雜交稻旱種相結合,促進土地的多元化種植與利用。
朱有勇說,新技術推廣要一步步走。農民需要掌握“最後一公里”的技術,完全接受需一定時間,農業科技人員要穩紮穩打。“針對雜草防治、蟲害防控等內容,科研部門集成技術體系,並培訓農戶。”
水稻“上山”
專家指導村民掌握雜交稻旱種要領
專家指導村民掌握雜交稻旱種要領。(新華社發)2015年,朱有勇作為中國工程院駐村科技特派員在雲南瀾滄縣駐村幫扶,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推廣冬季馬鈴薯、林下中藥材等科技成果,開辦農民技能培訓班,助力當地民眾脫貧摘帽。現在,朱有勇團隊在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村推廣405畝水稻旱地種植,村民人均獲稻穀逾1000公斤。
水稻“上山”
雲南省內外專家對雲南瀾滄縣的旱種雜交稻進行測產驗收
雲南省內外專家對雲南瀾滄縣的旱種雜交稻進行測產驗收。(新華社發)“論文不要鎖在抽屜里,不要貼在牆上,論文要寫在大地上。”朱有勇說,農業科技人員要接地氣,成果也要接地氣,科研成果就能真正地給老百姓帶來效益,創造價值。他希望雜交稻旱種技術走出雲南,讓更多山區民眾吃上自己種的大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