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水科學概論
- 作者:譚績文
- ISBN:9787030290595
- 頁數:1020
- 定價:180.00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水科學概論》是以水家族成員(H2O與H、O同位素)為研究中心內容,以三態水為研究對象,以水循環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水科學研究的框架體系,《水科學概論》共分為六篇四十八章,主要內容有:(1)“水世界導言”:主要論述水的物理及化學性質,水與生命的形成,國內外水科學發展現狀以及“水科學”問世的理論依據與科學意義。
(2)“水循環與平衡”:主要論述太陽輻射在水循環中的能量轉換及水分轉換的物理過程基礎上,建立水分日循環、年循環、氣候循環、地質循環模式。
(3)“水資源與均衡”:主要論述水循環與水資源再生理論聯繫、水資源特徵、水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水資源均衡評價與水資源科學管理。
(4)“水環境與水生態”:主要論述水環境與水生態的涵義;對水的全球儲存環境:即大氣水環境,水圈與生態,土壤圈水環境及生態,生物圈水環境與生態,水的形成、分布,生物水分的生態運動及生態平衡等進行綜合評述。
(5)“水生命與人體健康”:重點論述生命起源與水,生命元素與演化歷史,人身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體內水分均衡與人體健康,飲水健康等。
(6)“水安全與戰略技術”:簡述治水經典著作及在常規治水方略的基礎上,創建水安全戰略思維體系和內容:①乾旱區凝結水開發利用;②抽鹹補淡減災增源;③生物基因節水;④颱風雨減災增源;⑤大氣水北調等新戰略方案的理論依據、技術攻關途徑。
(2)“水循環與平衡”:主要論述太陽輻射在水循環中的能量轉換及水分轉換的物理過程基礎上,建立水分日循環、年循環、氣候循環、地質循環模式。
(3)“水資源與均衡”:主要論述水循環與水資源再生理論聯繫、水資源特徵、水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水資源均衡評價與水資源科學管理。
(4)“水環境與水生態”:主要論述水環境與水生態的涵義;對水的全球儲存環境:即大氣水環境,水圈與生態,土壤圈水環境及生態,生物圈水環境與生態,水的形成、分布,生物水分的生態運動及生態平衡等進行綜合評述。
(5)“水生命與人體健康”:重點論述生命起源與水,生命元素與演化歷史,人身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體內水分均衡與人體健康,飲水健康等。
(6)“水安全與戰略技術”:簡述治水經典著作及在常規治水方略的基礎上,創建水安全戰略思維體系和內容:①乾旱區凝結水開發利用;②抽鹹補淡減災增源;③生物基因節水;④颱風雨減災增源;⑤大氣水北調等新戰略方案的理論依據、技術攻關途徑。
作者簡介
譚績文,水文地質學教授,1935年生於遼寧省大連市新金縣。1960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作者受到較系統的“地質學”教育,在長春地質學院劉國昌及董中葆教授影響下熱愛地質事業,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畢業後先後主持完成“唐山市東礦區1/5萬供水水文地質勘察任務”;河北省“康保、張北縣1/10萬農牧供水文地質調查”任務;淄博市博山區1/5萬水資源調查及水資源規劃與評價任務;淄博市大武水源地1/1萬岩溶水塊段系統“水文地質圖系”調查及編圖任務。
沈永平,男,漢族,1961年出生,陝西省西安市人,編審/教授。學科研究方向為冰川水文水資源、冰雪災害、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等研究。1982年在成都理工大學獲學士學位,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87年作為訪問學者在波蘭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91-1992年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研究獎學金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工作,1985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從事科研工作,2000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王程研究所工作。現任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秘書長,《冰川凍土》編輯部主任、專職副主編。發表論文百餘篇,主持和參與編寫專著10本,國際諮詢報告4篇。
張發旺,男,1965年出生,河北省深州市人。學科研究方向為地下水循環與均衡、水環境演化效應。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6年河北地質學院(現石家莊經濟學院)本科畢業,2000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畢業,2000-2003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IHA)中國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地質學會銀錘獎獲得者,獲“國土資源部優秀科技管理工作者”。發表論文50餘篇、專著5部,獲原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河北省科技成果獎二等獎2項。 郭純青,男,1955年出生,水文地質研究員(教授)。學科研究方向為:①水資源評價;②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環境防治;③岩溶水文地質。1982年畢業於河北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分別於1991年和1994年被(原)地質礦產部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和研究員;1998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百名跨世紀人才”。2000年10月從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調入桂林工學院資源與環境王程系,於2006年12月獲得教授資格。現同時具有研究系列與教學系列的高級職稱、研究員/教授。主持國家及廣西省自然基金多項。出版專著8部,發表科研論文91篇,8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和科學獎。
沈永平,男,漢族,1961年出生,陝西省西安市人,編審/教授。學科研究方向為冰川水文水資源、冰雪災害、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等研究。1982年在成都理工大學獲學士學位,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87年作為訪問學者在波蘭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91-1992年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研究獎學金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工作,1985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從事科研工作,2000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王程研究所工作。現任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秘書長,《冰川凍土》編輯部主任、專職副主編。發表論文百餘篇,主持和參與編寫專著10本,國際諮詢報告4篇。
張發旺,男,1965年出生,河北省深州市人。學科研究方向為地下水循環與均衡、水環境演化效應。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6年河北地質學院(現石家莊經濟學院)本科畢業,2000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畢業,2000-2003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IHA)中國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地質學會銀錘獎獲得者,獲“國土資源部優秀科技管理工作者”。發表論文50餘篇、專著5部,獲原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河北省科技成果獎二等獎2項。 郭純青,男,1955年出生,水文地質研究員(教授)。學科研究方向為:①水資源評價;②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環境防治;③岩溶水文地質。1982年畢業於河北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分別於1991年和1994年被(原)地質礦產部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和研究員;1998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百名跨世紀人才”。2000年10月從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調入桂林工學院資源與環境王程系,於2006年12月獲得教授資格。現同時具有研究系列與教學系列的高級職稱、研究員/教授。主持國家及廣西省自然基金多項。出版專著8部,發表科研論文91篇,8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和科學獎。
目錄
序1
序2
前言
緒論
第一篇 水世界導言
第一章 水的物理、化學性質
第二章 世界水的數據
第三章 水與生命起源
第四章 天、地、生與水世界
第五章 “水科學”研究架構體系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篇 水循環與平衡
第一章 太陽輻射是水循環形成能源和源頭
第二章 輻射平衡
第三章 水汽輸送的大氣物理過程
第四章 下墊面蒸發物理過程
第五章 下墊面蒸發量的計算
第六章 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行
第七章 天體運行與地球水循環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篇 水資源與均衡
第一章 水資源研究
第二章 乾旱區凝結水研究
第三章 雨水資源化與資源量
第四章 暴雨與洪水水資源
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分量
第六章 世界各洲地下水分布與開採概況
第七章 地下水圈與深成水循環理論研究
第八章 冰川類型與水資源
第九章 國內外著名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簡況
第十章 水均衡
第十一章 水資源管理
第十二章 同位素在水科學研究中的套用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篇 水環境與水生態
第一章 水環境與生態學知識概述
第二章 大氣圈水環境與水生態
第三章 水圈與生態
第四章 土壤圈水環境與生態
第五章 生物圈水環境與生態
第六章 樹木年輪在水科學中的套用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篇 水生命與人體健康
第一章 生命起源與心血運動
第二章 人體含水量與體液平衡及調節
第三章 微循環——生命的源泉
第四章 水質與健康
第五章 水療與健康
第六章 礦泉水與健康
第七章 地球化學環境與地方病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六篇 水安全與戰略
第一章 水資源安全的基本理論
第二章 中國洪澇災害史
第三章 乾旱災害
第四章 冰雪災害
第五章 承載力理論與實踐
第六章 抽鹹補淡減災增源
第七章 霧露水開發利用戰略技術研究
第八章 生物節水安全戰略
第九章 虛擬水安全戰略
第十章 “颱風雨”減災增源戰略技術研究
第十一章 大氣水北調戰略技術研究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序2
前言
緒論
第一篇 水世界導言
第一章 水的物理、化學性質
第二章 世界水的數據
第三章 水與生命起源
第四章 天、地、生與水世界
第五章 “水科學”研究架構體系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篇 水循環與平衡
第一章 太陽輻射是水循環形成能源和源頭
第二章 輻射平衡
第三章 水汽輸送的大氣物理過程
第四章 下墊面蒸發物理過程
第五章 下墊面蒸發量的計算
第六章 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行
第七章 天體運行與地球水循環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篇 水資源與均衡
第一章 水資源研究
第二章 乾旱區凝結水研究
第三章 雨水資源化與資源量
第四章 暴雨與洪水水資源
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分量
第六章 世界各洲地下水分布與開採概況
第七章 地下水圈與深成水循環理論研究
第八章 冰川類型與水資源
第九章 國內外著名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簡況
第十章 水均衡
第十一章 水資源管理
第十二章 同位素在水科學研究中的套用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篇 水環境與水生態
第一章 水環境與生態學知識概述
第二章 大氣圈水環境與水生態
第三章 水圈與生態
第四章 土壤圈水環境與生態
第五章 生物圈水環境與生態
第六章 樹木年輪在水科學中的套用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篇 水生命與人體健康
第一章 生命起源與心血運動
第二章 人體含水量與體液平衡及調節
第三章 微循環——生命的源泉
第四章 水質與健康
第五章 水療與健康
第六章 礦泉水與健康
第七章 地球化學環境與地方病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六篇 水安全與戰略
第一章 水資源安全的基本理論
第二章 中國洪澇災害史
第三章 乾旱災害
第四章 冰雪災害
第五章 承載力理論與實踐
第六章 抽鹹補淡減災增源
第七章 霧露水開發利用戰略技術研究
第八章 生物節水安全戰略
第九章 虛擬水安全戰略
第十章 “颱風雨”減災增源戰略技術研究
第十一章 大氣水北調戰略技術研究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