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灣村志》是《水磨灣村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水磨灣村志
- 作者:《水磨灣村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王希文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書編纂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公正地記述水磨灣村自古以來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變化狀況,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記述側重點。本志書內容力求統合古今,上下貫通,對各門類事物的記述,儘量追溯到村情民事的發端,下限斷至2008年12月底,個別內容延續至2011年。
作品目錄
封面
水磨灣村志
《水磨灣村志》編纂委員會
圖說
水磨灣田野風光
水磨灣村委會辦公樓
水磨灣村委會會議室
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九日,甘肅日報刊登的水磨灣四隊實行“大田承包,責任到勞,聯產計酬”的調查報告
1982年11月,水磨灣大隊黨支部書記劉萬雄(局部第二排中)參加甘肅省先進集體、勞動模範代表大會,與省委領導及全體代表合影留念
一九八二年水磨灣大隊獲得省委、省政府頒發的先進集體獎狀
二OO六年獲得的先進黨支部獎牌
二OO八年獲得的綜合治理先進村獎牌渠路林網
渠路林網
斗渠
田間林蔭道
井灌
U形毛渠
玉米制種田
豐收在望
油菜制種田
小麥帶田
大棚蔬菜
西紅柿制種田
西瓜制種田
肉牛養殖場
養豬場一隅
牧羊
果實纍纍
李廣杏
村民住宅外景
村民住宅樓
村民住宅室內一角
其樂融融
農家買了小汽車
橫貫村域的蘭新高速鐵路
村域內移動公司發射塔
暢通的村級公路
農家書屋一角
課堂教學
新型合作醫療
張向陽書法作品
王希文書畫作品
筆筒
繡花被巾
青瓷
銅鶴
玉碗
古錢幣
《水磨灣村志》評審會議會場剪影
《水磨灣村志》評審會議參加人員合影
《水磨灣村志》編委會組成人員合影
《水磨灣村志》編輯組人員合影
沙井鎮水磨灣村行政區劃圖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錄
概述
第一章 沿革建置
第一節 隸屬沿革
第二節 區劃建置
第三節 生產合作社概況
一 第一生產合作社
二 第二生產合作社
三 第三生產合作社
四 第四生產合作社
五 第五生產合作社
六 第六生產合作社
第二章 自然環境
第一節 位置面積
一 位置
二 面積
第二節 地形、地貌
一 地形
二 地貌
第三節 氣候物候
一 光照
二 氣溫
三 降水
第四節 自然災異
一 大風
二 大雨
三 大旱
四 大雪
五 霜凍
六 地震
七 蟲害
第五節 自然資源
一 土地資源
二 水利資源
三 植物資源
四 動物資源
第六節 土壤植被
一 土壤
二 植被
第三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源流
一 民族融合
二 內地徙民
三 移民定居
第二節 人口變動
第三節 人口分布
第四節 人口結構
一 性別結構
二 文化結構
三 職業結構
四 年齡結構
第五節 姓氏
一 民國時期戶主姓氏
二 現時戶主姓氏
三 現時以婚配遷入當地的不同姓氏
四 姓氏來源
第六節 婚姻
一 封建婚姻
二 當代婚姻
三 婚姻陋習
第七節 家庭
一 舊時家庭
二 當代家庭
第四章 經濟體制變革
第一節 減租反霸
一 減租
二 反霸
第二節 土地改革
第三節 農業合作化
一 互助組
第四節 人民公社化
第五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一 責任田
三 家庭承包責任制
四 新型經濟體制
第五章 種植業
第一節 耕作制度
一 作物品種
二 耕作方法
第二節 糧食生產
一 玉米
二 小麥
三 雜糧
第三節 經濟作物
一 西紅柿
二 西瓜
三 油菜
四 茄子辣子
五 甜菜
六 胡麻
七 棉花
八 葵花
九 瓜菜
第四節 農業科技
一 良種引進
二 土壤改良
三 肥料使用
四 病蟲防治
五 地膜覆蓋
六 大棚溫室
第五節 農業機具
一 傳統農具
二 現代機具
第六章 養殖業
第一節 家畜
一 牛
二 騾 馬
三 驢
四 羊
五 豬
第二節 家禽
一 雞
二 鴿子
第三節 疫情防治
第七章 林果業
第一節 林木種類
一 喬木類
二 灌木類
三 果木類
第二節 林果培植
第三節 林業科技
一 整枝修剪
二 地膜育苗
三 嫁接更新
四 病蟲防治
第四節 地方特產
第八章 工商稅收
第一節 工商
一 工匠技藝
二 手工作坊
三 商肆各業
四 村辦企業
五 集市貿易
六 勞務輸出
第二節 稅收
一 昔日稅略
二 當代稅收
第九章 糧油統銷
第一節 統購統銷
第二節 糧油返銷
第十章 水利
第一節 渠道建設
一 灌渠建設
二 斗渠建設
第二節 水務管理
第三節 灌溉制度
第四節 水費徵收
第五節 水庫機井
一 水庫
二 機井
第十一章 農村建設
第一節 農田基本建設
第二節 電能套用
第三節 飲水工程
第四節 交通通訊
一 道路交通
二 郵電通訊
第五節 村民住宅建設
第六節 公共設施建設
一 村委會建設
二 學校建設
三 保健站建設
第十二章 黨政群團組織
第一節 黨派組織
一 中國國民黨農村基層組織
二 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
第二節 地方行政組織
第三節 青年組織
第四節 少年先鋒隊組織
第五節 婦女組織
第六節 民兵組織
第七節 農會貧協組織
第八節 治保調解組織
一 治保檢查
二 人民調解委員會
第九節 國家兵役
第十三章 政治運動
第一節 “大躍進”運動
第二節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運動
第四節 “農業學大寨”運動
第五節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第十四章 教育事業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本地教育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本地教育
一 學前教育
二 國小教育
三 掃盲教育
四 職業教育
第三節 教育經費
一 教師工資
二 經費來源
第十五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 中醫中藥
第二節 疾病防治
第三節 合作醫療
第四節 衛生保健
第五節 保健站
第六節 計畫生育
一 組織機構
二 晚婚晚育
三 節育措施
四 獎勵處罰
第十六章 民眾文化
第一節 社火
一 大場子
二 小場子
三 社火小曲子
第二節 戲劇
第三節 民間文學
一 寶卷
二 傳說
三 笑話
四 楹聯
第四節 民間藝術
一 剪紙
二 刺繡
三 編織
四 彩繪
五 雕塑
第五節 廣播、電影、電視
一 廣播
二 電影
三 電視
第六節 文藝創作
一 詩詞
二 賦
三 散文
四 小說
第七節 農家書屋
第八節 民眾體育
一 傳統體育活動
二 當代體育活動
第十七章 民生民俗
第一節 村民生活變化
第二節 村民傳統習俗
一 飲食習俗
二 服飾習俗
三 住行習俗
四 婚嫁習俗
五 喪葬習俗
六 喜慶習俗
七 節令習俗
八 禮儀習俗
九 命名習俗
十 禁忌習俗
第三節 宗教信仰
一 佛教
二 道教
第四節 民間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神靈崇拜
三 動物崇拜
第十八章 方言
第一節 方音
第二節 方言辭彙
一 日月山川
二 時令季節
三 親屬稱呼
四 動物稱謂
五 植物名稱
六 服飾用品
七 農耕農具
八 房屋建築
九 工匠雜行
十 傳統飲食
十一 婚嫁喪葬
十二 人體行為
十三 其它諸事
第三節 諺語
一 農家諺語
二 氣象諺語
三 哲理諺語
第四節 歇後語
第五節 謎語
第六節 俗語
第十九章 古蹟
下利溝廟
南龍王廟
第二十章 人物
第一節 人物傳略
馬天壽
王興元
呂光明
胡福德
第二節 人物簡介
馬菊芳
王興璋
王希文
王東軍
王素芳
王學榮
王東泰
王昱位
王昊位
王全位
劉萬雄
劉玉紅
李東平
陳艾東
陳建華
陳仲華
陳曉平
楊增志
張向陽
張志清
張鵬
顧學仁
臧捍東
臧福員
臧永剛
臧永宏
第三節 人物名錄
一 水磨灣村受縣級表彰、榮立三等功者名錄
二 水磨灣村籍公職人員名錄
三 水磨灣村籍執教人員名錄
四 水磨灣村籍企業人員名錄
第二十一章 大事記
附錄
一 調查報告
二 村規民約
三 古訓賢文選錄
四 食療三字經
五 傳統節令飲食歌
後記
參考書目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