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河海大學、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 建成:1993年
- 國家:中國
- 類別:研究所
研究領域,項目成果,學術團隊,儀器設施,所獲榮譽,交流合作,
研究領域
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在水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利工程領域開展創新性套用基礎研究、解決重大工程關鍵技術問題、培養高層次人才及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 根據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面臨的國家目標和學科前沿問題,在充分研究本領域發展趨勢、結合實驗室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礎上,本實驗室確立了五大研究方向:
方向一:水資源演變機理和高效利用
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條件下的水資源演變回響機理,提出水資源合理配置與高效管理利用理論與方法。
方向二:水旱災害形成機理及防災減災
研究不同時空尺度水文循環演變規律及水旱災害形成機理,建立新一代流域水文模型及大氣—水文耦合模型。發展複雜防洪系統的實時洪水預報調度技術和方法及旱災預測系統。
方向三:水生態與水環境演變規律及保護
研究流域水生態與水環境演變的影響規律,突破湖泊內源污染控制的關鍵理論,建立水生態系統健康診斷標準以及評估體系,發展流域水資源保護理論,支撐水環境質量改善和飲用水安全保障的國家目標實現。
方向四:河口海岸綜合治理與保護
研究河口海岸水動力學、泥沙運動和河槽演變機理及其生態環境動力學,尤其是高強度人類活動背景下長江下游-河口河流系統的演變規律,創新工程關鍵技術。研究天文潮、風暴潮的不同尺度耦合作用機制,建立和完善高精度海岸風暴潮預警預報系統及災害評估體系。
方向五:水工程安全與新材料
研究水工結構現代設計理論、地震等災害引起的水工程病害機理與治理關鍵技術,建立高壩及壩基病害檢測和安全監控理論與方法。研發高性能、超耐久、低能耗與環境友好型的水工程新材料。
項目成果
實驗室集中了河海大學與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的優勢力量,開展套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創新。本評估期承擔科研項目134項,到款金額1.22億元,其中國家“973”計畫項目課題6項、“863”計畫項目課題9項、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與重點項目2項、自然科學基金(含社科、青年基金)項目26項、攻關(科技支撐)項目課題11項,以及國家重大工程項目22項。發表論文39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9篇,Ei檢索論文123篇;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以上11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入選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篇與提名1篇。
學術團隊
實驗室擁有老中青相結合、多學科交叉融合、可持續發展的學術梯隊,現有固定研究人員62人,以中青年骨幹為主,絕大多數都擁有國外學習、進修的經歷。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人,“111創新引智計畫”基地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入選國家及省部級人才計畫30人次,有20人在國際學術機構中任職。
儀器設施
實驗室圍繞科學研究重點進行高水平開放實驗平台建設,加強對大型實驗設備及配套設施投入。本評估期依託單位共投入經費3892萬元,其中實驗平台建設經費3642萬元,運行經費250萬元。現有30萬元以上大型設備19台(套),其中15台(套)為本評估期內新添置。形成了由公共實驗平台與相關實驗大廳、大型試驗基地組成的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實驗研究系統,全面開放、有償使用。
所獲榮譽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工程領域優秀類實驗室。
交流合作
實驗室力倡“人才為本、學術至上、開放共享、和諧創新”的建設發展理念與“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實行依託單位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是具有相對獨立的人事權和財務權的科研實體。建立了聘任、考核、管理與激勵等制度,實體化運行模式創新初見成效,為套用基礎研究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通過承辦國際國內大型會議(16次)、特邀報告(12場)、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116人次),以及建立國際合作研究機構(4個)等,增強了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能力。